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木蘭詩會”在京舉行,60位學者共論新時代文學創作和傳承

第二屆“木蘭詩會”在京舉行,60位學者共論新時代文學創作和傳承

第二屆“木蘭詩會·世華文學傳播研討會暨兩岸三地藝文交流”10月25日在北京舉行。(中國臺灣網發)

中國臺灣網10月28日訊 第二屆“木蘭詩會·世華文學傳播研討會暨兩岸三地藝文交流”日前在北京舉行,來自北京、臺灣、香港、海南、江蘇、青島及馬來西亞等地的60位文學界、影視界、書畫藝術界及新聞界知名人士出席活動。

詩會當天,與會嘉賓圍繞“智能時代世界華語文學走向”“排行榜中視野中的新世紀小說”“大陸青年詩歌文學現狀”“臺灣女性詩歌花園”“當代華文女性文學特質”“新世紀以來臺灣女性散文特質與時代風貌”“香港國際當代華文詩歌概況”“江蘇區域文化與歷史民俗”等議題展開交流探討。

在互聯網科技時代,詩歌創作、中華文化的傳承要如何應對新的創作和傳播方式的轉變,成為與會嘉賓共同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

臺灣“中國文藝協會”兩岸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委林靜助對近年來臺灣文學社團發展情況做詳細介紹後表示,智能時代,世界華語文學呈現出超時空、重人文、超性別、向前瞻等特徵,世界各地的華人作家應能夠隨時適應未來智能科技的變遷,採取多元化、多區域、多視角、無限擴展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共同開拓、深耕世界華文文學的成就、弘揚中華文化。

海南師範大學教授畢光明則欣慰表示,在全媒體時代,文學閱讀在全民的文化生活中佔比越來越小,但是文學生產並沒有因此而衰減,作家隊伍的穩定和大學文學教育給文學作品準備了一大批專業的讀者和評論研究工作者,中華文學生產持續繁榮。但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很好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學,確實值得深入思考。

同時,與會嘉賓均表示,通過詩歌創作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導向,加強青少年文學素養的培養,成為新時代文學傳播的重要課題。

著名詩人、魯迅文學獎得主曹宇翔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反映時代特徵的詩歌。新時代詩歌應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給人暖意,能讓讀者內心產生情感的共鳴。

香港作家、中山大學文學博士周瀚認為,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因此要加強青少年教育,讓他們滿懷理想、茁壯地成長,成為對社會、對祖國有用的棟樑,為祖國效勞尤為重要。詩人作家要以向青少年灌輸積極進取的人生觀、陶鑄高尚的靈魂,培養美好的品德為己任。

此次活動由北京城市未來文化藝術中心、臺灣青溪新文藝學會聯合主辦,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中國詩歌藝術學會、臺灣《藝文論壇》雜誌、《詩參考》雜誌、《中華風》雜誌、《中國漢詩》雜誌、華語作家網等十餘家單位協辦。

主辦方代表、青年詩人王長征表示,“木蘭詩會”來源於漢代樂府詩的代表作《木蘭辭》,傳承中華文化傳統是本次大會的重要議題。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詩歌發展雖然兩岸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是一致的。希望通過舉辦木蘭詩會,加強兩岸文化交流,促進詩歌的共同繁榮,同時避免詩歌全盤西化,失去中華民族最本根的東西。

詩會於當天還舉行藝術分享,多位藝術家對“臺灣玻璃藝術”“當代油畫”“當代水墨畫”進行現場詮釋和展示。(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