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手裡的房子“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潘石屹直言

20年前,在房改的23號文中,出現了一句話:“促使住宅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0年後,很多經歷了那個年代的人,都在後悔沒有聽這句話。

從上游的建築業、水泥、鋼鐵、有色金屬、挖掘機,到下游的家電、傢俱、家紡、裝潢,再到金融、媒體服務、互聯網、物業管理等第三產業,靠房地產生活的群體越來越多。

經濟學家任澤平總結了幾個數據,足以看出房地產的財富效應有多兇猛。

1998-2018年,全國公路、鐵路里程分別由127.9萬公里、6.6萬公里增長至485萬公里、13.2萬公里,20年時間,公路里程增加了4倍,鐵路里程翻倍。

這樣的成就,足以令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

房地產的漲勢更直觀一些。2012至2018年,全國300城工業用地成交樓面價累計漲幅僅4.2%,而住宅用地成交樓面均價累計漲幅達178.6%。

6年時間,樓面價接近翻倍,加上開發商的建安費用、營銷費用,終端房價的漲幅只會多不會少。

假如你手裡攥了一堆房子,這些年做夢都能樂開了花。

但是,未來10年,情況會不會發生變化?對普通家庭來說,手裡的房子“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

未來10年,手裡的房子“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潘石屹直言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分析。

第一,房地產還能不能作為“經濟增長點”?

這個話題有點大,國海證券宏觀分析師樊磊在10月30日發了篇研報,很有針對性。

樊磊指出,如果2030年中國人均居住面積達到日本的水平,按照2017年底中國住宅存量約286億平計算,住房銷售面積可能會以每年3%左右的水平趨勢性下行。

如果同時考慮居民部門槓桿率的瓶頸,新房銷售均價每年上升的幅度,不能高於新房面積下行的速度。

說白一點,如果未來10年房價年均漲幅高於3%,那不買房的人會越來越多,這會導致房地產銷售面積每年都會跌4%或者5%。

也就是說,如果不想看到居民槓桿率突破70%,房屋供應過剩,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會“由正轉負”。

專家直言,2020年就是發生這一轉折的關鍵年份。

目前,房地產投資的趨勢增速在10%左右,而銷售額的同比增速卻是0,投到房地產裡的錢雖然還在增長,可是購房者已經不太敢買房子了。

終端銷售一旦出問題,回款收不上來,房地產相關的各行各業都得受影響。

未來10年,手裡的房子“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潘石屹直言

因此,未來10年,房地產地位依然最重要,但新的增長點不會是樓市,從這個角度來說,家庭的房產配置,並非是越多越好,夠住即可。

第二,新的“增長點”在哪裡?

海通證券經濟學家姜超在前段時間說,以往每一次的經濟回升,要麼靠房地產、要麼靠基建。但這一次的企穩改善與以往大不相同。

原因有四:1.大規模減稅降費;2.LPR降低企業利率;3.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4.消費稅的改變。

稅費的改變不用多說,相信大部分人都已經感受到了變化,而央行在今年8月份改革了貸款利率報價機制LPR,LPR利率引入了中小銀行參與競爭,有效的降低了貸款利率。

從9月、10月的LPR變化來看,1年期LPR出現了實實在在的下降,跟房貸利率掛鉤的5年期LPR依然紋絲不動,資金都是逐利的,工廠、實體經濟、製造業、商品流通的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實業。

還有消費稅的變化,從生產環節改成流通環節,把消費稅改成地方稅,以汽車為例,各個城市每賣一輛車,都能為這座城市貢獻一份收入。

那麼,各地與其招商引資去蓋汽車廠,還不如放開汽車限購,多修車庫,這樣車賣的越多收入就越多,還能承接房地產下行對經濟造成的拖累。

第三,城市分化對有房族的影響。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哪裡人多,哪裡房子就值錢,就算整個房地產都不景氣,人口越多的城市,持有房子,依然是最抗跌的資產。

未來10年,手裡的房子“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潘石屹直言

這個道理人人都懂,最近兩年又出現了新的變化。

經濟學家李迅雷日前指出,2018年東部地區的農民工數量減少185萬人,東北地區農民工數量減少9萬,而中西部地區則增加378萬,呈現“孔雀西南飛”的特徵。

人口從小地方往大城市走,是大勢所趨,年齡漸長的農民工,從大城市往家鄉迴流,同樣也是一種趨勢。

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不光是大齡民工,最近還看到一個新聞,“千禧一代”不約而同對特大城市敬而遠之。

“千禧一代”一般指出生在1982年到2000年的年輕人,隨著大城市物價和房價的不斷攀升,全球範圍內都在出現“千禧一代”逃離大城市的現象。

據報道,在韓國,一共有20萬30多歲的年輕人正在逃離首爾。而美國最富裕的加州,一半以上的當地居民也正在考慮離開那裡,到其他小城市生活。

在過去8年裡,首爾地區該年齡段人口數量一共減少了近20萬之多。該報告還顯示,2018年一共有4.2萬名年齡在30歲-39歲之間的年輕人選擇離開首爾,為過去8年以來的最多。

這樣的趨勢也發生在北京上海,因為人口規模控制的因素,京滬等地人口呈現持續淨流出狀態,北京、深圳自調控加碼後,二手房價持續陰跌。

未來10年,手裡的房子“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潘石屹直言

不少2016-2017年高位接盤的購房者,近兩年虧損幅度高達20%,幾乎把首付都虧光了。

此外,三四線樓市因為人口常年流出,加上棚改總量減少,貨幣化安置比例下降,房地產庫存再次上升,未來可能會面臨“房子比人多”的局面,房價步入“穩中有降”的趨勢也是必然。

因此,城市分化對有房族的影響很深刻,未來的人口格局,極有可能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即北上廣深等城市控制規模,中西部三線以下城市人口持續流出,大都市圈周邊城市、強二線省會,人口會加速填充。

換言之,10年後,特大城市的房子,因為人口、購房資格、賣房週期等嚴苛的限制,儘管依然值錢,但流動性會很差,三四線城市的房子,因為接盤的人越來越少,房子買的越多虧損可能性越大,手裡的房子“越少越好”,有個大三居自住,滿足上學、醫保的需求就可以了。

未來10年,手裡的房子“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潘石屹直言

潘石屹曾直言:樓市要回歸合理狀態,一個是讓分子往上漲一些,分子是租金;二是讓分母往下降一些,分母是房價。

分子和分母的的比喻,從側面回答了房子持有多少的問題。

如果市場裡的購房者都想著“囤房”,持有的房子越來越多,高槓杆的投機氣氛盛行,房價依然會水漲船高,直到居民槓桿率不堪重負。

如果購房者們都擁有理性的置業理念,人們手中持有的房子越來越少,多餘的錢都去用作實業,房價“穩中有降”的回落,租金回報率也會趨於合理。

筆者覺得,房地產行業好比是水,每個家庭持有的房產,都是其中游來游去的魚。

魚兒過多,活動的空間太小,魚兒過少,又顯得沒有生機。不多不少,夠住就好,才是未來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