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天子的千古宦官第一人——高力士之墓(中)

导读:

泰陵,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大唐天子李隆基的身后居所。千年以来,只有一座坟墓默默守候、陪伴着孤寂的泰陵。是什么人如此幸运,在封建王朝时代竟然得以葬于君王之侧?他生前是何种身份,赢得帝王信赖,死后又获此殊荣?往事越千年,拂去历史的尘埃,真相正等待我们去亲自揭开。

一世心系帝王家

据《旧唐书》记载:高力士本名冯元一,祖先世居岭南,是南北朝和隋朝时期岭南十八州的总管。到了唐朝,高力士的曾祖父冯盎归顺中央政府,被封为耿国公。所以,高力士本是隋朝名将的后裔。但他少年时代因政治株连,遭遇了抄家之祸,父亲冯君衡获罪被"裂于冠冕,籍没其家",年仅10岁的高力士免死被阉。岭南招讨使李千里为宫中挑选太监,选中了聪颖过人的高力士,将他送入深宫,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宫廷生活。

那么,这个原本姓冯的孩子为何改名高力士呢?

《旧唐书》中说,他入宫后,因为机警聪明、身材魁梧被武则天赐名"力士"。后因小过一度被逐出宫门,并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二人结下了深厚的父子之情。一年多后,又被召回宫中,从此改为高姓。

堪比天子的千古宦官第一人——高力士之墓(中)

史书记载,高力士由罪人之子而平步青云并非依靠阿谀奉迎,却是依靠了聪明才智和审时度势之能。真正奠定他政治生涯根基的事件是他帮助当时还是临淄郡王的李隆基平定了韦后之乱和太平公主之乱,并最终辅佐李隆基登上了帝位。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被皇后韦氏毒死,韦后欲效法武则天,阴谋篡位。当时身为临淄郡王的李隆基发动政变,得到了高力士在宫中的支持响应。

高力士挑选手下聪明大胆、身强力壮的宦官组成了一支队伍,与李隆基的军队里应外合,共同起事。他暗中打开了皇宫北门,李隆基率军从北门攻入,由高力士引领,到了韦后居处,除掉了韦后、安乐公主和韦氏党人,一举平息韦氏之乱。李隆基之父唐睿宗李旦复位,立李隆基为太子。高力士因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

堪比天子的千古宦官第一人——高力士之墓(中)

公元712年,李隆基接受父亲睿宗禅让,即皇帝位,却遭到了姑母太平公主的竭力反对。高力士再次帮助李隆基密谋策划,先发制人,一举平定了太平公主之乱,扫除了王朝安定的隐患。之后,高力士擢升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

这两次事件之后,高力士平步青云。开元初(714年),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宠信宦官,尤以高力士为心腹。

此时的高力士已可谓权倾朝野。各地奏文必先呈他阅后才进呈皇帝,小事便自行决断。玄宗统治后期,日常朝廷奏报和公文,都交由高力士处理,并声言:"力士当值,朕寝乃安。"朝廷内外大臣也纷纷讨好巴结,就连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等人也都争先与高力士结交。

天宝初(742年),高力士被加封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天宝七年,加封为骠骑大将军,其炙手可热之势非王侯能比。

这样一位因富于谋略、功绩显赫而位极人臣、权倾一时的人物,为何在后世人心中却成了一个猥琐小人的形象?

堪比天子的千古宦官第一人——高力士之墓(中)

今日蒲城民间艺人演出的皮影戏,还有刻画李白醉酒赋诗、高力士为其脱靴的内容。故事虽然家喻户晓,但历史学家对它的真实性却并不认可。

唐史专家们说,李白是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文人,高力士对他应该很尊重,但还不至于亲自为他脱靴;即使李白醉酒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高力士也很可能一笑置之,命身边的小太监代劳,不大可能因此发生无谓的矛盾。脱靴的故事很可能出自民间的杜撰,而非史实。

也许是因为民众太过喜爱那"举杯邀明月"、仙风傲骨的浪漫诗人,也许是因为民间对太监原本就缺乏好感,更何况是这样一位权倾朝野的宦官将军。于是,高力士在民众中间的形象就变成了一个给诗人脱靴的奴才小丑。

但历史学家们同时指出,高力士的言行也并非无可指责,比如正史和民间就都记载和流传着他敲钟纳贿的故事。高力士曾经在长安修建了一座宝寿寺,然后大宴百官,宣布宝寿寺大钟乃吉祥之物,谁愿敲一下,交礼钱十万。一些官员平日趋奉尚且唯恐不及,今日有这样一个拍马的良机,谁肯放过?于是高力士敲钟又"敲"出了一座寺庙,真可谓是快速敛财之道了。唐代为兴建寺院而大兴土木,劳民伤财,高力士以此法集资,为佛教敛财,在他看来,应该是一种功德。尽管这种行为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唐代宦官的腐败风气,其后也不乏效尤者。

流传于民间的高力士的劣迹,还包括他帮助年过花甲的唐玄宗从儿子李瑁身边夺走了儿媳杨玉环。公正地说,身为皇帝家奴,高力士再放肆,也不敢怂恿皇帝行此逆伦之事。然而,他也没有违逆君王的权力,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奉旨行事,幕后主谋自然是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玄宗皇帝。然而,夺子之妻的行为毕竟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不容,在封建时代,恐怕很少有人敢直接指责有此行为的皇帝,于是矛头转向了皇帝的"帮凶"高力士,种种责难非议纷纷落到了他的头上。

堪比天子的千古宦官第一人——高力士之墓(中)

玄宗赢得美人归,夜夜"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时,没有人会想到,一手促成玄宗与贵妃爱情佳话的高力士,在十年后却又无奈地充当了缢杀美人的"凶手"。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被这突如其来的变乱惊得措手不及。安禄山、史思明转眼攻陷潼关,危及皇都长安,作惯了太平天子的玄宗皇帝已不复昔日临淄郡王的勃发英姿,仓皇出逃,亡命蜀地,将棘手的烂摊子留给了儿子李亨。一行人浩浩荡荡到达马嵬坡,六军将士却驻马哗变,自行处死奸相杨国忠,并胁迫玄宗赐死杨国忠之妹贵妃杨玉环,是为 "马嵬之变"。

惊慌失措的杨玉环没有想到,最终说服皇帝舍弃自己的竟然是引她步入深宫的高力士。

其实早在安史之乱前,高力士就曾多次警示玄宗应提防安禄山心怀叵测,拥兵自重,劝玄宗收回边事大权。可惜,安享盛世的皇帝始终未予重视。

堪比天子的千古宦官第一人——高力士之墓(中)

这时,面对军士哗变,玄宗始终犹疑难决。知其甚深的高力士于是进言,内有兵变,外有强敌,这样的紧要关头,若以国家利益为重,就该当机立断,舍弃美人,挽救江山,迟一步则再无回天之力!玄宗审时度势,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但终究不忍心将心爱的妃子交给外面的将士,于是命高力士缢杀贵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

血泪相和流"。一代佳人殒命马嵬坡,玄宗悔恨交加,对高力士言道:"悔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

堪比天子的千古宦官第一人——高力士之墓(中)

在位于陕西省兴平县马嵬镇的贵妃冢中,长眠着一代佳人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对于这位曾经占尽世间风流的绝世美人来说,真是成也高力士,败也高力士。亲手将佳人送上不归路,高力士心中未尝没有痛惜绝望,然而,一世心系帝王家,平生唯以玄宗意,自他选择效忠年轻有为的临淄王之日起,便也同时选择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道路。不惜一切为玄宗谋划设计、矢志不渝地效忠玄宗,这种亦仆亦友的关系一直延续到了他们生命的尽头。

当后世念诵着《长恨歌》,传颂着玄宗与贵妃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的同时,高力士充当的始终是一个终结了这段美好感情的不光彩的角色。

堪比天子的千古宦官第一人——高力士之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