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譚」發展現代戲能挽救京劇頹勢嗎?新編京劇有何不足之處?

「天使譚」發展現代戲能挽救京劇頹勢嗎?新編京劇有何不足之處?

一、發展現代戲能挽救京劇頹勢嗎?

目前的京劇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又是“國劇”又是“國粹”,雙料的“國字號”,地位之高待遇之好讓其他劇種豔羨不已。但這種優厚並沒有給京劇從業者秉持“知恩圖報”的心裡,加倍努力以回饋社會的動力,反而滋長了不思進取、躺著吃社會的惰性。直接導致了京劇水平整體大幅滑坡,把京劇帶入了200多年來的最低谷。

「天使譚」發展現代戲能挽救京劇頹勢嗎?新編京劇有何不足之處?

這就不禁讓我們聯想起有關報道:

貧困戶把上級撥發的用於扶持發展養殖業的羊殺了吃肉;

老年人免費乘公交,於是屢發老年乘客勇奪方向盤、霸座事件。

再好的政策沒有相應配套的監管措施、激勵機制,最後必然落個好心辦壞事的結果。

面對京劇之窘境,很多人呼籲:

京劇要想走出低谷,必須徹底拋棄那些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傳統戲,走現代戲的發展之路,吸引年輕人,並舉出當年“八個樣板戲”的例子,言之鑿鑿。

「天使譚」發展現代戲能挽救京劇頹勢嗎?新編京劇有何不足之處?

現代戲真的就是能使京劇再度輝煌的靈丹妙藥嗎?事實證明“現代戲”也不是太上老君“生死人而肉白骨”的仙丹。試圖用現代戲來挽救京劇,可以說從根本上就是“號脈”不準。

京劇式微,病源不在劇目,而在演員水平。

這就如同中國足球一樣,平庸的球員,你不論是讓他踢“352”還是打“451”,但陣型變換並不能真正提升足球水平。

你有10塊錢,不論你換成什麼樣的票面,也不論你放在那個口袋裡,10塊錢還是10塊錢,購買力不會隨票面的變化而增減。現在這些唱戲的就是這水平,你讓他唱什麼戲也就這水平了。別說現代戲,你就是讓他唱《茶花女》也依舊還是不靈。

「天使譚」發展現代戲能挽救京劇頹勢嗎?新編京劇有何不足之處?

其實“京劇要走現代戲的道路”的觀點,本身就是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年輕人不愛看傳統戲,那就唱現代戲”,這種不問緣由的“遷就”並不是端正的藝術態度。

不惜無限拉低藝術底線以迎合部分觀眾,降低的不僅是藝術本身,更嚴重的是降低了整個社會的藝術層次。京劇如此,聯繫到相聲界盛行的“屎尿屁”;書法界大行其道的“醜書”;繪畫界用屁股坐出來的“抽象派”。種種怪相頻出,其根源就是“不對藝術負責、只對如何吸引眼球感興趣”的錯誤觀念。

還以中國足球為例,從來不願意紮紮實實的做好青訓、培養人才,卻十分熱衷於“搞軍訓”、“剪短髮”、“不許紋身”、“賽前宣誓”、“動員大會”等形式主義舉措。

「天使譚」發展現代戲能挽救京劇頹勢嗎?新編京劇有何不足之處?

這種全力以赴做足“表面文章”功課的處世之道,其實早已侵蝕到了社會的每個角落,作為藝術形式的一種,京劇自然難以獨善其身。

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到這種滲透:

1:演員學習只重“皮毛”

以旦角的“程派”為例,沒人研究程派聲腔藝術博大精深的內涵,只有刻意模仿的“憋粗嗓子”。老生行當的“言派”、“奚派”,目前這些標榜為“領軍人物”的老幾位,請問你們研究過“音韻學”嗎?難道“言派”、“奚派”就是飄音倒字的怪腔怪調嗎?

2:每年都推出很多現代戲

有一點被那些鼓吹“京劇必須走現代戲道路”的人忽視了,其實每年都編演很多京劇現代戲。但這些新編劇目的使命就是“參展、匯演、評獎”,過後無一不是束之高閣。從劇本到唱腔,藝術水平如何,可以請那些持“京劇現代戲”觀點的人自己去鑑定。

「天使譚」發展現代戲能挽救京劇頹勢嗎?新編京劇有何不足之處?

(這些新編現代戲您看過嗎?)

歸根到底,還是演員水平問題才是制約京劇發展的瓶頸。京劇早已不是元劇,“劇本中心”早已讓位於“演員中心”。

假使“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復活,唱什麼也是“一票難求”,目前這些“三代”、“四代”唱什麼也是“一票難賣”。

京劇的衰退與傳統戲現代戲無關。

「天使譚」發展現代戲能挽救京劇頹勢嗎?新編京劇有何不足之處?

二、新編京劇有何不足之處?

京劇陷入低谷,引發無數熱愛國粹的戲迷憂思,京劇發展究竟路在何方?有些經歷過“史無前例十年”的朋友,以當年家喻戶曉、人人傳唱的“樣板戲”為成功案例,覺得京劇必須

“大力發展現代戲,服務工農兵”,且不說這口號與六十年前何等似曾相識,即便京劇真的全心全意服務工農兵,現在的工農兵與當年的工農兵欣賞品味難道就沒變化嗎?

藝術是什麼?京劇又是什麼東西?現在的工農兵除了錢還想別的嗎?你想讓工農兵聽戲?那麼多的通俗歌曲還聽不過來了,更別說還有老郭的通俗相聲了。聽京劇幹嘛!!!

「天使譚」發展現代戲能挽救京劇頹勢嗎?新編京劇有何不足之處?

本人對這種“服務工農兵”的說法實在不敢苟同。說句不太中聽的話:京劇與生俱來就不是供大多數人欣賞的。它是那些有錢、有閒、有修養、有文化的人的鐘愛。京劇與書法、繪畫有很多的共通性。讓京劇唱詞“大白話”,劇情內容家長裡短通俗易懂身邊事,來吸引觀眾,猶如你想讓所有人練書法一樣,無論你把漢字如何簡化,那些不練字的人還是不練,真正喜歡書法的人還是繼續書寫繁體字。

喜歡不喜歡書法與寫“歐柳顏趙、蘇黃米蔡”什麼字體無關;

喜歡不喜歡京劇與唱“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什麼內容無關。

那些“樣板戲”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由於那個特殊時代根本就允許不存在藝術,只有口號和宣傳,所謂的深入人心不過是

反覆強行灌輸下的“洗腦後遺症”。沒見過那些狂熱搞傳銷的嗎?

二是早期的幾個“樣板戲”的確很有水平的,以《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等最佳。這些現代戲不僅集中了全國中年精英演員,如童祥苓、沈金波、譚元壽、馬長禮、錢浩梁、劉長瑜等,還有很多如袁世海、周和桐等資深名家做綠葉。即使“小配角”的王連舉、座山雕、欒平等,現在又有幾個演員等達到孫洪勳、賀永華、孫正陽的藝術水平?

說到底,京劇是“角兒”的藝術。

沒有過硬的演員,多好的劇情,多美的唱段,觀眾照樣不買賬。

「天使譚」發展現代戲能挽救京劇頹勢嗎?新編京劇有何不足之處?

如今的新編劇目欲重現“樣板戲”之輝煌,基本沒有可能。而且不單單是“唱戲”的水平下降,可以說是整個京劇界從業人員整體上水平低下,不復當年。即使是相對較為成功的幾齣新編戲,其實也是破綻百出,經不起推敲。拿《大唐貴妃》和《江姐》兩出戏來講,可以看出演員水平之外的硬傷:

1:唱詞

《大唐貴妃》名義上是一出京劇,但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唱段,反到是作為主題曲的《梨花頌》廣為傳唱,即使貴為梅大師之子的梅葆玖,不論是自己單唱也好,領著弟子合唱也罷,一張嘴就是“梨花開,春帶雨”,首先說,作為演唱藝術的京劇,不僅出了聞所未聞、前所未有的“主題曲”,而且竟然不是京劇,而是不折不扣的“京歌”。真是墮落無底線啊,以後京劇裡是不是改用帕瓦羅蒂的《我的太陽》當主題曲了?

玖爺一本正經的唱來實在愧對其父。

“主題曲”就主題曲吧,“京歌”就京歌吧。您在看看這唱詞: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

此生只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情也痴。

天生麗質難自棄,天生麗質難自棄,

長恨一曲千古迷,長恨一曲千古思。

此曲由翁思再教授作詞,有幾點不明,很想向教授討教:

“此生只為一人去”說的是誰?是楊貴妃嗎?可楊玉環本是壽王李瑁之妃啊?乾坤大挪移,又嫁給了公公唐明皇,堪與逼反伍子胥的楚平王“金頂轎改換銀頂轎”的“父納子妻”有一拼。這還暫且不提與“乾兒子”安祿山有染的事。

此生只為一人去,翁教授,罵誰那您?

從第一句的“梨花開、春帶雨”,到“長恨一曲千古迷”,本來算是“一七轍”,最後偏偏來個“長恨一曲千古思”。這句算是怎麼回事?教授不會連個“合轍押韻”都不知道吧?

2:服裝

京劇講究“寧穿破、不穿錯”。戲班裡以至於專門設有“大衣箱”,可見是十分嚴謹的。現代戲《江姐》中的江姐總是一襲藍色旗袍,配以鮮豔的紅色敞懷毛衣,雪白的長圍巾。這位是深陷魔窟、飽受毒打、慘遭“竹籤插指甲”酷刑的江姐嗎?這分明是回孃家的小媳婦嘛,就差“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了。

「天使譚」發展現代戲能挽救京劇頹勢嗎?新編京劇有何不足之處?

看這打扮,你再說白公館是“人間地獄”、“九死一生”反正我不信。和另一出新編現代戲《宋家三姐妹》的穿戴相比絲毫不見遜色,比《擊鼓罵曹》裡的禰衡、《魚腸劍》裡的伍子胥穿戴豪華多了,雖然那二位沒進監獄。

「天使譚」發展現代戲能挽救京劇頹勢嗎?新編京劇有何不足之處?

(左為伍子胥,右為禰衡)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看出水平。

想想當年譚鑫培老闆上演《定軍山》,黃忠耍了一套“刀花”,被觀眾大喊“馬腦袋掉了”的典故,你就明白京劇為什麼滑坡了。

「天使譚」發展現代戲能挽救京劇頹勢嗎?新編京劇有何不足之處?

來自頭條號“明揚51”,鳴謝明揚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