医学不是万能的完美的,这是对医学的态度

首先申明,我也是平头老百姓,对于医学的从业者和治疗服务的病人,我们的态度确实很重要。

医学不是万能的完美的,这是对医学的态度

网图。

那么,对待医学什么样态度是合适的呢?

这必须因人而异,目前的所有诊疗技术手段,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多,医学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创新发现当中。中西医都不例外。

必须是发展的态度,不能固化的去看待眼前所见。

最近关于封针疗法的讨论,觉得有必要讲一讲。这里的态度:一是无效疗法,坚决的否定之。二是不理解不了解,凑着看热闹的。三是对该技术的坚守者。三种态度,最核心的落脚点,必须是病人的态度。

病人是最有权力说话的,治疗的选择是什么,效果是什么,病人是应该说说话的。对于一项在大医院开展这么久的技术,病人肯定不少,有好的没有?有缓解的没有?有没效的没有?这里边必然有数据在里边。而数据拿出来说话,是根本态度。

这方面对于医院来讲是必须的,有调查就要实事求是,如果真的有效,实事求是的说就可。我觉得,作为一名医者,自己的医术和技术,自己应该有衷心的了解,如果真如虚假宣传或者忽悠,到哪里也说不过去。

但,没有结论前,所有的人应该保持理智,不能先入为主的戴帽子,包括对医院,对当事医生,患者,和参与讨论的人群。这是尊重事实的态度。

医学不是万能的完美的,这是对医学的态度

网图。

关于医学技术的态度,需要更加客观对待。

世界上的医疗技术,都不会平白无故的产生,也是人的实践总结,有发现,有发明,也有经验,能不能上升为真理,需要反复的实践检验。一个人说了不算,两人也不行,要时间要实践,这样的结果就是靠人类的五官和心灵的检测,以及一些必要的技术。

而历史上,五官检测是基本功。就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不过后来辩论,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虚。如此说来就是认识论的问题了,那么怎么办?就是各自把自己的经验积累写下来,然后后来者总结学习复制,可以的利用就是有效。

比如张仲景的伤寒论,方子久经使用,总能有效,如此大家认为这就是经方,他就是医圣。这是历史的选择,百姓选择,一两个人否定不了。如此长期实践,就形成了理论,中医药的理论。

中医药理论不是一个人的实践,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中医人的不断丰富完善积累。当然,任何的医学都是如此,没有前人粗陋的甚至错误的认识,就不可能推陈出新。

这就涉及对医学的态度,前人的认识,经验,有一个取舍。继承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医学不是万能的完美的,这是对医学的态度

网图。

医学有没有完美?

答案是没有。如果有今天人类的所有去理解过去的社会,是不可思议的。就如裹小脚,束腰,过去都是时尚。而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可能觉得炼丹药是最好的方式。但历史证明,这不靠谱。

过去有种药,对妊娠恶阻很好,结果后来出现不少海豹孩。这就是教训。前一时期,凡是感冒一股脑的输水,用抗生素,后来觉得挺搞笑。有人说是病毒感染,开始抗病毒,临床证明,也不靠谱。

所以今天很多看似完美的手段,几十年几千年后只能陈列于历史博物馆,接受后人的嘲笑。

这就是科学,科学就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有前进,也有反复,甚至会因为政治经济体制变化出现倒退。

所以,群众只是适应于当前,而当前也因为旱涝不均,表现不一。如果都用北上广的专家来解读医学发展,那么基层农村常不能适应于此。这就需要去理解层次感,采取不同的量力而行的措施。对于存在问题医疗手段,人人都可以怀疑。有时候,多一些怀疑,就更加有利于医学发展。

医学不是万能的完美的,这是对医学的态度

网图。

医学,需要不欺心。

这是医生和病人共同的要求,但很多时候做得不好。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的,过度诊疗的,欺骗套用的,各式的都有。这不多讲,拷问良心。

而很多时候,丢的恰恰是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