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要杀死心腹胜保

胜保,字克斋,苏完瓜尔佳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末重要将领。其事迹详见于《清史稿》和《清代野记》。

慈禧为什么要杀死心腹胜保

清史稿中这样描述胜保: 胜保,字克斋,苏完瓜尔佳氏,满洲镶白旗人。道光二十年举人,考授顺天府教授。迁赞善,大考二等,擢侍讲,累迁祭酒。屡上疏言事,甚着风采。历光禄寺卿、内阁学士。

胜保在慈禧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带兵北上,支援慈禧发动辛丑政变,一举帮助慈禧夺得垂帘听政的权力。严格来说,慈禧能摄取政权,很大的原因都归功于当时手握重兵的胜保的帮助。

但是后来为什么会发展到被慈禧所杀呢?

纵观《清史稿》和《清代野记》,我们可以总结原因如下:

1胜保居功自傲,得罪太多官场中人,让慈禧不得不考虑政治平衡的因素

胜保因为在辛丑政变中帮助慈禧的缘故,深得慈禧的信任,刚开始慈禧也一直提拔他来丰满自己的羽翼。谁知胜保有勇无谋,居功自傲,仗着自己是慈禧功臣和诛灭太平天国英王的功绩一直目中无人。

胜之为钦差大臣也,与河、陕两省巡抚皆朱笔札文,文案诸员尝谏之,胜曰:“尔辈何知,钦差大臣者即昔之大将军也。大将军与督抚例用札,不以品级论也。”在陕日,有驻防副都统高福者,出言顶撞,胜大怒呼杖,高福曰:“等二品耳,何得杖我?”胜曰:“我钦差大臣也,以军法且可斩,何止杖!”立命杖二百逐之出。

在和自己原本是平级官员的河南巡抚和陕西巡抚公文往来时,往往盛气凌人,用上级对下级的“札”来和平级官员进行公文往来,这样子就引得许多同僚的不满。

所以,慈禧为了平衡官场的利益集团,也开始对胜保有所不满。但是考虑到胜保握有重兵的缘故,一直不敢打草惊蛇。

据《清史稿》记载胜保任剿捻钦差大臣,除原统官兵一万五千人,又收编捻军苗沛霖、宋景诗、李世忠诸部及山东大刀会等共一万五千余人,后者的帮会积习,知“大帅”而不知朝廷,使他有恃无恐。

入陕后,各省督抚交章劾胜,有劾其贪财好色者,有劾其按兵不动者,有劾其军中降众杂出,漫无纪律者,惟河南巡抚严树森一疏最刻毒,略曰:“回捻癣疥之患,粤寇亦不过支体之患,惟胜保为腹心大患。”

而且在入陕西后,也一直得罪人,弹劾他的奏折络绎不绝。

2同苗沛霖拉帮结派,形成自己的武装力量,让慈禧忌惮

苗沛霖者,凤阳诸生,性阴鸷剽悍,有兵略。以团练保卫功,洊至布政使衔四川川北道巴图鲁,又暗通粤寇洪秀全,封为秦王。夜郎自大,目无余子,独服膺胜保,执弟子礼甚恭。

说的是胜保任剿捻钦差大臣,除原统官兵一万五千人,又收编捻军苗沛霖、宋景诗、李世忠诸部及山东大刀会等共一万五千余人,后者的帮会积习,知“大帅”而不知朝廷,使他有恃无恐。因而他神气得很,自刻二印,一镌“我战则克”,一镌“十五入泮宫,二十入词林,三十为大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而且这些地方武装又深耕当地多时,这就不能不让慈禧忌惮。

史料也证明,苗沛霖的武装就是胜保自己的武装力量。当胜保在陕西做钦差大臣时,竟然可以调动苗沛霖入陕西,而且胜保也把这些武装当成私人的武装力量。以下言论就可以看出:又曰‘古语有云,阃以外将军治之,非朝廷所能遥制。’又曰‘汉周亚夫壁细柳时,军中但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

3督军陕西时,想学年羹尧拥兵自重

胜保抵陕数日便上书大发牢骚,说是“凡治军非本省大吏即呼应不灵”,“臣以客官办西北军务,协饷仰给于各省,又不能按数以济,兵力不敷,又无从召募,以致事事竭蹶,难奏厥功。若欲使臣专顾西北,则非得一实缺封疆,不足集事。”

胜保在陕西想学年羹尧拥兵自重,不断地向朝廷要军饷,而且开始调动其嫡系部队苗沛霖入陕西。

4 被押解上京竟敢用辛丑政变的内幕来要挟慈禧

在胜保因为陕西督军不力被弹劾获罪时,其竟然还敢大放厥词,言语中谈及辛丑政变的事情,这就是让慈禧下定决心要处死他的直接原因。

胜保不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竟然想着用辛丑政变的功劳来一直作为政治的资本。岂不知,走狗就是走狗,走狗也就是在捕捉猎物的时候有用,其余时候如果不乖一点,那么就是被杀的结局。

慈禧为什么要杀死心腹胜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