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我操伱吗


明朝崇祯年间,鸿胪寺少卿董令矩和另一个大臣宋千敏的关系非常要好。有一天上朝时,宋千敏发现董令矩在金殿急得团团转,满头大汗,忙向他询问缘由。原来好友董令矩出门太急,忘了携带笏板了,返回再取已无可能,这可是欺君之罪。仗义的宋千敏当即决定,将自己的笏板一折为二,两人就这样上朝了。好在当时官服的衣袖异常宽大,遮挡了只有半截的笏板,没被别人看出来,董令矩才逃过了一劫。

(董令矩剧照)

不久后,董令矩退休返家,闲居在江苏丰县。几年后,因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自缢身亡。宋千敏不但丢了官,老家也被农民军占领了,走投无路的他无家可归,正打算随便找一处僻静之处了却余生。

不巧这事被一直关注他的董令矩知道了,派人将他接到了府上,同时将宋千敏的家人一并请来,共同生活在了一起。

一晃几年过去,在一个中秋之夜,董令矩邀请宋千敏一家喝酒赏月,酒过三巡后,董令矩提出了一个要求,想把送给宋千敏居住的房舍卖给他。

心有灵犀的宋千敏知道好友的心意,想趁两人还活着时解决这个问题,不想给后辈添麻烦。于是,他笑着询问董令矩:“卖多少啊?”

董令矩伸出一个指头。“十两银子?”董令矩摇头。“100两?”董令矩同样摇头。“难不成是1000两?”

董令矩哈哈大笑,“一文!”

就这样,宋千敏用半截笏板机智地救了好友一命,好友又慷慨地回赠给他一座精致的房舍。两人的故事,留下千古佳话。

那么,“笏”是什么?为何朝臣上朝,手里要拿着这么一块板子呢?

“笏”也叫“笏板”或“朝笏”,是指古代朝臣在在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

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朝中就有了笏,它是大臣觐见皇帝时必带之物,一直沿用至明末清初时,才逐渐废除。笏上窄下宽,有一定的弯曲度。它具体的尺寸,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按照一尺大约相当于20厘米来计算,笏大约长50厘米,宽5厘米。

(影视中手拿笏板的官员)

那么,笏板有什么用处呢?

一、笏板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笏板的制作材质十分讲究,等级也极为森严,“天子以球玉,诸候以象牙,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也就是说,天子的笏用美玉制作,诸侯的笏是象牙材质,大夫用斑竹笏(为了美观,以鲛鱼之皮做装饰),士就用一般的竹木制作。

笏的等级,不仅仅表现在材质上,形状也能看出等级的高低。“天子之笏形方正,以其挺然无所屈;诸侯之笏,则前屈,圆杀其首,后直, 即下角方正,意为让于天子;大夫之笏则上下角皆杀而圆,意为上有天子,下有己君,故无所不让也”。

在唐代,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只能用竹笏。而到了明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也能用象笏,五品以下就连用笏的资格都没有了。

现存于河南三门峡博物馆的两块明代笏,都是象牙材质。一块全长52厘米,被确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一块损坏了的残片,全长只有37厘米,是国家三级文物。

(手拿笏板的官员雕像)

二、笏板是古代官员的记事本。

在《礼记•玉藻》中有关于笏另外一个作用的描述:“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换句话说,笏就是古代朝臣面君时,用来记录皇上的命令和旨意的。当然,也可以将自己准备给皇上的奏报写在笏上,以免遗忘。

所以说,笏就是朝堂上众大臣的必备记事本。

到了东汉时期,虽然纸张已得到普及,成为记录各种文字的载体,但笏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反而逐渐被官员们所接受,成为上朝的必备工具。

那如果给皇上呈报的事物繁多,一块笏不能完全记载,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官员就得为自个儿准备一个“笏囊”,将所有的笏板装在里面,带到朝堂上。唐朝的名相张九龄就因管理的部门太多,需要向天子请示汇报的事情也很多,不得已携带“笏囊”上朝。但张九龄体弱多病,不能负重,只得让随从替他背着笏囊。因此,有“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的说法。发展到后来,不管有无必要,官员都身负“笏囊”,并逐渐形成时尚,以显示公务繁忙。

三、笏是古代大臣的挡脸神器。

在古代朝堂上,最讲究礼数了,大臣一般不能直视皇上,这时的笏板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一种礼仪用具。大臣们用笏板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时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九五之尊天子的敬意。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本动画片《千与千寻》中,一个场景中也有这块板子。

这是日本天神的形象。

其实,这是中国传统官员的打扮,手中拿着一块板子。

这块板子叫做笏板。

不摊开说。

简而言之,最初笏板就是一种笔记本,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

当时官员上朝都是帮助国王、皇帝处理政务。

然而既然是官员,通常岁数不会很年轻,很多都是七老八十,记忆力有限。

这种情况下,这块笏板多用竹子或者木头制造,主要用于记录上报给皇帝的内容,或者记录皇帝下得命令。

笏板就是一个记事本,因为当时还没有纸,只能有木头或者竹子上刻画来记录。

另外,笏板还有一些其他作用。

古代中国最注重礼法,原则上大臣不能随便看皇帝,这是不尊敬的。

所以大臣汇报时,一般将笏板举起,双眼盯着笏板而不是皇上看,这是尊敬的意思。

其实,在当年如果直视皇帝就是很没有礼貌的,遇到皇帝心情不好可能直接斩了你。


随着蔡伦造纸以后,到了隋唐时代中国高层官员基本全部使用纸张来记录,不需要用笏板了。

于是,笏板就成为一个单纯的饰物,是身份的象征。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朝廷规定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板,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板。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板,五品以下不执笏板,以此区分等级。

总之,只要拿着象牙笏板,就意味着你的官衔很高了。

笏板直到清朝才废除。这和清代是游牧民族有关系,在满清打天下的时候,还是野蛮民族,没有学习汉人的文明。同时,满清的老大的权力并不像汉人皇帝那么大,他们受到满清贵族的很多限制。

所以,满清并没有使用笏板。


萨沙


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宋朝大臣上朝时,怀里都抱着一块长条形的板子,这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用途呢?

这块板子叫笏,也叫朝笏或者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所带,主要用途就是记录要上奏皇帝的话,汇报工作忘了时要看一眼;另外还要将皇帝的指示记录下来,以便回去传达贯彻,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笔记本。

明代象牙朝笏

笏这个东西不仅宋代时使用,在古代很多朝代都用,是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的日常用品。长篇小说《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这从侧面说明了荣宁二府是世家大族,朝廷命官特别多,朝笏都放满了床。

据说朝笏从商周时期开始使用,一直到明代,清人入关后,方才废除。制造笏板的材料有玉石、象牙、木板和竹子等,不同品级的官员持不同材料的笏板。据说明代规定四品官以上持象牙笏,四品以下持木板笏,等级非常分明。

十笏园

朝笏非常狭长,形状不大。在山东潍坊有一处官员园林叫十笏园,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私宅,清光绪年间被潍县缙绅丁善宝买去,扩建为私家园林。丁善宝有举人和内阁中书头衔,能诗善文,是个文雅之士,因为这个园林非常狭小,所以将其命名为“十笏园”,意思是只有十个笏板那么大小。


民国年间那些事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见到每当君臣朝会时,大臣手中都会持有一块狭长略带弯曲板子的情景。

可不要小看这个“板子”,它可大有来头,史学术语称其为“朝笏”,又称作手板、玉板等。


朝笏起源上可追溯至商朝,直至满清才开始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千多年。

关于朝笏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年间的名臣范仲淹幼年丧父,后母亲改嫁,他不愿寄人篱下,便容身寺庙,苦读诗书。后来他出人头地,考取功名。

当他官任苏州太守时,母亲突然病逝,为了安葬好老人,他便请了一位风水先生挑选坟地。先生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告诉范仲淹这是一块十全十美,百年一遇的墓地,范仲淹不相信天底下有这么美妙无缺的事情,便让风水先生再仔细勘察一下有没有缺陷。

果不其然,这块所谓风水宝地既大吉,亦大凶,第一个葬下去的,将要断子绝孙,以后再安葬的才可以大吉大利。可是眼看母亲下葬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哪有时间再去找个风水宝地呢?风水先生给范仲淹想了个办法,让他在监牢中找一个没有成家的死囚,杀了埋下去,然后再安葬老夫人。

这死囚本就是罪有应得,况且又没有后人,本来遗体或许被弃之荒野,如今好歹也能被安葬,可以说是很恰当的人选。

但是当时正值仲夏,离秋决还有一段日子,可不能因为一己私欲违反法律,范仲淹想都没想果断拒绝。

既然没有人,那便让我范家做一次出头鸟,造福后人。于是范仲淹便在次日下葬了母亲,结果当晚风雨交加,山蹦地裂,山上大块的石头都竖起来了,像官员手中的朝笏一样,这正是千年不遇的吉祥景象,预兆家里子孙世代在朝为官,大富大贵,称为“万笏朝天”。

而关于宋朝大臣为何要在上朝时拿一块朝笏,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要说明一个细节,那就是在影视剧中手持朝笏的人,一般都是朝中德高望重而且上了年纪的老臣。虽然宋朝科技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辉煌时刻,但相对于现代而言,还是望尘莫及,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一支录音笔或一台平板搞定的。

因此对于那些年迈记忆力减退的大臣而言,在天子脚下的言辞就要显得格外谨慎。在皇帝早朝的时候,大臣要不仅边听边记,同时还要构思或牢记自己将要上谏的内容。万一皇帝突然龙颜不悦影响到大臣们的心理,大脑一片空白,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为了应对这种潜在的突发情况,朝笏就排上用场了:

一方面来讲,它可以很方便地记录皇帝早朝的重要内容,为大臣们接下来的发言做好铺垫,充当着一个临时记事簿的作用;另一方面,朝野之上是极其注重君臣礼仪的,类似直视皇帝或东张西望的行为都是对天子权威的亵渎,稍微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

在此情况下,大臣手里持握着一块朝笏就可以很好的吸引注意力,在皇帝讲话时,大臣附身跪地,眼睛盯着朝笏,同时做记载,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至于为何到了宋朝还要采用笏板,而不是用更轻便的纸张代替,也是有其历史传承因素的。其实上文已经提及过,朝笏最初诞生于商朝,其材质通常是竹子或木板。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中才给出它的真实面貌,据《礼记》记载“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约合长五十厘米,宽十厘米)。

到了唐朝时期,随着中日的密切往来,朝笏也逐渐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来到这片从未踏足的岛国。即使是在当今日本影视剧中,也仍能见到它的身影,比如在宫崎骏的动漫电影《千与千寻》中就有相关场景:当千寻进入另一个世界后,见到夜晚天神乘船过河吃饭,而他们手中所持握的物件正是朝笏。

随后的几百年间,朝笏也仍然作为官员们的办公用具,频繁现身于庙堂之上,即使是到了君主集权高度发达的明朝,我们同样也可以从吴晗的 《朱元璋传》中窥见一斑:“ 元璋不理会,仕鲁着急,闹起迂脾气,当面交还朝笏,要告休回家。”可见作为一个过渡期而存在的宋朝,继承前代的传统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朝笏除了办公用品的身份,更重要还是权力的象征,不同材质的朝笏正是对官员等级的反映。

其实最初的一段时间,由于礼仪制度尚未规范,因此君主并不太注重朝笏的形式。作为朝野上常见的物件,大臣们也是这次上朝用完后,下次就换一块。

但随着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和各种礼仪制度的规范,朝笏的作用也就不再单单局限于记录工具了,慢慢纳入了礼仪制度的规范中。

官员在上朝时除了要穿戴整齐,还要依据自己官职的大小持握不同材质的朝笏。对此,每个朝代都对朝笏材质对应的等级做了明确的规定。


如在唐代的时候,一品到五品官员都拥有一个朝笏,为象牙材质,也称为玉板,六品以下的官员拿的是竹木做的笏;到了宋朝,朝笏沿袭唐制,仍旧只有五品官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用象笏,而六品以下的官员则只能用竹笏;当发展到明朝的时候,五品以下的官员已经可以不用持笏上朝了;到了清朝,由于满族统治者在马背上待习惯了,现在突然让他们拿着笏板确实有点难以适应,况且在满族以往的传统中也并没有持笏上朝的习惯,所以更倾向在上朝时凝视皇帝的他们就选择了废除朝笏,自此朝笏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然,笏板的持有者也不仅仅局限于朝野上的文武百官,同样也可以是民间的道士。他们用的是玉板或者是象牙板。

道士们所叩拜的玉皇大帝是他们认为的“三界至尊”,一些高级道士在法会上会手持笏板,就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如当今的日本在举行法会时,仍旧沿用我国的笏板文化,他们国家男女道士都可以使用笏板。


此外礼仪制度也对形状做出了相关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但无论怎么区分,朝笏都脱离不了皇权专制和等级分明的时代背景,因此朝笏也就成了身份的间接象征。


历来现实


从影视剧中我们看到,宋朝的臣子们上殿奏事手中都捧着一块长方形的木板,这个东西叫“笏(hu)板”。(如图)




笏板是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用来记事。

比如今天有什么事要向皇上禀报,提前写好,到时回答皇上问话免得遗漏。起提示牌的作用。

再就是把皇上讲得重点记下来。

笏板也叫手板,相传宋朝宰相赵普是个大老粗,也就是那个凭借“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人们发现赵普一辈子就读了半部论语,死后他的书柜里就一本论语,还是读了一半。

赵普记性不好,上朝奏事总是丢三落四,宋太祖为他想了个办法,让他用一块木板提前写好提纲,这样就不至于忘了,从此后群臣效仿,于是出现了笏板这种东西。



到后来依大臣的品级不同而出现了玉、象牙或竹制品等,不过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记事”。

宋太祖称帝后,他的开国元勋们文化水平都低,这也是笏板流行起来的原因之一。


秉烛读春秋


人家这叫“笏板”,是古代官员们开会时的笔记本,上朝时发言可全靠他了,是古代中国官员最常用的一种办公用品。

早朝是古代每一个封建王朝都会召开的会议,放到现在呢,差不多就叫例会,会上大臣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当朝天子,结果当然是由天子定夺。当然了,皇帝有什么事情,也会在朝堂上发布。总而言之呢,这就是一个古代政府的日常例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大臣们说事情的时候,手上都会拿一块手板,这又是干什么用的呢?

<strong>

这个东西叫“笏”,也可以叫做朝板或者玉板,起源于商周时期,一直到清朝才被废弃,历史很悠久。“笏板”乃是官员上朝专用工具,其根据品级不同,板子的材质也会有相应的不同。


而这个板子的作用就是写东西。老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人总有遗忘事情的时候,有时候可能因为遗忘会耽误事儿,如果因为健忘而在早朝丢脸,这可是欺君的罪名,大臣们是担待不起的。

为了预防这种事情发生,朝廷大臣会将自己隔日要说的事情写在板子上,这样上朝前看一眼就不会忘记,也就不会发生尴尬的事情。

当然这个板还可以记录皇帝的旨意,每天早朝都有很多事情禀报,但是人的记忆力有限,特别是一些上了年岁的官员,往往记住后一件,忘记前一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这些人就会将跟自己有关的旨意写在板子上,防止事后忘记。

当然了,这还是一种礼仪,大臣们在回报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双手举着笏,用笏挡住自己的面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严。

既然涉及到礼制,那么“笏板”肯定是要按规矩来的,比如尺寸上,《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

上面也说大臣手中的板子会根据自己的官职改变,在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手里拿的是象牙制作的笏,这是对他们尊贵身份的象征,而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用粉刷过的木头代替。


白话历史君


看古装剧的时候,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文武大臣们在上朝时,怀里都抱着个弯弯的,上窄下宽的长板子,这个板子有个奇怪的名字叫——“笏板(hù bǎn)”也叫朝笏( cháo hù ),它的小名叫:手板、玉板或朝板。从商朝开始直到明朝,官员们只要上朝就必须要拿这么个东西,宋朝官员也不例外。


先说宋朝官员为什么拿这么个东西。

朝廷规定,谁敢不拿?

从周朝开始就有礼制规定:“诸侯上朝执牙笏”。

再者笏板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算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官员们也乐意拿。能拿这个东西的至少是九品以上的官员,官职不同所拿笏板的材质不同,有玉板、象牙板、竹板、木板。另外笏板还要和朝服相配。

宋代官员的工作服沿袭唐朝按颜色分等级,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色用玉板,五品穿朱色用牙板,七品穿绿色用木板或竹板,九品穿青色木板。到了明朝等级更分明,如《正字通》上载:“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


宋朝时期有规定,只要是官员出入重要场合都要拿笏板,目的就是便于礼官安排相应的位次,也方便大家交流登记朋友圈。

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笏板的作用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笔记本、记事簿、手机之类。

  • 作用一:

官员们上朝拿这么个东西,一是用来记录皇帝安排的重要工作,以后的计划或者皇帝的命令等;

  • 作用二:

二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内容,弹劾某人的记录,还有对某件事突发灵感好的计策等等,主要是为备忘提示用。否则皇帝朝堂上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错,丢脸是小事,受惩罚或者丢命是大事。《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 作用三:

再一个作用是礼仪方面,臣子向帝王进言时,不能直面天子,用双手执笏板,笏板遮脸。《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长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50厘米多点,宽度相当于现在的5厘米,宽度大概能遮住眼睛。

天子龙威不可直面,秦始皇时就有记载,臣子有事要禀告皇帝,必须由立在台阶下的侍者转达。“天子必有近臣,执兵立于陛侧,以戒不虞。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达尊之意。”到了宋朝,朝臣在和皇帝说话或者回答问题时,可用笏板挡住自己的脸,表示自己的身份在皇帝面前卑微、低贱,不配直面皇帝。

  • 作用四:

笏除了以上这些,还可以拿来打人。当让朝堂之上不敢挑战天子龙威,下朝后,如果言差语错或者官员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特别是暴脾气官员,该出手时就出手。《宋史·曹修古传》里记载。“晏殊以笏击人折齿。”晏殊用笏板打掉了别人的牙齿。还有文天祥《正气歌》: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说的是唐代名臣段秀实拿象牙笏暴打朱泚,把他的额头打破的事。



笏板上的字一般用毛笔书写,可以擦掉。但是朝廷也没有刻意规定必须用一个。如果所记事务繁多,一个肯定不够用,所以一些官员们就会多备用几个。把这些笏板提前捆好放在袋子里让自己的“秘书”背着一起上朝。

笏板到了清朝时期被废弃不再使用。主要由于满族习俗及礼节上的差异,已不再需要笏板。



延伸

笏板的持有者也可以是道士。高级道士用的是玉板,次一级的道士用的是象牙板。

道士们所叩拜的玉皇大帝是他们认为的“三界至尊”,一些高级道士在法会上会手持笏板,就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目前日本在举行法会时仍在沿用我国的笏板文化,他们国家男女道士都可以使用笏板。


小姐姐讲史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在看历史古装电视剧时,不知道注意一个细节没,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握着一块白色的长板子。



注意哈,这块板子是大有讲究的!

首先,科普一条冷知识。古代但凡书写,都是写在木片或竹片上。当然,纸没大面积使用的时候。

狭长的木片或竹片,叫做简。稍稍宽厚一点的,称牍。随身携带的,便是笏。笏多用于上朝。所以,又称朝板,笏板。

而电视剧中所看到的板子即为笏板。根据《礼记》的记载,笏板长有两尺六寸,中宽三寸。今天陕西省渭南博物馆收藏着一件保存完整的明代象牙笏板。长有54.5厘米,上宽7厘米,下宽5厘米。



为什么拿着一块去上朝呢?

第一,笏板是个备忘本。皇帝说点什么,自己想上奏点什么,其中重要的,便记录在上面。相当于打小抄。

别小瞧,向皇帝汇报工作,不是儿戏,各种数据、要点都要快速准确流畅的说出来。如果忘一点什么,可以偷看笏板。奏事结束之后,笏板随手插腰间。这个动作叫“缙绅”。



张九龄年老体衰,在腰带上插笏板很影响上马。于是,命人特地缝制一个袋子,专门放笏板,称“笏囊”。一旦上朝,随从拿着笏囊,跟着他。一些大臣笏板多。也制了一个笏囊。

第二,笏板是身份象征。封建等级在仕途上,无处不在。什么等级穿什么颜色衣服,戴什么帽子,拿什么笏板,都是有讲究的。《礼记》记载:

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

唐朝时,五品以上是象牙笏,以下是竹木笏。宋朝呢,笏板和官服相匹配,如朱色官服拿象牙笏。但凡重要场所,都得拿上笏板,便于安排位次。



笏板就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都来贺寿,拜寿时,两边桌上,满是笏板。典故“满头笏”,说的就是家门昌盛。

第三,笏板用来挡脸。没错,你没听错。笏板一个用途是挡脸。毕竟君臣有别嘛,臣子汇报工作时,总不可能平视直视皇帝吧?所以,为表示内心对皇上的崇高敬意,便双手举起笏板,眼睛望着笏板。龙威尚在,不得不敬。

第四,笏板是一大武器。北周权臣宇文护是个狠人,连杀三个皇帝。到第四个皇帝宇文邕时,宇文护栽了跟头。



公元572年,宇文护回到长安,宇文邕领他去见皇太后。宇文邕说,太后爱喝酒,年事已高,你帮忙着劝劝。趁机,宇文邕拿出《酒诰》来,给宇文护。宇文护照着做,还没将《酒诰》朗诵完呢,宇文邕就用玉笏板在他身后,给他一下。宇文护倒地,被人杀死。

到清朝,笏板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史小二记


这块板子名为作“笏(hu)板”,(也有称wu,但以现代人语法来说,读hu较恰当),还有其他名字叫朝板,玉板以及手板。而在古代宋朝笏板长二尺六寸,中宽三寸。

一、笏板的由来和发展史

但笏板并非起源于宋代,在君权神授的周朝就已经开始,起初的用法是并非用于臣子,与其相反的是周天子用玉笏板来宣扬自己是天帝之子的高贵的身份的。

后来两晋时期,蔡伦造纸术的发展,纸张逐步普及,笏也渐渐成为礼节修饰品,不过笏也分相对等级,有竹笏,玉笏和象牙笏,不同的笏等同于不同的官职官位。且渐渐成为上朝必备之礼,相当于以笏问候天子,持笏曾有“”玉板和声万籁清”的说法,通俗来讲,即持笏板的曹国舅以笏净化世间百态,朝廷也希冀众官齐心协力,安定天下,国泰民安,净化一切。

在唐代等级就相当明确了,五品以上官员象牙笏,六品官员竹笏板。而在五品以上的官员所持的官笏的形状还分等级,三品以上官员的象牙笏,形状是前拙后直,也就是象征高贵之位。而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的象牙笏更具特色,形状却是前拙后屈,也就是象征其官位正好在中间,但后来又将笏板改为上圆下方的形状。此时此刻笏板就象征官员的官位大小,不再由皇帝来持笏上朝。


到明朝后五品官员不再有持笏上朝的权利,五品以上官员也就持曾经象征最高贵身份的象牙笏;清朝满族统治时期,玉笏上朝被废除。原因在清朝时期官员上朝的时候,需要满族式向皇帝陛下问候,其中就有用手拍打两臂再下跪之礼。若持笏上早朝的话,笏板容易掉落,这时对于皇帝问候之时,是一种大不敬。于是清朝废除持笏上朝之礼。但为何众人对宋代的官笏感兴趣呢?那么宋代的官笏究竟特殊在哪里呢?

二、宋代官员有“两记一礼”之用,即记事本的作用和礼仪,官位之分。

第一个“记”就是大臣官员们在上朝前把要上奏的烦碎琐事记录在上朝的笏板上,以防忘记重要须向上汇报的事情。如果忘记的话是会以误国事之罪被杀头的,也可以理解为以笏记事来救命。


第二个“记”是记录皇帝宣布的重要的话,所以笏又有上传下达的作用。向上传达百姓疾苦民生,向下传达天子隆恩厚典,将天子的朝政理念传给百姓,这样既加强皇帝与百姓的联系,又使天子的圣主之意铭记于民心。但如果大臣没有及时传达天之圣意,是会受罚的,很可能会降职的。

这一个“礼”是起到敬拜天子的礼仪作用,以笏板的材质,形状来显示官位高低。在上朝之时臣子不能直视天子龙威,以笏板遮挡自己的目光,也只能注视笏板,以显自己臣服之意。


小镇月明


我们在电视剧里或古画中,经常会看到大臣朝见天子时双手总是捧着一块狭长的板子,中间略呈弯曲,这块板子就叫朝笏,也叫朝板、玉板、手板等等。

据《礼记.玉藻》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笏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称之为“圭”,据记载天子的笏用玉制成,诸侯的笏用象牙制成,大夫的笏用鱼须文竹制成,士的笏用竹子制成,为官阶地位的象征。


秦汉之后,天子就不用笏了,而作为臣子上殿面君的工具,以示对天子的尊重,唐高祖武德四年以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六品以下的官员执竹木制成的笏,而到了明朝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不用执笏了。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天子时,双手执笏,放在脸前,挡住自己的脸,表示自己谦逊卑微。

笏的功能随着年代的演变也有所不同,起先是大臣们手拿朝笏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或者是将要面对天子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免到时候忘记了。

后来到了唐宋时期就不用记录了,仅仅作为面见天子的装饰品而已。


到了清朝,就放弃不用了,清朝的习俗不同,满清是个马背民族,他们的传统服饰里有种马蹄袖服饰,,见到皇帝动不动就得打马蹄袖下跪,“啪啪”两声,干脆利落的趴在地上,听候皇帝的指令,汉人是手执笏板弓腰作揖,而满人就喜欢下跪。

这种笏板不仅中国古代各朝代广泛使用,由于使用效果相当好,这种面君的笏板也传到了日本、朝鲜半岛、琉球、越南等东亚地区,在当地得到了发扬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