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現在接觸的AI都很“弱”……


原來,我們現在接觸的AI都很“弱”……

撰文/莫宏偉(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類腦計算與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近些年,在科學科技領域,最為火熱的詞彙莫過於人工智能了,這都是得益於近些年來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就如同過去幾百年間,科學讓整個世界翻天覆地一樣,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在逐步改變著我們今天的生活。

但是,你知道嗎?AI有強有弱,而我們現在接觸到的人工智能其實都屬於弱人工智能。



關於人工智能,

長期存在兩種不同的目標或者理念。

一種是希望借鑑人類的智能行為,研製出更好的工具以減輕人類智力勞動,這一般被稱為

“弱人工智能”,類似於“高級仿生學”;

另一種則是希望研製出達到甚至超越人類智慧水平的人造物,使其具有心智和意識、能根據自己的意圖開展行動,這一般被稱為“強人工智能”


原來,我們現在接觸的AI都很“弱”……


其實,我們可以

從技術、應用和理論三個層面

來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

按照目前對人工智能的一般認識,弱人工智能是指利用計算機模擬智能的技術。這些技術一般是利用計算機模擬人類或動物智能的某一方面,比如觸覺、聽覺、視覺、語言、行為甚至邏輯推理等。觸覺、聽覺、視覺等這些智能統稱為“感知智能”。對人類或動物而言,通過各種感覺器官感知客觀世界是非常自然的,但對於機器來說,就沒有那麼簡單了。科學家們要綜合利用材料、機械、電子、計算機等各種技術,設計複雜的、大大小小的傳感器,以使機器能夠通過傳感器產生的信號來感知外部環境,並與環境或人類互動。

我們以視覺為例,視覺是人類或多數動物都具備的基本智能,人類或動物80%以上的外部信息都是通過眼睛、視覺神經系統獲取的,再經過大腦的信息加工,產生對外界的理解。機器則是通過攝像頭等視覺傳感器感知外部世界,同時還需要利用複雜的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這些圖像處理技術包括人工智能算法以及傳統的圖像處理技術。

目前,最先進的人工智能圖像處理技術是深度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已經在現實生活中普遍使用,比如支付寶、無人超市中普遍使用的刷臉支付、火車站人臉驗證安檢等。生活中,另一種普遍實現的感知智能就是語音識別技術。多種款式的家用智能音箱可以識別主人的聲音,為主人播放音樂、新聞等,就是利用了這種技術。在對語言的模擬方面,網絡上或者手機中的許多可以與人進行問答對話的聊天軟件(也稱為“聊天機器人”),就是利用了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來模擬人類的語言智能。

除了對聽覺、視覺、語言等智能的模擬以外,另外一種重要的智能模擬就是對人或動物的行為的模擬。現在,地上跑的、空中飛的、水裡遊的各種動物都已經可以被機器模擬出來,形成各種機器動物,如機器狗、機器魚、機器鳥等。當然,最重要的是對人類的模擬,也就是類人機器人或人形機器人。高仿真機器人可以做得與某個人的外表非常相似,具備一些初級的表情和擬人的動作。


原來,我們現在接觸的AI都很“弱”……


人工智能機器寵物狗"AIBO"

上面所說的各種感知智能以及行為智能只是眾多弱人工智能技術的一部分。基於深度學習的弱人工智能技術也已經用於一些具有創造性的工作,比如美術、文學、音樂等方面的創作,甚至代替記者或編輯寫新聞稿件等。

即使如此,上述所有人工智能之所以“弱”,關鍵在於它們都沒有實現人類智能中最重要、最複雜的部分,也是人工智能所要實現的終極目標,這些部分包括自我意識、主觀意向性、心理、情感、語言交流與理解、想象、決策,以及發展文化、社會、組織等能力,還有對各種複雜環境的自然適應性。


原來,我們現在接觸的AI都很“弱”……


人類智能是地球上最高級的智能,也是大自然千百萬年進化的結果。人類能夠通過語言文字交流、創造工具、改造環境,創造和傳播文化,進而創造出璀璨的文明,這些屬於人類獨有的智能都是強人工智能所要追求的目標。

但是強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完全不同於弱人工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和模型。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也要到20年以後。目前,以模擬人類大腦結構為主的類腦計算技術是實現強人工智能的一個途徑,但最終能否實現,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