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多国限粮出口对中国影响有限

李湛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蔡娜

(首发:财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仅有2263.6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有208.9公斤。1996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0亿斤大关,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00公斤,达到412.2公斤。近年来,中国通过贯彻“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近以上。目前,中国的粮食产能稳定,产量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截至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277亿斤,同比增长297.4亿斤,增长0.9%。而中国人均占有粮食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16.6公斤,提升至19年的475公斤,增长幅度50%,同时中国目前的人均占有粮食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400公斤)。

中国是产粮大国,也是粮食进口大国,截至目前,中国粮食的进口量是世界第一。根据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粮食进口量达到峰值,进口量为13062万吨,同比增长13.9%。中国粮食进口量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亿吨以上的水平,其主要是受中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40万公顷,及结构性短缺(大豆自给率较低)多方面所致。但总体而言,中国粮食进口量仅占到整体粮食的一小部,中国整体粮食有保障,谷物自给率极高,进口粮食主要是用于调剂余缺。

中国粮食作物主要由谷物、豆类和薯类组成,其中,谷物占比高到93%。2019年,全国谷物产量为12274亿斤,比上年增加73亿斤,增长0.6%。其中,稻谷产量4192亿斤,占比为34%,同比下降1.2%;小麦产量2672亿斤,占比为22%,同比增长1.6%;玉米产量5215亿斤,占比最高为42%,同比增长1.4%。豆类产量426亿斤,比上年增加42亿斤,增长11.0%;其中占豆类比例最高的大豆产量362亿斤,同比增长13.3%。薯类产量577亿斤,比上年增加3.6亿斤,增长0.6%。

稻谷:长期实现自给自足,未来,水稻播种面积仍将基本保持稳定,水稻去库存仍将继续

根据USDA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大米产量及消费量基本吻合,2019年全球大米产量为4.99亿吨,其消费量为4.92亿吨。库存方面,全球大米库存量逐年递增,2019年全球大米期末库存量约为1.8亿吨,其库存消费比37.03%,回归至2000年(37.4%)的高位水平,表明全球大米库存量较为充裕。从全球大米出口量数据看,亚洲作为全球水稻种植集中地,大米出口量排名前三的亚洲国家印度、泰国及越南已占2019年全球大米出口量4500万吨的57%,大米出口较为集中。近年来,在确保中国自身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中国的大米出口量占全球大米出口量的比例逐年递增,但与其他大米出口量较大的亚洲国家仍存一定差距。

截至2019年,中国大米进口量为240万吨,大米出口量高于进口量为320万吨,分别占中国大米产量的1.6%和2.2%。可以看出,不管是中国大米进口量还是出口量,均占中国大米产量的微小部分。目前,中国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跨越,而大米产业不管是技术还是产量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因此中国大米长期实现自给自足,供应不依赖于进口。进口大米方面,中国主要是为了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及为了进口优质大米来满足消费市场消费升级所产生的需求。但由于整体进口体量占比较小,导致国内大米市场与国际大米市场联动性较低。在此次受疫情冲击背景下,虽然2020年3月25日越南宣布了临时性暂停越南大米出口,导致越南大米到岸完税价增幅明显,但是整体越南进口稻米占中国整体稻米体量占比较小,对中国进口大米市场波及有限。另一方面,截至2020年一季度,柬埔寨向中国出口大米增长35%,整体产值达到1.61亿美元,可以看出越南稻米出口限制对中国进稻米市场影响十分有限。

李湛:多国限粮出口对中国影响有限

2008-2014年,政府连续7年上调国水稻最低收购价格,农民种植粮积极性高,导致中国水稻产量持续上涨,同时也使得中国水稻期末库存持续攀升,长期处于供给过剩状态。近年来,中国为了解决水稻供给过剩问题,调低水稻收购价,叠加种植成本逐步攀升,农民种植积极性减弱,截至2019年,中国稻谷产量为2.096亿吨,同比去年减少252万吨。虽然中国稻谷产量有所减少,但由于中国水稻种植技术不断提升,中国稻谷单产量持续上升,水稻库存依旧持续积累,仍呈现结构性过剩态势,且水稻库存比持续攀升至高位86%。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稻谷消费市场分布情况来看,中国稻谷最大需求来自食用消费,但随着消费者饮食需求逐步转变,主食大米需求逐年小幅递减,2019年中国稻谷食用消费为1.58亿吨,同比减少50万吨,而用于饲用及工业消费的稻谷消费量逐年上升。但由于消费量占整体稻谷消费量比例太小,中国稻谷供给过剩的问题依旧存在,2019年末,中国稻谷期末库存1752万吨。

中国稻谷供给方面,价格方面,自2015年起,为了解决水稻高库存及市场供给过剩问题,国内水稻收购价格逐渐回落。但受到种植成本持续攀升影响,农民种植水稻盈利几乎为零。进入2019年三季度,中国多数主产区市场粮源消化接近尾声,市场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有小幅提升。产量方面,2018年起,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在去库存背景下,整体水稻种植面积出现明显下滑。截至2019年,中国稻谷水稻播种面积为2969.4万公顷,同比下滑1.6%,但受益于中国种植技术不断提升,中国稻谷单位种植面积产量同比增加0.032吨/公顷至7.06吨/公顷。预计2020年,为保障农民种植水稻产生受益,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或将小幅度上涨,播种面积仍将基本保持稳定,水稻去库存仍将继续。

玉米:玉米主要是以自产为主,对进口依赖较低,整体去库存接近尾声

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玉米产量及消费量基本保持平衡,2019年全球玉米产量为11.1亿吨,其消费量为11.4亿吨。库存方面,近年来,全球玉米库存受消费量逐年递增的影响,其库存量有所下降,2019年全球玉米期末库存量约为2.97亿吨,其库存消费比下滑至26.2%,但依旧处于历史高位水平,表明全球玉米库存量较为充足。从全球玉米出口量数据看,玉米出口量排名前四的国家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及乌克兰,其四个国家玉米出口量占2019年全球玉米出口量1.65亿吨的87.6%,全球玉米出口呈现高度集中。

根据中国玉米进出口数据来看,中国为了保障农民种植利益,使得中国玉米价格逐年递增,2015年国际国内玉米差价高到700元/吨,使得中国玉米在全球市场失去竞争,中国出口玉米数量基本维持在2万吨。另一方面,中国对玉米进口实行配额制,2015年-2020年,中国玉米进口量一直维持在配额以内。截至2019年,中国玉米进口量为470万吨,同比上年减少22万吨。但其实中国玉米进口数量占中国玉米消费量之比较小,近年来,在玉米维持在进口配额以内的背景下,其整体的进口量仅占中国玉米消费量2%左右,中国玉米主要是以自产为主,对进口依赖较低。

李湛:多国限粮出口对中国影响有限

自2016年起,中国为了缓解国内玉米库存过高及玉米价格需求倒挂等问题,其对整体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将东北地区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进行调整。根据数据显示,玉米临储制度取消至今,中国玉米产量逐年下滑,国内玉米库存随之下滑,而中国玉米临储库存也从2015年约2.1亿吨的高位水平下滑至5000万吨,库存去化显著,同时也加大了中国玉米的产销缺口。截至2019年,中国玉米总产量为2.61亿吨,同比增长1.4%,国内总消费量为2.79亿吨。

根据中国玉米消费市场分布情况来看,中国玉米最大需求来自饲料消费,约占总消费的54%,2019年中国玉米饲料消费为1.65亿吨,同比增长2.5%。中国玉米消费占比第二为工业消费,占比36.5%,其次是食用消费,占比仅有2.9%。因此可以看出中国玉米消费量的变动主要来源于饲料消费及工业消费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玉米饲料消费端逐步增长,从而带动整体玉米消费量提升,2019年末,玉米库存持续消化,中国玉米期末库存消费比已从15年118.9%的高位水平下滑至39.9%,整体去库存已进入尾声。目前,中国玉米期末库存为1.99亿吨,库存依旧能够满足保障供给。

中国玉米供给方面,价格方面,自2015年起,为了加快去库存,玉米价格出现持续下跌。进入2019年,中国玉米库存消化在进入尾声,产销缺口加大的背景下,玉米现货价格出现小幅提升。产量方面,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在去库存背景下,整体玉米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44968千公顷下降至2019年41280千公顷。预计2020年,在中国玉米去库存进入尾声周期,产销出现缺口的背景下,中国玉米价格有望继续小幅提升。另一方面,对于玉米产量方面,应当多加关注国内草地贪夜蛾防控情况。

小麦:中国小麦市场供给过剩,库存仍在消化

根据数据USDA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小麦产量为7.64亿吨,消费量为7.55吨,期末库存量为2.87亿吨,期末库存比为38%,整体产量大于消费量,且全球库存较为充裕。从全球小麦出口数据来看,全球主要小麦出口国家及地区为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及欧盟27国,2019年其总小麦出口量占全球小麦出口量1.84亿吨的63.8%。

根据中国小麦进出口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中国小麦进口量为370万吨,同比上年增加10.2万吨,中国小麦进口主要来源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及美国等小麦研发实力较强的国家,其主要满足于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小麦要求的缺口。但根据小麦进口量占中国总消费量之比可以看出,进口小麦量仅占3%左右,中国小麦主要是以自产为主,对进口依存度较低。

李湛:多国限粮出口对中国影响有限

自2004年起,中国小麦产量逐年递增,长期大于市场需求量。截至2019年,中国小麦产量为1.33亿吨,同比增长1.63%,全国小麦消费量为1.28亿吨,同比增长2.4%。根据年末库存消费比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小麦市场呈现供给过剩状态,其比例自2014年起,持续攀升至目前91.15%。根据中国汇易测算,2020年中国小麦年末库存消费比将达到115%,整体库存量较高。

中国小麦供给方面,价格方面,2010至2015年期间,中国连续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农民种植积极性提升,小麦产量持续提升。随后,由于小麦库存过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出现小幅下调,截至2019年,中国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1.12元每公斤。产量方面,中国小麦种植面积在去库存背景下,整体小麦植面积下降,截至2019年,中国小麦播种种植面积为2373万公顷。虽然中国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下调,播种面积下降,但是由于中国小麦库存较高,去库存问题仍在解决。预计2020年,小麦收购价格有望继续下调,去库存任务仍将持续。

大豆:中国大豆自产有限,对进口大豆依赖度高

截至2019年,全球大豆产量为3.42亿吨,消费量略超产量为3.5亿吨。库存方面,由于2019年大豆产销出现缺口,全球大豆期末库存小幅下滑至1.02亿吨,库存消费比从18年的32.63%下滑至29.26%,但全球整体库存仍较充裕。出口方面,全球大豆前三出口国为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其中出口量占2019年全球大豆出口量1.52亿吨的88.8%,其中,巴西大豆出国量占比最大(51%)。由于大豆出口国较为集中,其三个国家大豆价格的波动将影响全球大豆市场价格变化。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本国大豆产量为1810万吨,而中国国内大豆总消费为1.04亿吨,中国自产大豆供给存在巨大缺口,其大豆自给率仅不到20%。中国大豆来源主要依靠于进口,201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8851万吨,占中国大豆供给超过80%,进口依赖度极高。细分来看,中国大豆主要来源于巴西、美国及加拿大,三个国家大豆进口量占中国总大豆进口量95%以上,其中,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巴西自2018年起成为中国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取代美国。

由于中国大豆主要依赖于进口,自产产量有限,其大豆库存消费比长期处于10%左右。近年来,受中国压榨豆油消费量逐年提升,市场对大豆需求增加,截至2019年,中国大豆库存消费比仅为7.8%,整体库存偏低。进入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由于中国大豆对进口依赖较高,大豆到港量下降的预期增长,导致国内大豆、豆粕的现货价格攀升。我们认为,后续应当持续跟踪主要进口国家大豆播种情况。

进入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全球,叠加前期发生的澳大利亚山火及非洲蝗灾等多种事件影响,全球粮食减产预期不断上升。另一方面,自2020年3月以来,受疫情加重影响,部分国家采取了限制农产品出口政策,引起市场较大关注。对于中国粮食供给方面而言,我们认为,不管是水稻、小麦还是玉米等粮食,中国粮食库存充裕,在自给自足的背景下,国际粮价上涨对中国粮食价格波动有限。同时,中国春播如期进展,国际粮食减产对中国粮食安全尚不构成威胁。对于全球粮食市场而言,应当持续关注疫情持续发酵对全球粮食的供给问题及后续全球主要粮食地区播种情况。

合作、版权请联系华小姐:136417055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