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福船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福州

北宋末年,金兵攻破都城开封,北宋灭亡。送宋高宗赵构仓促之间在商丘即皇帝位,历史上称为南宋,但是刚刚建立的南宋政权就面临着强大的金兵的威胁。在金兵强烈的打击下,宋高宗不得不沿着大运河向南方败退直至海上。不料突然刮起了台风,下起了暴雨,高宗的船只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上。追击的金兵以为台风和暴雨定会把高宗君臣的船吞噬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中。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风暴掀起了巨浪,但是高宗的船只并没有导致颠覆,那么这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船呢?根据史书的记载,高宗乘坐的船只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有名的“福船”。“福船”顾名思义就是福建造的船或者是用福建的造船技术打造的船只。要揭示福船的历史密码,我们还要回到福建的丝绸之路古城福州。

通过福船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福州

福州位于我国的东南部,是福建省的省会。福州这个地方是山多地少,多以在这个地方很早的时候老百姓就是以海为生的,可以说是把舟船当做车马,把船桨当作他们的马鞭来使用,所以善于在海里面行驶是他们的一个历史传统。当年高宗在海上大逃亡的时候,他乘坐的“福船”到底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在文献上没有得到答案,不过后来,一系列的一些海底的考古的大发现为我们揭示当年的高宗乘坐的福船的样子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在1987年的时候,在阳江的南海的海底距离海面以下20多米的地方发现了一艘古代的沉船。这个消息当时震动了全国,因为阳江所处的位置正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这艘沉船应该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的关系。当时我们国家有一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得到这个消息,考虑到这艘船巨大的价值和在南海大仙,所以他给这艘船起了一个名字就叫“南海一号”。初步从“南海一号”上清理出来了上万件的古代的瓷器,=。同样一个年代,同样工艺的这种瓷碗在美国的拍卖市场上就能够卖到数十万美元,而考古学家推测,这艘船上大概有6万到8万件这样的瓷器,所以估价这艘船上瓷器的价值可能有上千亿美金。除了这些瓷器的价值之外,考古学家推断,这艘船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福船,而且是南宋时期的一条福船。

所谓的这些推断如果说是孤证的话,可能还不足以来说服人们。就在“南海一号”发现的前后,在泉州湾,在宁波,温州,福州等等的海湾也发现了大量类似的这种沉船,而且形制几乎一致。这些船都有共同的特点,首先是底尖,这种尖底的海船特别适合于在海上破浪行驶,对比于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面行驶在运河里面的船大多都是平底的船,适合在内陆的运河上行驶,而海上的船适合于这种尖底船。第二个特点就是阔面,也就是甲板非常宽大,这样的好处是易于承载货物,易于承载大量的人员。第三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水密隔舱技术,也就是说在船上有大量的横板,把船底隔成一个一个的互不透水的舱室。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增加它的安全性,还有一个就是不同的水密舱可以储存不同的货物。这种拥有水密舱的船只大概在1500年之前在福建东南沿海的一部分船只已经采用了这种技术,而到宋朝的时候,这种福船的尖底,阔面和水密舱技术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了。

通过福船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福州

宋高宗时期,有一个大臣叫做吕颐浩。吕颐浩曾经做过封疆大吏,对海船非常熟悉。他当时对于全国的海船有这样的一个评价“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建船为主,广东、西船次之,温、明州船又次之。”(《论舟楫之利》)在吕颐浩看来,福建船是最好的船只。当年高宗在海上逃亡时期乘坐的就是福船,吕颐浩这段论断,高宗当时也甚为认同。当然历史上也咩有记载当年高宗坐的船到底是不是福建造的船,我们推断当时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福建的泉州,福州这两个地方造的船,另外一种可能是浙江那个地方采用福建的造船技术造的船,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判断它是福船,是具有水密舱技术的,能够经得起海上大风大浪的福船,而正是这种福船救了高宗的命,使宋朝又延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由于当时福船这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再加上宋朝的指南针和大帆船的技术运用刀海船上,所以使宋朝时期的福船大量的被官方和私人的海上行驶的时候所采用。

福州这个地方上面可以联系温州港,宁波港,甚至再上面的烟台港等等。向南边可以联系泉州港,广州港。所以福州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下西洋的时候非常方便。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队要在福州停留三四个月或者十来个月,根据史书记载,郑和在这里停留主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补充船只,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并不是说在浏家港出港的时候就已经全部备齐了,而有部分船只要在福州补充。比如说当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他的船队有各种各样的,有马船,战船,粮船,座船,还有指挥船。在这些船只上有包括水手,船师,医生,翻译等各种各样的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船队,在海上行驶的时候基本上是组成了一个军事型的编制。根据史料我们复原想象的时候,郑和的船队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燕形,或者说是一个鱼形。在整个船队的外围,就是它的前后左右是战船和马船,维护整个船队的安全。在船队的中央的部位是指挥船,指挥船的外围是粮船和座船,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海上的堡垒。所以海外的一些学者称郑和的船队为当年的海上的特混舰队,具有强大的海上指挥和作战能力。这么多的船只都来源于两个地方,一个是当时的南京,为了郑和下西洋,明政府特别设立了一个宝船厂,专门为郑和打造下西洋的船只。另一部分船只就是在福州建的,当时明朝政府在福州设立了官办造船厂。

通过福船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福州

第二个事情就是在这里补充船员和物资。福州这个地方人们善于驶舟,有大量熟练的驶船的船员,所以当年郑和的船队在这里停留就是要补充大量的水手。与此同时,福州所在的地方又位于闽江的下游,这个地方是闽江的冲积平原。农业在整个福建相对是比较发达的,所以到明朝的时候,当时它的丝织技术还有瓷器的制造技术在全国是出了名的。当年郑和的船队带了大量的金银,丝绸,瓷器,铜钱,铁器等等,而有一部分商品就是在福州这个地方所采购的。

第三个目的就是为了等待季风。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庞大的船队仍然没有机械动力,仍然靠风。所以郑和的船队上就有大量的这种风帆要考自然的季风或者信风行驶。史书记载,郑和的船队每一次从浏家港出发,出发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年初,然后在福州停留,停留到大概在秋冬的时候,东北风起,郑和的船队就从福州浩浩荡荡地开始下西洋。

我们在福州的长乐南山还发现了当年郑和在这儿停留的一个证据,郑和每一次在这里停留的时候为了起到季风能够按时地到来所以在福建长乐的南山有一座天妃庙,都要在这个庙宇里面祈祷季风的到来,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还在重修天妃庙,庙宇里面就留了一块当年郑和率领地方官员咱这里祈风而且重修天妃庙的一个石碑,这是郑和亲自留下的一段话“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飘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得也。(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这段话一方面反应了郑和那个时期对大海和海神天妃的一种敬畏,另一当面郑和又说自己的船队如履平地,也充分展示了当时郑和作为一个使臣他的这种自豪感。多以我们说郑和下西洋传播了友谊,每到一个地方与别的国家进行贸易。郑和下西洋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壮举,但是我们又可以说是福船帮助郑和完成了一次次的壮举,与此同时,福州又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出发地,或者说是他的一个基地。所以当年郑和下西洋是福州架起了这座桥梁,成为中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同时也可以看出福州和福船在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地位。

通过福船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福州

到明朝中期的时候,我国的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倭寇非常猖獗,有数千倭寇,海盗乘坐着数百艘船来攻击当年郑和下西洋的从长乐港上到岸上然后进攻长乐县城。当时他们运用的就有火炮,火炮把长乐城的城墙都轰塌了一个大的缺口,眼看着倭寇和海盗就要进来了,当时长乐城的军民奋起反抗。男人主动地走上城墙,女人搬起武器和石块,众志成城,打败了倭寇的进攻。后来倭寇听说福州的援军也快要到来了,他们一时又拿不下长乐城,所以就主动从海上撤退了。这个事件当时惊动了整个福州,甚至朝廷。因为福州是福建的省会,长乐属于福州,距离福州非常近,而倭寇竟然猖獗到这样一个地步,能够攻打一个县城,可见它已经对于明朝的居民的生活,明朝的国防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由此明朝政府下定决心要荡平倭寇,所以后来历史上才涌现出了像戚继光这样的抗倭英雄。

戚继光为了打击倭寇,还喊出了一个口号“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抗击倭寇不是为了封侯,但是希望我们的东部和东南的沿海能够争到和平的局面。他在浙江这个地方组织一部分矿工,船员组成了戚家军,对倭寇给予重创。倭寇非常狡猾,所以海上游弋漂移不定。所以要想彻底消灭倭寇的势力,必须要用战船在海上作战消灭倭寇。这个时候戚继光就想到了当年曾经在宋元时期非常辉煌的海上的福船。当年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组成的就是一个军事编队,主要的就是福船。所以戚继光想到郑和下西洋这个船队实际上就具有海上作战的战船的能力。于是就向朝廷建议把福船改造成海上作战的战船,这个建议就得到了朝廷的许可。考虑到福州这个地方有悠久的造船历史, 福船主要就出在这里,而且这里又有大量的木料,所以明朝政府就在福州建立了国家战船的造船厂,打造用于海上作战的战船。打造的战船就装备到像戚继光,俞大猷他们这些抗倭名将的军队的编制里面成为作战的海船。后来倭寇被消灭主要就是仰仗由福船改造的这些战船,所以后来戚继光在抗倭胜利之后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在这本书里面他不无自豪地提到了这种由福船改造成的战船“

夫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舟自来矮小,如我之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是以每每取胜。”(《纪效新书》)当年戚继光,俞大猷这些人之所以能荡平倭寇,一个方面是他们作战英勇,另一方面要感谢福船改造成的战船。倭寇被荡平之后,福建和东南沿海的老百姓重新获得了和平的生活,对外贸易又重新恢复了往常繁荣的局面。后来在明清的史书上,在戚继光抗倭之后,就把福建的这种福船屡屡称为“福船”,古代的史籍上也频繁地出现“福船”这样的两个字。在宋元时期,福船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繁华,到了明朝之后,福船又改造成了战船,为保护我国的海疆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福船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福州

说到这个事情,首先我们从清朝的一位民族英雄邓世昌来说起。有一部电影叫做《甲午风云》,描述的是1894年的时候,中日之间甲午海战的重大事件。当时邓世昌是甲午海战时期致远舰的管带,管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船长。当时作战的时候非常激烈,而邓世昌的这艘致远舰中了日本的炮弹受了重伤,眼看就要沉没了。在这种情况下,邓世昌和整个致远舰上的官兵一致商量,说要在致远舰沉没之前要与敌舰同归于尽。邓世昌就指挥这个致远舰向另外一艘日本舰冲去,准备撞击日本的那艘船只,和它同归于尽。邓世昌为国捐躯,成了我们著名的民族英雄。我们为什么要讲邓世昌,要讲甲午海战,因为它和福船有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和福船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的。

当年的邓世昌是福州船政学堂的一名学员,福州船政学堂是当年福州船政局的组成部分。这个福州船政学堂和福州船政局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说到了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那个时候清朝政府还盲目相信福船改造的战船,当这些木制的船和西方的铁甲船作战的时候当然不是人家的对手,所以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然后清朝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主张要向西方学习,就在福州的马尾这个地方,建立了福州船政局,决心打造我们中国自己的铁甲战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来保护我国的海疆。当年的福州船政局实际上是由三块组成的,造船厂,钢铁厂和船政学堂,前后招收了很多福建当地和广东各地的年轻的人才进入到船政学堂来学习驾驶船和造船的先进的技术。邓世昌就是当时其中的一名学员,在船政学堂里面,邓世昌学的是驾驶。他非常勤奋,所以很快就崭露头角。五年学习期满之后,被分配到北洋海军,逐渐成了一名管带,成了甲午海战作战之前的致远舰的船长。后来才出现了我们大家熟知的甲午海战时期的感人的场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福州船政局或者说福州船政学堂就是福船的一个延续,而邓世昌我们也可以说他是福州众多的水手的一个延续。

通过福船带你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古城福州

在福船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曾经创造过辉煌,比如在宋元时期,在郑和下西洋时期,我们是世界的海洋强国。但是到了鸦片战争前后,我们沦落为一个海洋弱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福船发展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任何时期船只的建造技术,海船建造的技术都是一个国家海洋实力的衣蛾标尺,只有建立了先进的海船,具有强大的海军力量,才能够保卫自己海疆的安全,否则连自己的和平建设的事业也不能维持下去。古代如此,现代依然如此。所以我们说通过福船展示了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的古城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福州这样的一座城市也为我们国家未来重振海洋大国的雄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