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注册制改革呼之欲出

转发:深圳特区报

李湛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历经十年的发展,创业板培育出一大批龙头企业,成为了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引擎。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发布,创业板推进注册制改革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

未来的改革如何推进?改革将给市场带来哪些变化?本报记者对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进行了专访。

创业

板改革刻不容缓

记者:创业板上市企业已增加至773家,如何看待市场十年来的运行成果?

李湛:十年的时间,创业板涌现了爱尔眼科、宁德时代、东方财富等一批技术领先和具备市场优势的好企业,较好完成了资本市场扶优抑劣的作用,这是创业板的成功之处。与此同时,许多知名的国内企业选择在海外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这可能和这些企业的国际化布局有关,但也反映出创业板的包容性不足。

董登新:创业板是在中国经济转型之中诞生的,在国内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创业板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便利的股权融资通道,孵化出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其在IPO审核标准和流程上依然参照主板,使得不少优秀的创新企业被拒之门外。目前,科创板已经在试行注册制,香港市场也在改革吸引新兴企业上市,这些都对

创业板改革构成了压力和动力。

灵活把握改革节奏

记者:不同于科创板,创业板主要对存量市场进行改革,改革应该把握好哪些方向?

李湛:创业板改革既要有坚定性,也需要有灵活性。存量改革触及多方利益,比增量改革更难。例如,注册制和严格退市制度相生相伴,但推行注册制容易,创业板已经有很多上市公司,推行新的严格退市制度肯定会触及一部分上市公司和股东利益。因此,在推进创业板改革的过程中,方向要明确,朝着提升资本市场功能、效率的正确方向前进,但要灵活把握改革节奏,避免过多影响市场秩序。

董登新:

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应该有别于科创板,在市场定位上可以更加包容,门槛更低,进一步降低估值门槛,更好地服务中小型创新企业,形成与科创板差异化的发展格局。市场交易机制可以进一步向香港市场靠拢,涨跌幅等机制设置可以更加灵活。

信批监管是重中之重

记者:在注册制改革中,如何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李湛:提高上市质量,还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优胜劣汰功能,即制定合适的退市标准,这可以借鉴科创板和成熟海外市场制度,坚定执行退市制度同样很重要。

董登新:在市场的包容性大幅提升之后,退市机制应当跟进,可以借鉴科创板的做法,实行直接退市,另外,深交所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也是将来重中之重的工作。在企业上市前,应对IPO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审核;在企业上市后,也要加强对定期财报的审核和问询。

记者:创业板企业的估值明显高于主板,题材概念股炒作氛围浓,改革后市场投资生态会有怎样的变化?

董登新:市场包容性提高后,上市的中小型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多,市场会进一步分化,垃圾股会逐步被市场边缘化,资金不断向绩优蓝筹股集中。

李湛:随着注册制的推进,市场纯粹“炒概念”“炒题材”的情况得到好转,但炒作也是市场行为,观海内外市场,小企业、新业态一般来说会有更高的市场热度和估值,这是普遍现象。当然,如果炒作过程中涉及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违反相关制度和法律的行为,那就属于监管层打击的范畴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