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不願意經營東北?

歷史的荒野


說明朝不經營東北,這個太荒謬了。可以這麼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對東北地區第一重視的漢人朝代。

首先要講,在明朝之前,能夠真實將統治力擴張到黑龍江吉林這些地方的,唯有遼金元這些少數民族王朝,其中金本身就出自黑龍江,遼和元則從蒙古草原自西而東到來。漢人朝代最大所及,其實只是遼寧而已。早期的高句麗,就崛起于吉林東南部,隨後則是渤海國。而就是這個渤海國,一直從唐延續到遭遇遼人入侵而亡國。

所以,今天中國人能說東北是咱的,基本上是大明鑄就的。

其次我們要講,明朝能經營東北,主要功績歸於永樂皇帝朱棣。朱棣在即帝位之前,是鎮守北平的燕王,他對於東北的重要性,顯然十分清楚。尤其是在遷都北京之後,左邊是蒙古人,右邊便是東北,就如同漢代當年定都在長安,右邊是匈奴人,左邊是河西走廊,所以漢朝一定要經營河西一樣,朱棣,也一定要經營東北。

那麼朱棣是如何經營東北的呢?第一站便是現在的遼寧,這裡是漢文化深厚之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是燕國領地,經濟、文化十分雄厚,但也因為這個因素,西晉末年的慕容燕國便以此為入關的出發點,隨後吉林的高句麗,更是長期佔據遼河以東地區,直至唐初。稍後契丹(遼)設立五京,其中東京遼陽府就是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

發家於黑龍江的金,在東北設立了上京路、鹹平路、東京路、北京路四個行政機構。其中上京路轄境最廣,北至外興安嶺,西達嫩江流域,南到今吉林省公主嶺,東到日本海,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鹹平路治鹹平府(治今遼寧開原市北)。轄境相當鐵嶺以北遼河流域地。東京路治所就在遼陽府。北京路則在今內蒙古寧城縣,現在遼寧西部一部分地區屬它管轄。

元明更替之際,元朝在東北設立的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投降了明朝,但明軍最初只佔有遼東,其他地區被元朝大將納哈出佔領,還曾於洪武八年入犯遼東。最終明朝派大將馮勝率大軍二十萬進攻,配合以政治招降,終於搞定了納哈出。

而明朝對東北的處理,其實也是一種“一國兩制”。中國當時是行省之下的州縣制,而在東北,最高的行政級別是都司,一個是遼東,另一個便是奴爾幹都司。朱棣時期,為了徹底斬斷蒙古的臂膀,終於下決心對東北的女真人展開招撫。由此便出現了奴爾幹都司。

奴爾幹都司統治的是漢人政權之前從未直接管理過的地區,所以採取的是一種類似自治區性質的管理制度。都司之下是各個衛所,而衛所的長官,往往就是當地女真的首領。而衛所的貢獻,則是海東青、貂皮、馬匹等土特產品,相當於內地的賦稅。

永樂元年,朱棣首先冊封了來自吉林的女真首領阿哈出,設立建州衛軍民指揮使司(今吉林琿春東北)。當然建州衛這個名詞大家有點熟,因為後來後金就是打這裡起來的。

這裡要注意的是,在當時,其實存在明朝和朝鮮競爭的關係,因為朝鮮也希望通過獲得女真部落的臣服以向北擴張,而最終的結果,正是因為女真部落選擇嚮明朝表示臣服而非向朝鮮臣服,也宣告了今天若干地區歸屬於中國而非朝鮮——當然朝鮮還是通過各種手段向北延伸了若干距離,這便是: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的“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的設置“東北六鎮”。

而在此前後,明朝逐漸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個衛。1409年,在黑龍江入海口一帶成立都指揮使司以統轄各衛,這便是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統轄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及庫頁島的廣大地區。

明朝對東北的治理目標其實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對西壓制蒙古,在東扼制朝鮮,而後在東北做一些馬匹裘皮的生意,讓女真人成為明朝在這裡的忠誠小夥伴。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一批獲得官爵位和貿易特權的女真部落領袖放棄了與朝鮮的聯繫,宣佈效忠於明朝。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的統治範圍,東南起日本海,幷包括庫頁島,西至斡難河(今鄂嫩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更是把黑龍江中下游大片疆土正式納入了中國版圖。明朝還曾在當時的吉林製造船隻,因為這裡盛產松木,且水路交通發達,漕船(運糧食用的船)、沙船(運送官兵的船)、戰船都在此打造,每年造船50多艘。

應該說明朝勢力在東北地區的大收縮,發生在宣德年間,宣宗皇帝不但停止了下西洋,也停止了東北的經營,甚至內遷奴兒干都司於三萬衛(今遼寧開原)。

正是這樣一個動作,把吉林、黑龍江和庫頁島等等這些區域,又棄歸矇昧狀態。某種程度上說,也為後世建州衛(後金)的崛起,提供了可能。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明朝不願意經營東北是假命題,早在1409年明成祖朱棣就設立了“奴兒干都司”,行政管轄範圍大致覆蓋了現在的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東北部分及以西俄羅斯部分、烏蘇里江以東、外興安嶺及以北。


公元1411年-1433年的22年裡,明中央政府共十次派宮庭太監視察奴兒干都司,對都司、司下的衛所公職人員授予官職、印信,並賞賜衣物錢鈔等。在奴兒干都司的山頂上修建了永寧寺,還建立了"敕建永寧寺記"和"宣德八年重建永寧寺記"兩塊石碑,這是明朝早先重視,管控東北的明證。


明成祖朱棣強調黑龍江流域是“鎖鑰之地”,也屬經營東北濃墨重彩的一筆,現在松花江北岸,還佇立了兩塊摩崖石刻,詳細記載了明朝遼東都指揮使劉清3次率領數千官兵、工匠來吉林造船的事實,有力地證明了明朝政府對東北有實際管轄權,具有實際的掌控能力。


到仁帝,宣帝,明朝中央戰略政策有所收縮,在南方,放棄了安南地區,東北居民內遷奴兒干都司行政管轄範圍內.而且解散了下西洋人員。至此,明朝對東北的政策由實際行政管理與掌控轉變為懷柔政策,為日後滿清鐵蹄闖入關內埋下了伏筆。


希望星晨58298869


實際上,明朝對於東北地區的經營也不過是遼東鎮而已,其實也沒衝出遼寧,而且遼東鎮以北的廣大地區還是無主之地,明朝並沒有實際控制。
實際控制必須要滿足如下條件:駐軍、地方行政機構以及各級行政官吏、相關軍事以及行政活動比如巡視邊境、審理案件、核查人口、發行貨幣、收稅等。就明朝而言,明朝對遼東邊牆以北的地區並不滿足以上條件,當然有人會拿奴兒干都司說事。

先不說奴兒干都司存在時間短,奴兒干都司只是一個空殼子機構,其實就是一個招撫機構。奴兒干都司存在的意義,也就是維持明朝和遼東邊牆以北女真部落的封貢關係,但是封貢關係不代表實際控制,沒有實際控制就算不上統治。
說白了就是羈縻罷了,形象點說就是某個部落給明朝進貢一點土特產,明朝回贈一個好聽的名號罷了,看似是在體制內,但是實際上明朝連其內部的事務都管不了。

那麼明朝為何沒能經營東北呢?

說穿了,無心也無力。在明朝看來,東北各個少數民族都是羈縻之虜罷了,給他們一點經濟上的實惠讓他們不騷擾遼東就可以了,潛意識當中就不認為遼東以北是自己的地盤。
因為相比於元朝,明朝小農經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小農經濟雖然生產力和生產效率都比較低,但是勝在穩定,而且明朝對元朝興亡教訓的總結,偏執的認為元朝是因為工商業發達導致的,所以明朝的基本國策就是打擊工商業、控制人口流動。與此同時,明朝海禁也是空前嚴厲,宋元時期欣欣向榮的海外貿易到了明朝就徹底停滯,變成了官方主導的朝貢貿易。其結果除了小農經濟空前強化之外,帶來的就是階級固化,進而導致明朝經濟低迷。

與此同時,華夷之辨這股逆流也開始加強,這和明朝儒家集團重新掌握絕對的政治話語權有關,因為元朝重視實用主義,並沒有因為崇儒而對儒家集團高看一眼,反而更重視能創造價值的工商業。蒙古大汗被推翻之後,儒家集團鹹魚翻身,元朝鼓勵工商業的政策被推翻,古典中國由此從開放變為內斂。所以,明朝放棄長城以北的軍事據點以及海外貿易被官方壟斷的朝貢貿易取代就不是那麼不可思議了。

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明朝是一個內斂型王朝。所以明朝因為儒家集團掌握了絕對的政治話語權而無心經營東北,畢竟在明朝看來,東北都是兇蕃;同時經濟的低迷也讓明朝無力去經營東北,因為無法維持這個龐大的地域行政、駐軍的消耗。

不過也好在後面的清朝是一個開拓型王朝,把東北邊境從遼東推到了黑龍江流域。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明朝並不是不願意經營東北,只是明朝的國力太弱小,所以勢力範圍小,同時沒辦法妥善地管理罷了。

就像那可憐的奴兒干都司一樣,只設立了25年就遭到廢棄。

明朝對東北經營最積極的時期,是明成祖永樂年間。

在永樂七年(1409),正式設立奴兒干都司。


奴兒干都司之設,主要是用於招撫東北地區的女真人,讓他們朝貢於明朝,表示對朝廷的臣服。

根據《明史》的記載,奴兒干都司成立後,共有384個衛、24個所、7個站、7個地面和1個寨,可以說明成祖的招撫政策還是有一定成效的。

但是,這種招撫和實際上的管理是兩回事,明朝只是通過對女真首領的授印而獲得名義上的統治權,但並不能真正管理東北。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看明朝時期的地圖。

明朝根本沒有把遼東以外的東北地區算作疆域的一部分。奴兒干都司的存在意義,無外乎是幫助明朝設置了一些交通或軍事的據點。


有明一代,明朝對東北的經營主要限於遼東地區。

因此,明朝於宣德九年(1434)廢除奴兒干都司,這其實是非常輕鬆的事情。如果被廢除的是遼東都司,那情況肯定是不一樣了,反對聲音會激增,這是由於遼東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說明朝不經營東北,這是錯的。但關鍵在於,明朝的經營範圍很小罷了。


HuiNanHistory


因為今天東北地區一億多人都是漢人,所以給了大家一個錯覺,就是歷史上東北一直是屬於中國,一直漢人佔據多數,實際上不對

歷朝歷代對東北開拓比較成功的,一個漢朝,一個明朝

成功的標誌不是名義上屬於中央王朝,而是漢人佔比

這裡面特別提出,不管是漢朝還是明朝,移民開拓還是比較成功,但是這種成功指的僅僅是相當於今天遼寧地區和朝鮮北部地區,這些地區漢人已經佔據多數

回到正文,明朝算是中國曆代開拓東北比較成功的朝代了

這裡面肯定說一句,最大功績是朱元璋,朱棣以及後來歷代帝王僅僅是延續朱元璋政策

明朝的貿易政策是什麼

就是官方貿易

那個地區獲得的官方貿易憑證最多

東北

為什麼給東北土著那麼多好處,目的簡單,拉攏女真,擊敗蒙古

拉攏女真,移民漢民

這裡面首先朱元璋十九年之前,東北歸屬於蒙古,後來二十年朱元璋打敗蒙古,獲得遼寧

明朝在東北僅僅只擁有遼寧,黑龍江或者說東北北部地區和明朝沒關係

為什麼,因為北部的女真對蒙古是納貢,同時軍事上蒙古指哪女真打哪

明朝在東北三大機構,但是基本除開招扶之外,實際上只負責遼寧

朱棣派丘福領十萬大軍北上,被阿魯臺擊敗,這裡面阿魯臺麾下就包括了兩個部族,一個朵顏三衛,還一個就是黑龍江海西,後來朱棣指責朵顏身為明朝所屬幫助敵對方,而朱棣對海西是沒辦法的,不但不指責還只能盡力招撫

明朝的招撫政策是有效果的,歷史書在永樂二年黑龍江地區海西其中一部遷遼寧,其後不少部族遷移到遼寧,為什麼後世海西建州世仇,原因很簡單,海西本身在東北北方,被明朝政策吸引,結果和本土建州自然產生矛盾

另外瓦剌的也先攻擊大明時期,麾下同樣有黑龍江和吉林野人海西,主要是熟女真海西

實際上明朝在東北地區對女真屠殺七次,基本都是建州,簡單,海西有主子

明朝對東北的開拓核心區域就是遼寧,六大漢人定居點

這裡面為什麼說到明朝末年對東北戰略失敗了

因為人口,到萬曆時期,東北有蒙古人,有遷移到朝鮮和朵顏部族,還有女真,總人數接近六百萬,漢人只有兩百萬,主要在遼寧,換句話說漢人在遼寧佔據絕對多數,在東北反而是少數

一句話明朝的國力和軍事實力也只能開拓到遼寧

中國的歷史專家曾經研究東北明朝歷史就說過

大明和蒙古的百年戰爭,真正最後便宜的都是女真,實際上明朝對東北的建州進行了七次大屠殺,建州遠沒有你們想的那麼強,而是得到了蒙古庇護的野人女真和海西成為了滿洲源源不絕的兵源


風中小草59


歷朝都對遼東重視極了,因為遼東離華北平原太近,地理位置實在太重要了。明朝同樣對遼東地區重視極了。看看明朝在遼東地區的所作所為,便可知道。

一,打開明朝的行政地圖,便一目瞭然的發現。明朝在政治上,對整個東北地區可以說是重視極了。

1.明朝在東北地區設置努爾幹都司,直接管轄包括外興安嶺在內的廣大地區。

2.現在的山東省和遼寧省在,明朝時歸遼東都司管轄。也就是說,明朝把遼寧半島和山東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要知道,山東是中原,作為孔孟之鄉,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二,有明一朝,對東北地區的軍事方面更是不遺餘力去經營的。

東北地區的穩定性,出現一點問題,明朝朝廷就立刻做出反應。明朝對東北規模不大的用兵就不說了,這裡,只說大規模的。



1,明成化三年九月,滿清的先輩建州女真侵犯邊境。明憲宗派趙輔為總兵,出動三路大軍征伐,又讓朝鮮出兵協助。

明軍對建州女真人犁廷掃穴,建州女真人幾乎全滅。努爾哈赤的祖先也差點死於明軍刀下,僥倖逃了一命。

據清朝修的史書記載,明朝五萬大軍,連同朝鮮軍隊一起與女真苦戰後。只殺了女真六百九十多人,七百都不到。

這個數據明明顯有問題,那麼多軍隊只殺六百多人。可能是清朝,對成化帝頗有微詞的原因吧。但無可否認的是,經此一役,女真再也無力作亂,直到一百多年後努爾哈赤時才再次崛起。

2,萬曆年間,在朝鮮對日本人的戰爭。這次戰爭的規模大極了,明朝幾乎是傾盡了全力。川軍,浙軍,寧夏軍等等各地軍隊都奔赴朝鮮戰場,為遼東的安寧流血犧牲。

後期,明一直到滅亡,都在為遼東而拼命努力戰鬥。怎麼能說,對東北不重視呢?


德全不畏


長城防線有三個要點,東邊是遼東,西邊是河西走廊,中間是河套。只要控制住這三個要點,中原農耕王朝就能對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形成壓制。漢朝如此,唐朝如此,明朝也如此。所以,任何一個強盛的王朝,如果要消除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都必須同時控制這三個要點,少一個都不行。只要控制住這三個要點,北方遊牧民族就很難形成比較強大的遊牧部落聯盟,也就難以對中原王朝形成實質性的威脅。

唐朝初期,經過反覆征討,基本上控制了這三個要點。但從安史之亂起,這三個要點就基本上全部失去了。安祿山本來就是從遼東起兵,之後唐廷抽調隴右、河西和北庭的唐軍回援關中,就等於戰略性的放棄了西域和河西走廊,導致整個西域和河西走廊地區被異族所佔領,吐蕃佔領了南疆,回鶻控制了河西走廊,朔方地區在中唐時期還能控制,到晚唐也已經變成沙陀、党項等遊牧民族的聚居區了,唐朝也失去控制了。

晚唐到宋朝時期,因為遼東完全失控,渤海國控制東北,東北先後崛起了遼金和蒙古,遼國崛起後,滅掉了渤海國,基本上就控制了東北,並將渤海國的農業技術向大興安嶺以北轉移,將今天的呼倫貝爾草原的一些地區都變成了農業區。比如今天的呼倫貝爾首府海拉爾,在遼國時期就變成了農業區。金國崛起後,基本上延續了遼國的這個做法,雖然重心轉向中原地區,開發遼東、遼西一帶的動力有限,但也還是在沿著慣性發展。這也是金國修築防禦蒙古入侵的長城時的基本路線,就是為了掩護這個已經農耕化的區域,說明這個地區已經變成成熟的農業區了。

蒙古時期對東北的開發和經營而言,是一個大倒退的時期。蒙古和遼金不同,遼金本身不是純粹的遊牧民族,都是半農半牧的,而蒙古是一個純粹的遊牧民族。所以,蒙古崛起後,不僅將遼金時期大力開發的大興安嶺以北的農耕區又變成了遊牧區,而且將華北的一些地區也變成了遊牧區,遼東、遼西基本上都退化成了草原,變成了蒙古統治下的遊牧民族的草場。直到忽必烈登基並統一全國之後,這個趨勢才停下來,農耕區和遊牧區又逐步恢復到以長城為分界線。

明朝開國後,蒙古全面退出中原地區,朱元璋時期,明朝就已經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河套和遼東三個地區,這是自從安史之亂以來,中原漢人政權第一次完全控制長城一線,將整個四百毫米等降雨線以南地區都納入自己的實際控制範圍。並且,在明朝時期,通過駐軍和移民,中原漢族農民不斷越過長城線,向長城以北延伸,不僅遼東、遼西地區都變成了農耕區,而且將長城線以北一些傳統上被視為只適合遊牧的地區也變成了農耕區。由此,我們才能夠理解,為什麼寧王等朱元璋的兒子的封地都在長城線以北,如果只是遊牧區,那肯定是不能當成封地的。

成祖靖難之後,寧王雖然內遷,但對東北的經營並未停滯,而是繼續發展,而且形成了奴兒干都司。雖然奴兒干都司後來被放棄了,明朝並不實際控制,但是明朝對遼東和遼西的控制始終是非常牢固的,而且,山東、河南、河北地區的漢人農民不斷向這個地區移民,到明朝晚期,遼東地區的漢人人口已經達到三四百萬,當地的蒙古部落只能和漢人錯落雜居,接受明朝地方官員的管理。這也是萬曆時期李成梁在當地持續進攻當地遊牧部落的大背景。如果沒有這麼多漢族人口,怎麼會有人在明末提出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

與我們傳統上的認識不同,最不願意經營東北的,其實不是別的朝代,恰恰就是從東北發跡和崛起的清朝。正因為清朝是從東北發跡並崛起的,所以有清二百多年,始終將東北視為自己的自留地,嚴厲禁止漢人向東北移民,也嚴禁漢人在當地墾荒種田。不僅是東北,而且連內蒙都是如此,整個長城以北,清朝都嚴禁漢人主動向這些地方遷徙和墾荒。一直到清末,清朝快要滅亡的時候,日本人和俄國人都已經在向東北大批移民開發了,清朝才在1908年以後解除了漢人向東北和蒙古地區移民的禁令,這也是電視劇《闖關東》的大背景,等到漢人進入這些地區的時候,面臨的競爭對手不是遊牧民族,而是現代化的俄國和日本殖民者。


蕭武


明代是一直在經營東北地區的。

整個明代都沒有完全放棄對東北地區的經略。

不單是中國國內的明朝疆域圖可以體現出這一點,外國的明代疆域圖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置遼東都司經營遼東,那時候明代疆域在東北方面到遼東。

高麗於元明之際大肆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1393年朱元璋內遷鐵嶺衛,默許取代高麗的李氏朝鮮佔據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地區。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明代疆域不斷開拓。

明成祖招撫女真部落,於永樂九年(1411年)明朝正式設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

同年,明成祖派心腹太監亦失哈等領官軍千餘、巨船二十五艘,護送康旺等官員至亨滾河口對岸的特林地方,正式開設奴兒干都司。

亦失哈踏足庫頁島,向當地土著頒發印綬,並於黑龍江口的南北地區和庫頁島設立四座衛,即奴兒干衛、兀的河衛、囊哈兒衛、波羅河衛,並向當地收取毛皮礦產魚類充當稅收。

根據《明史》記載,明朝在奴兒干境內設立的衛所的數目是:衛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

明朝通過設立奴兒干都司和衛所切實有效地加強了對東北地區的管轄。

從明永樂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餘年中,亦失哈曾10次奉命帶領船隊出巡奴兒干,進入松花江和黑龍江,登上庫頁島。亦失哈後來更是任遼東鎮守太監,為明朝對東北廣大地區的管理做出了巨大貢獻。

到了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兒干的流官駐軍,不過之後女真仍奉明朝為主。

成化年間,建州女真勢力逐漸發展,危險明朝東北勢力,成化三年(1467),明憲宗以建州三衛悖逆不道、屢次犯邊為由,聯發兵直指建州衛所在地,“犁庭掃穴”,使建州女真元氣大傷。

到萬曆年間明朝在東北衛所增加至384個。

晚明,後金崛起後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的統治,並進佔遼東。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整個明朝一直沒有放棄在東北地區的經營,期間對東北的經營時松時緊,重視或忽視,主要在於國力。

明朝初期,國力強盛,統治者進取心較強,對東北的經略就強化一些。

明朝中後期,國力減弱,統治者保守安逸,對東北的經略就相對弱一些,但是並沒有徹底放棄經營東北。


微史春秋


這個問題非常尷尬。

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被很多人寄予了太多期望。然而歷史上的明朝,卻讓很多人失望不已,尤其是對邊疆的經營。

明朝建立初期,疆域達到900萬平方公里的頂點。然而,當明朝奠基者朱元璋駕崩後,明朝疆域開始大踏步後退。

至1435年明宣宗撤銷努兒幹都司為止,明朝疆域只剩下兩京13省,並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穩定。

從1387年明朝開國將領藍玉降服守衛遼東的元朝丞相哈納出,到1435年撤銷奴兒干都司,明朝在東北地區的經營前後維持了49年時間,說明朝不願意經營東北的說法是有失公允的。

但49年相比於276年的明朝享國時間,未免顯得太短暫了些。在明朝的大部分時間裡,統治者對東北確實是放之任之的,在東北最遠只能到達遼東北部的鐵嶺開原一帶。

那麼造成明朝大部分時間不願意經營東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興衰只看統治者,無長久機制

1435年明宣宗宣佈撤銷奴兒干都司時,明朝自立國開始已經度過了68年的時間,無論在經濟發達程度還是科技水平,都遠遠超過了明初的朱元璋時期,但明朝疆域仍然出現大幅度萎縮。

這充分說明疆域的維持和國力沒有必然關係,決定疆域進退的主要因素,依然是明朝統治者。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確定專制皇權制度之後,統治者就成為是否開疆拓土的決定性因素。

王朝創立初期,出於消滅前朝反抗勢力,為子孫後代消除隱患,以及滿足個人虛榮心的需要,前期的幾位帝王一般都勵精圖治,對開疆拓土的成果格外珍惜,而且深刻的危機感給了他們更多開拓疆土的動力。

但是王朝中期以後的統治者就不一樣了,大多數生長在深宮中的他們,對於祖輩開疆拓土的艱辛不能感同身受,對於領土的取捨也簡單歸結於統治難度的大小。所以對於祖輩開拓的土地,尤其是蠻荒之地,有種崽賣爺田不心疼的感覺,東北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東北雖然距離都城北京不遠,但天寒地凍的環境著實讓人無福消受,統治這裡必定沒有統治溫暖的江南來得舒服。所以對於中期以後的統治者而言,在東北地區沒有出現明顯的威脅時,放棄似乎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2、文官勢力漸強大,無開拓慾望

王朝中期之後,沒有了前期開疆拓土的刀光劍影,加上家天下統治一代不如一代的固有規律,明朝統治者越來越不行成為歷史的必然。

但是將捨棄東北的全部責任甩給明宣宗,似乎是不太合適的,因為很多時候九五之尊的明宣宗,也不是什麼都說了算。

以北京正北方向的開平衛為例,雖然表面上這個衛所沒有人敢於反抗明宣宗的命令,但最底層的衛所軍戶仍然選擇了他們的反抗方式,那就是逃戶。

衛所的逃戶是明朝初期的重要現象,自朱元璋駕崩以後,逃戶就開始越來越氾濫。即使皇帝三令五申禁止也無濟於事,而這樣的結果只能是明朝不得不陸續放棄長城以北的衛所。

開平衛逃戶現象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氣候的逐漸轉冷。長城以北數百里的開平衛尚且如此,位置更靠北的東北地區,有什麼動力繼續經營下去?

雖說明朝在東北實施羈縻統治,不用明朝直接派出流官進行管理。但像亦失哈北巡奴兒干都司這樣的行動,還是少不了的。

但底下沒人願意去,當皇帝的總不能親自上陣不是?而且自朱棣駕崩之後,明朝的文官集團開始迅速膨脹。明宣宗被文官形容為蟋蟀天子,就充分說明了明朝此時文官勢力的強大。

而到了這時,皇帝想不想經營東北似乎並不重要,因為掌握決策權的是文官集團。而這些自命清高的文人,是沒有開疆拓土的雄心的,而被長期壓制的武將就更不要說了。

所以明朝中期之後的東北志在必失。

另外,作為我國最後一個漢家大一統王朝。明朝的身上有所有漢家王朝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受小農經濟影響,對於不適宜農耕的地區沒有更多的開拓興趣。

而且,由於現代意義上的主權概念尚未形成,明朝對東北地區單方面的開拓,並不能像清朝和沙俄劃定東北邊界那樣,形成長久穩定的法律文件。所以明朝疆域必定隨著王朝的衰落,最終出現大範圍的收縮。

而最北部的東北必將首當其衝。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華夏是以農耕民族為主體的帝國。有史以來就沒有停止過擴張的腳步。節奏是穩紮穩打,而不似遊牧民族,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方向當然是適合耕種的區域。

殷商以來,朝鮮北部、遼東半島、遼西平原走廊是華夏的傳統屬地,大明時已越過遼河擴展到遼東,遼東人口不下百萬。

朱元璋在東北置遼東都司經營遼東。後朱棣招撫女真部落,於永樂七年(1409年)於黑龍江出口廟街設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管轄庫頁島、外興安以南遼東以北。

宣宗朱瞻基和其父仁宗洪熙帝朱高熾一改成祖朱棣的外向策略,全面收縮治內,開創了所謂的“仁宣之治”。但四大政策影響深遠:提升內閣和宦官的地位作用,導致之後的皇帝不作為、黨政、宦官干預軍政;停止下西洋,海外影響、擴張終止;從安南撤軍,丟了越南;

宣德九年(1434年)撤回在奴兒干的流官駐軍 ,正式廢棄奴兒干都司(存在25年),代之以封當地部落首領的羈糜制度,從而滋養大了努爾哈赤一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