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分治:是英帝國分而治之的陰謀?還是地緣結構的天然分裂?

1947年的南亞次大陸發生了一件影響至今的大事件—

印巴分治,本來印度和巴基斯坦(包括東巴,後獨立的孟加拉國)都屬於英帝殖民地,統一稱之為“印度”,但二戰後日薄西山的日不落帝國無力繼續維持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但又不甘心退出這塊被譽為“英女王王冠上最耀眼的寶石”的土地,所以便拋出了“蒙巴頓方案”,造成今日印、巴對峙的局面。但當我們以當年和現實的地緣結構來解讀的話,就會發現“印巴分治”的結果,更多是英屬印度當局順應了當時的地緣格局而為,因為當時的印度河流域,已經在地緣文化上,發生了第二次質變:伊斯蘭化(雅利安人的印度教體系建立,屬於第一次質變),與南亞次大陸的其他板塊產生了文化撕裂,如恆河流域。

印巴分治:是英帝國分而治之的陰謀?還是地緣結構的天然分裂?

1947年印巴分治後的南亞次大陸版圖

正是這天然的地緣裂痕在外部強勢的干預下,造成了分裂的事實。不過我們還是會好奇,為何印度河流域會發生伊斯蘭質變?為何伊斯蘭化沒有大規模滲透到恆河流域和德干高原?巴基斯坦與印度這對“一母同生”的兄弟,又為何在地緣上走向分裂(不光是政治層面)?存在太多的疑問,為此我們不妨從南亞次大陸的地緣結構上去刨根問底。

印巴分治:是英帝國分而治之的陰謀?還是地緣結構的天然分裂?

南亞次大陸輪廓圖:印度佔據主體部分,包括恆河流域和德干高原

說起南亞次大陸,其範圍如果單純從地形的角度來劃分的話,西側以基爾塔爾—蘇萊曼山脈為界,與西亞的伊朗高原、俾路支高原、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脈分割開來;北側以喜馬拉雅山—喀喇崑崙山脈為界,與東亞的青藏高原隔絕;東側以那加—若開山脈為界,與東南亞的中南半島分割開來;而南側則是浩瀚的印度洋。如此地理輪廓是的南亞次大陸,完全有機會自成體系。但實際上,作為南亞次大陸地緣標籤的“印度”,在長久的歷史中,更多是作為一個地緣板塊、文化範圍的概念或者說是宗教概念而存在,而不是一個政治意義上統一的國家。

印巴分治:是英帝國分而治之的陰謀?還是地緣結構的天然分裂?

德干高原的基底是前寒武紀火山噴發堆積的玄武岩,但久經侵蝕

但從內部地理結構來看,從古至今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字語言的印度,並不會從根源上影響印度形成共同文化背景的可能性。儘管在地形上,南亞次大陸的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熔岩臺地—德干高原,但這個構成次大陸核心的前寒武紀古陸塊,久經侵蝕,其海拔與犍陀羅盆地邊緣的波特瓦爾高原相似,平均僅為500-600米,地勢西高東低,北寬南窄,呈倒三角形伸入印度洋,遠不足以形成一個封閉的地理單元。

印巴分治:是英帝國分而治之的陰謀?還是地緣結構的天然分裂?

南亞次大陸的原始土著與雅利安人存在巨大的相貌和膚色差別

不過其邊緣的東高止山脈和西高止山脈也是使得德干高原區與北面中部的恆河平原區產生一些地緣差異,形成一種獨特的“和而不同,鬥而不破”的地緣結構,具象到“人”身上就是整個南亞次大陸的南、北方在宗教文化上,都隸屬雅利安—印度教體系。而在種族上,則呈現“北白南黑”的走勢。即北面肥沃的恆河平原區域主要被雅利安人後裔所佔據,而古印度的土著古達羅毗荼人後裔則更多被擠壓、沉澱在南部的德干高原。

印巴分治:是英帝國分而治之的陰謀?還是地緣結構的天然分裂?

古印度的範圍及外來異族的入侵路線(可放大)

當然對於從中亞和西亞翻越興都庫什山脈而來的外來勢力,如雅利安人、希臘人亞歷山大、以及波斯人而言,想要成為南亞次大陸的主人,必然在沿喀布爾河谷,通過開伯爾山口,先佔據犍陀羅盆地,以此為前進基地,再以西北-東南向的攻擊走勢上橫掃整個次大陸。但印度河平原與恆河平原作為整個南亞次大陸最為富庶的地緣板塊,其依靠的印度河和恆河的走向卻跟中亞的河中地區以及西亞的兩河流域完全不同,即非平行而是“八字形”走向,其中印度河自北向南注入南亞次大陸西側的阿拉伯海;而恆河則由西向東注入了南亞次大陸東側的孟加拉灣。但問題是這兩塊平原有時如此接近,很難確定其地緣分割點的所在,就是地理上分水嶺其海拔也僅250米左右,直接影響的外來勢力滲透次大陸的決策方向。

印巴分治:是英帝國分而治之的陰謀?還是地緣結構的天然分裂?

南亞次大陸上印度河與恆河的走向上呈現獨特的“八字形”,其分水嶺十分接近

只是從外來入侵勢力的角度來看,從犍陀羅盆地出發,展現在他們眼前的就是上印度河平原,或稱旁遮普平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沖積平原之一,印度河平原南北延伸長1280公里,東西平均寬約320公里,並且沿北緯29°線,印度河平原又分為上印度河平原(旁遮普平原)和下印度河平原(信德平原),中間隔著20萬平方公里的塔爾沙漠,所以印度河平原的地緣結構是天然分裂的,緊靠印度河水來維繫上下平原的聯合。所以在這種地理環境下,先征服眼前的上印度河平原,而後再跨越低矮的分水嶺,向恆河平原擴張無疑是最合理的選擇。

印巴分治:是英帝國分而治之的陰謀?還是地緣結構的天然分裂?

印度河流域圖:上印度河平原與下印度河平原中間隔著塔爾沙漠

當然對於這些以騎兵力量為主的外部勢力,在一馬平川的平原上攻伐,通常是沒有多大難度的。所以在印度北部建立一個覆蓋上印度河—恆河平原的統一王國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但回到現在的政治版圖,就會發現,恆河流域與南部的德干高原結合在了一起,組成了如今的“印度”,而大部的印度河平原卻組成了如今的巴基斯坦。為什麼如此?根源就在於單純的按照地理因素評判地緣關係,卻忽視了“人”的作用,印度河流域“人”在地緣文化上已經發生了伊斯蘭化的質變,與恆河流域—德干高原的雅利安—印度教體系產生了巨大的分野。

印巴分治:是英帝國分而治之的陰謀?還是地緣結構的天然分裂?

伊斯蘭文化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成為世界性宗教,印度河流域就是在此時受到初次洗禮

所以我們很難想象,在印度河流域這個人口過億,北面、西面全部是穆斯林國家,且文化已經伊斯蘭化的地理單元,會與格格不入的今印度區域不產生分離思想,即便當年沒有倫敦從中作梗,但分裂的隱患已經深埋。但我們關心的不是假設歷史,而是為什麼印度河流域會出現伊斯蘭化的現象。如果單純從地理角度來看,似乎因為整個印度河流域,本身完全處於伊朗高原—興都庫什山脈東側。從中亞或者西亞而來的勢力,無論是從北部的開伯爾山口,還是南部的波倫山口滲透進來,與之對照的上印度河平原和下印度河平原都是首當其衝,而且在整個中亞、西亞完全穆斯林化且南亞次大陸政權力量孱弱的情況下,侵入者一波又一波的將伊斯蘭文化帶入與之地理接近印度河流域。

印巴分治:是英帝國分而治之的陰謀?還是地緣結構的天然分裂?

南亞次大陸宗教分佈圖:伊斯蘭教主要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可地理接近只是導致印度河流域伊斯蘭化的直接理由,還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地緣考量。畢竟當伊斯蘭文化滲透到印度河流域之後,根據其特性,應該會繼續東進去滲透恆河流域和德干高原,但實際上伊斯蘭化基本停滯在印度河流域,並沒有大規模完成東進。對於這一點我們或許可以深入剖析地理環境與人的關係來解讀,比如說氣候類型上,我們就會發現一條几乎與印巴邊境線相吻合的氣候類型分割線,或許這就是造成從陸地滲透的伊斯蘭文化,止步於印度河流域的根本原因。

印巴分治:是英帝國分而治之的陰謀?還是地緣結構的天然分裂?

南亞的氣候類型示意圖:巴基斯坦所在印度河流域屬於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

根據氣候類型的劃分,南亞次大陸的氣候分為三種,分別是從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延伸到蘇萊曼山脈的高原山地氣候;整個恆河流域及南部德干高原的廣大區域都是降水充沛的熱帶季風氣候;而巴基斯坦所在的印度河流域,除了上游的克什米爾山區外,基本屬於降水稀少的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而印度的核心區主要是夏季受西南季風、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熱帶季風氣候,這一點對於生活在南亞次大陸的族群來說,其生活和農業生產中影響卻非常大,其差距如同我們南方種水稻、北方內蒙草原主要放牧一樣。

印巴分治:是英帝國分而治之的陰謀?還是地緣結構的天然分裂?

西亞伊朗高原、興都庫什山脈和中亞草原氣候類型與印度河流域的乾旱氣候很相似

在部族相對能夠自由遷徙的古典時期(如今要各種簽證、綠卡),人們總是希望遷徙到與自己原居地相似的氣候區域,就像出生在西北乾燥環境中的人,對於華南潮溼的環境總是不好適應。所以對於那些從中亞和西亞滲透的外來民族而言,早已經習慣了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的他們,到了恆河流域,氣候上就會感覺不適,特別是與之改變的還有生活飲食習慣和農業生產類型。當然遷徙的部族可以選擇適應新環境,不過也就意味著“人”的地緣屬性的根本性改變,而繼續留在熱帶草原沙漠氣候環境下的印度河流域,則幾乎與原居住地乾旱的氣候相似,並不需要大費周章去作出改變和適應,必然會使外來的伊斯蘭族群更傾向於留在印度河流域繁衍生息。

印巴分治:是英帝國分而治之的陰謀?還是地緣結構的天然分裂?

南亞次大陸局部燈光圖:巴基斯坦北部與印度北部是人口聚集區

當然如果沒有外部強勢的政策推動,南亞次大陸因為內部環境造成的地緣差異,或許還只是停留在類似於我國的北方人、南方人的差別上(如北方旱田種小麥、南方水田種水稻,但共同點都屬於農耕區)。可不幸的是,在伊斯蘭文化覆蓋印度河流域之後,掌管南亞次大陸的卻是信奉基督新教的英國人,當他們準備甩手扔掉印度時,最終體現在地緣政治中的就是伊斯蘭化的巴基斯坦,與雅利安-印度教體系的印度分裂開來。

補充:亞熱帶草原氣候的印度河流域,幾乎很少從印度洋的西南季風中得到滋潤,又是如何養育了快2億人口的?在三千年前雅利安人侵入之前,又是如何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呢?下期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