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活著的古橋,歷經400多年承重和戰火不塌,條縫用鐵汁澆灌

這座活著的古橋,歷經400多年承重和戰火不塌,條縫用鐵汁澆灌

燕橋

徐州城南三堡鎮境內的灌溝河河水,自西向東悠悠的流淌著,常年不息地訴說著河上那座燕橋的古老和滄桑。我對燕橋早有耳聞,但印象總是朦朧的,直到不久前親眼目睹之後,腦海裡才真正不會把他忘記。因為它久遠的歷史和別緻的造型,堪稱徐州橋樑建築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這座活著的古橋,歷經400多年承重和戰火不塌,條縫用鐵汁澆灌

燕橋

燕橋是古時徐州貫通南北的交通咽喉。唐代30裡設驛,宋代稱驛為鋪(即堡)。元代州縣,凡10裡為一鋪。三堡鎮歷史上是徐州城南有名的重鎮,明永樂13年(1415年)就設有驛站,成為明清時期徐州周圍24個重要驛站之一。那時過往三堡驛的驛道異常繁忙,官府的馬匹、往來的商人、趕考的舉子,常年絡繹不絕。三堡驛之南地勢低窪,周圍山區流淌下來的雨水多匯聚於此,常常影響驛道的暢通。明萬曆18年(1590年),當時的官府便在這片窪地上建造了一座橋樑,因橋址座落在燕營村之南,故名燕橋。燕橋的建成雖然解決了正常情況下的通行問題,但一遇特大暴雨,山洪來勢兇猛,又常沒及橋頂。為了減輕山洪帶來的危害,古時人們曾順著原有的溝壑,疏通了一條河道,使洪水洩入奎河,這便是最早的灌溝河了。解放後,當地政府曾多次疏浚和加固灌溝河,但有時山洪咆哮而來,仍會形成災害。2000年夏季,一輛大客車就被洪浪衝翻在河裡,而事故發生地就在距離燕橋不遠的上游。如今踏上昔日的古驛道,來到燕橋之上觀望。南有皇藏峪高聳,西有青龍山連綿,唯有燕橋的坐落地處於低窪之中。如此看來,雨雪之後要想不經艱難地跋涉而進入古驛道和古燕橋,顯然是辦不到的。

這座活著的古橋,歷經400多年承重和戰火不塌,條縫用鐵汁澆灌

燕橋

燕橋雖老但卻牢不可破。燕橋為3孔石橋,橋孔為青石券頂聯鎖式排列,呈三分之一圓弧狀。中孔單跨6米,左右邊孔單跨各4米,全長28米,橋面寬7米,淨高4.6米。漫步在燕橋之上,我發現塊塊橋石質地優良,道道鑿痕精細清晰,條條拼縫灌滿鐵汁,一些石縫甚至還塞進了薄薄的鐵片。正因為有如此講究的材料和做工,所以雖經400多年的承重和風風雨雨,整座橋樑仍然毫無形變姿改的跡象。橋面上的青條石雖然不全了,但剩下的條石仍然錚錚亮亮,橋上的石欄雖然不在了,但安裝橋欄的座槽仍然方方正正。看到橋頭有3位老人正在閒聊,我便湊上去打聽燕橋的情況,一位年近90的老者告之說,在他小的時候就常聽老年人講述燕橋的故事。那時,燕橋是方圓百里最有名的大橋,就是到了解放初期,橋上的石欄、石獅、石碑仍然一應俱全,尤其是石碑上“大明萬曆十八年”幾個大字更是讓人百看不厭、牢記心中。從老人口中,我還聽到一段動人的故事。相傳,明初受封南國的燕氏太子送孫子赴京趕考,路經此地受水阻擋,正當為難之際,當地百姓便揹他過河。孫子中了狀元之後,為感激徐州百姓的幫助,太子便出資在此建了一座石橋。因太子姓燕,於是當地人便稱之為燕橋了。說到燕橋的堅固,老人又講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幾件事。一件是抗戰時期,日本鬼子到處狂轟濫炸,幾顆炮彈正巧落到橋上,雖然一時濃煙滾滾、響聲震天,但卻只炸斷了兩對龍頭,橋基、橋身竟然完好無損。再一件是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隊經燕橋倉皇南逃,解放軍官兵跨燕橋窮追猛打,那時橋上車輪滾滾、馬嘶人叫,就是這樣燕橋仍然安然無恙。還有一件事就是前些年部隊拉練,一個坦克車車隊要從燕橋通過,開始還擔心石橋難以承重,但經過開道車試行後,確信沒有問題,於是整個車隊便依次安全通過。說到這裡,老人眯起雙眼開心的笑了,好像他這個生長在橋邊的老者,也隨著古橋名望的日益增高變得高大起來。看著老人眉飛色舞的樣子,我覺得他能有幸與古橋廝守一生並這樣熟悉它、熱戀它,確實是應該受到尊敬的。

這座活著的古橋,歷經400多年承重和戰火不塌,條縫用鐵汁澆灌

燕橋

燕橋設計科學別緻。關於燕橋的造型當地還有一段歌謠,叫做“四個平四個端,四個蘑菇四個尖,四個石猴把兩邊”。據說,燕橋的設計者刻意追求神獸護橋的藝術造型。兩個橋頭各立一對石獅,石獅護橋猶如石獅守門。橋欄上刻有鳳鳥花紋,鳳凰展翅,意味吉祥。石橋兩側自上而下還設有三層水獸,依次為石龍、石龜和石鴨。而今4對石龍雖然只剩下2對,但看到它那目睜嘴張、栩栩如生的樣子,人們自然會想到設計者追求蛟龍主水、龍鳳呈祥的用意。作為承重橋墩的兩隻巨龜,首翹頭昂伸向迎水面,自然會減輕洪水的衝擊力,而寬大厚重的龜身又深臥橋下作基,當然也會讓橋身穩穩地紮根其上。我沿河坡向橋下走去,站在浮於水面的龜頭上仔細觀看,它那小小的眼睛,尖尖的嘴巴,還有那身上的龜紋,無不惟妙惟肖。至於石鴨,大概是因為藏於深水之下的橋基,這次並沒能看到它的風采。但我深信,既然史料有所記載,終究有一天也是會顯現出來的。燕橋就是這樣溶藝術性與實用性於一體,確實不愧是徐州橋樑中的藝術珍品。

這座活著的古橋,歷經400多年承重和戰火不塌,條縫用鐵汁澆灌

燕橋

燕橋古老,見證了徐州發達的交通史;燕橋堅固,確保了徐州古驛道的暢通;燕橋設計科學,顯示出徐州先民的聰明才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