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後,寶寶穿衣要做到“三暖二涼”,媽媽早掌握,寶寶少生病

對於抵抗力你最想了解什麼?很多媽媽的回答是:“怎麼才能讓寶寶不生病或者少生病?”抵抗力好就是不生病嗎?能不能如我們所想,幫寶寶提高抵抗力呢?

危害人體健康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細菌,可以通過口腔、鼻腔、皮膚進入到身體中去,就像是各種各樣的“敵人”,時常發起進攻。但並不是每一次進攻都能使人得病,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人有免疫系統能保護機體不得病,這就是抵抗力。抵抗力即人類抵抗外來物質(比如細菌、病毒、黴菌和寄生蟲)侵襲的能力,其中包括免疫力和體質狀態。

大人們慣性思維認為孩子容易著涼,不管孩子感不感覺冷,只要天一冷,肯定一件一件給他加衣服,結果孩子就出現了上火,咳嗽、流鼻涕的症狀。

“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這是網絡上一直流行的段子。秋末霜降後,一天會比一天寒冷,媽媽們總是想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疼愛,認為寧可穿得熱一些,也不能讓孩子凍著。寶寶身體的生理特性是怕熱不怕冷,小兒很多常見病(如:睡覺不踏實、煩躁不安、食慾不振、流鼻血)很多都是因為熱邪引起。其實,保暖防寒縱沒錯,但“捂”過了,反而對孩子自身免疫力的提高沒有好處。

霜降後,寶寶穿衣要做到“三暖二涼”,媽媽早掌握,寶寶少生病

身上穿著不宜過於臃腫,以免壓迫到胸部,影響正常呼吸與心臟功能,穿太厚,容易造成心煩與內熱。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呼吸系統,中醫認為,人體氣機的宣散都是從皮膚出去的,皮膚包含皮和毛。皮主收斂,毛主宣散。皮膚的收斂應大於開洩。如果開洩了皮膚,那麼,人體的元陽之氣就會喪失,小孩子營衛不固,一不注意,尤其容易喪失得快,陽氣外洩過多,到了春天,就無法生髮,而出汗就是開洩的途徑之一。所以,秋冬季給寶寶穿衣,保暖即可,不要過熱,我們認為,寶寶秋冬季穿衣要注意,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頭涼、五要心胸涼。

三捂:

1、腹部保暖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就是保護脾胃,如果冷空氣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會肚子痛,從而損傷脾胃功能。

所以媽媽們做好寶寶的腹部保暖,就是保護寶寶的脾和胃。炎熱的夏季會給寶寶穿肚兜;秋冬季會給寶寶加一件馬甲,晚上睡覺怕孩子踢被子會給孩子準備睡袋。

2、背部保暖

中醫認為,人的背部是陽氣匯聚之處,喜溫惡涼,寒、風之邪最易侵犯而致病。所以,保持背部的適當溫暖,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感冒的幾率。

霜降後,寶寶穿衣要做到“三暖二涼”,媽媽早掌握,寶寶少生病

摸孩子的後頸和背部位置,溫熱不出汗最好,手心暖無汗,就說明衣服穿的剛剛好。根據寶寶背部冷熱決定穿衣是媽媽們需學會的穿衣法則。

3、足部保暖

腳部則是陰陽經穴交匯之處,是陰經走得最多的地方,而且神經末梢豐富,對外界最為敏感。孩子的手腳保持溫暖,才能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所謂“寒從腳下起”就是這個道理。頭為諸陽之會,喜涼惡熱,頭熱則會心煩,頭暈而神昏,頭涼則必定神清氣爽。

霜降後,寶寶穿衣要做到“三暖二涼”,媽媽早掌握,寶寶少生病

對於寶寶來說,做好腳部保暖,才能讓身體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更健康。所以,小棉襪和舒適的保暖鞋必不可少,臨睡前給寶寶用熱水泡泡腳、揉揉腳心是非常不錯的保健方法。

兩不捂

1、不能捂頭部

媽媽們會遇到這種情況:“給寶寶戴頂厚帽子出門,回來之後發現寶寶滿頭大汗,頭髮都溼完了。”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幼兒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而人體中三分之一的熱量同樣是由頭部發散出去,頭部可以適當保暖但不能捂。

霜降後,寶寶穿衣要做到“三暖二涼”,媽媽早掌握,寶寶少生病

對於嬰幼兒,可以給寶寶準備一款純棉柔軟、舒適的帽子,薄厚適宜,通風透氣的。能幫助寶寶保暖就好,切記出門時把寶寶的頭部裹得太嚴實,不然反而更容易感冒生病。

2、不捂口鼻

一到冬天出門,媽媽們就習慣性地給寶寶戴上口罩和圍巾。以為這樣寶寶的小臉就不會凍著,其實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

將孩子的口鼻捂得太嚴實,不僅會降低寶寶對冷空氣的適應能力,容易引發感冒,而且影響寶寶的肺部換氣。但如果寶寶生病咳嗽,面對寒風,防止寶寶吸入冷空氣加重咳嗽,是可以適當防護一下的。一般情況下不建議捂住孩子的口鼻。

秋末穿衣法則:

1.不忘4件衣服

視天氣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是早晨起來多穿一件,傍晚外出天氣變涼再加一件,天氣有變化隨時加一件,平時比成人多穿一件,寶寶外出玩耍時,要帶一件可隨時穿脫的衣服,出汗多時不要隨便脫掉衣服,以免著涼。

2.穿衣有標準

媽媽們可能會問,到底應該怎麼給寶寶穿衣服呢?其實,很簡單,只要媽媽將手伸到寶寶的後背上摸一摸,如果寶寶的後背是溫暖而乾爽、感覺不到粘手,寶寶穿的衣服就是合適的。反之,寶寶衣服可能是穿多了。如果寶寶的小手摸起來是冰涼的,就需要再給寶寶增加衣服。

3.注意循序漸進

對於寶寶來說,體溫調節功能有待完善,即使要適當的凍一凍,也應該循序漸進,從耐寒鍛鍊開始,逐步進行,切不可操之過急,寶寶明明很冷了,還抱著“秋凍”的道理不放,非要寶寶凍著,在忽冷忽熱之間,可能會導致寶寶患病。

4.多進行戶外活動

秋凍並不只是少給寶寶穿衣服,只要天氣許可,多帶寶寶到室外活動活動也有益於提高寶寶耐寒抗病能力。一是可以通過日光中紫外線的照射,達到預防佝僂病的目的;二則可以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加深加快,促進氧氣的吸入以及二氧化碳的排出;三是可以促進機體的血液循環,總而言之,適當的戶外活動對寶寶全身各系統的發育均可起到促進作用。

霜降後,寶寶穿衣要做到“三暖二涼”,媽媽早掌握,寶寶少生病

秋季馬上就要結束,進入冬季。人們喜歡用大自然休眠了來形容冬季,自然界的陽氣閉藏起來了,等待春夏再次勃發。人也一樣,要收藏身體裡的陽氣,儘量避免耗散。

1、【起居—早睡晚起】

冬天的特點是白天短,夜晚長,按照自然規律,冬天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白天天亮了再起床,晚上早睡,把白天的陽氣盡量收藏,晚點起床則能儘量避免陽氣的耗散。所以,儘量讓孩子睡到太陽曬屁股吧,讓他睡得足足的,這可不是犯懶,這是在為春生、夏長儲存能量。

2、【飲食—黑色食物補腎】

冬季氣候寒冷乾燥,所以飲食上需要多補充能量和水分。中醫裡冬季對應的是腎,腎是黑色的,所以,一些黑色食物,例如芝麻、木耳、黑豆,都適合冬季食用。羊肉、蘿蔔、核桃、板栗、白薯等食物,能補陽養陰,補充能量,也是冬季宜吃的食物。

媽媽們學會了嗎?歡迎大家評論區和我們分享你的育兒經驗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