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目前新疆棉花生產若干問題的探究

​新疆棉區是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區。該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熱充足,乾旱少雨,採用灌溉植棉,非常利於棉花生長。據2017年2月28日舉行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工作會議上公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新疆棉花播種面積達156.5萬hm2,總產量265.8萬t。至此,新疆棉花總產、單產、商品調撥量連續22年位居全國首位。並且,歷年來新疆棉花生產的機械化程度都遠遠領先於全國其他棉區。據統計,2016年新疆全區棉花機收面積達24.2萬hm2,北疆棉區棉花全程機械化水平已達89%,機採率達65%。

新疆棉區生產對保障國家棉花產業健康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新疆棉花種植卻面臨著許多繁雜的問題,鑑於新疆棉花產業對我國的重要意義,解決這些問題則顯得尤為緊迫。

關於目前新疆棉花生產若干問題的探究

1 存在的問題

1.1 人員結構

與全國農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一樣,新疆棉農的年齡也普遍偏高,基層農業人員的數量正逐漸減少。由於環境和工作性質的原因,極少有年輕人願意留在農村和團場從事棉花種植。兵團棉農多屬於企業職工,近年來退休人員快速增加,但是新增職工較少。若依這個形勢發展,不久兵團的棉花種植人員將嚴重不足。據兵團統計局統計,自2005年開始,兵團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持續走低,2012—2016年兵團農業從業人口的比重同樣持續走低。從新疆整體範圍來看,人口數量雖在不斷上升,非農業人口比例的變化在2011至2020年之內卻呈上升趨勢。

其次,無論是兵團團場還是地方各鄉鎮,棉農的文化水平顯著偏低,這一點與全國農業從業人員的情況也不盡相同。雖然種植戶有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毅力,但在科技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棉農對新興文化的接受意識和能力卻很薄弱,在棉花種植方面則體現為對各項新技術的排斥和接受的滯後,這對政策的宣傳和新技術的推廣有著直接的限制作用。

1.2 農資市場

如今棉花生產的農資市場可以說是材料豐富、種類齊全。無論是種子、化肥、農藥,還是薄膜、滴灌管材等,與棉花種植相關的材料棉農都可以很方便地選購。然而我國農資生產廠商繁多,生產的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另外,農資經銷商遍佈各大團場和鄉鎮,這也為農民提供了便利。但是棉農在選購農資時常具有盲目性,對於所需要的農資常常單純地聽取銷售商的廣告宣傳和其他農戶的建議,而對農資的品質並無辨識能力。某些銷售商為增加銷售額,在向棉農推薦化肥、農藥等商品時,不僅包含“對症”所需的藥品,也常有一些附加的“無用”產品。可以看出,多數棉農在購買農資時經常立於被動。

關於目前新疆棉花生產若干問題的探究

1.3 機採棉質量問題

新疆地廣人稀,以機械取代人工勞動是必然的趨勢。由於種植面積大,且種植地區多為盆地平原,地勢平坦,所以新疆棉花產業的機械化較我國其他棉區更易實現。應用機採棉可以大量減少拾花工人數,從根本上解決拾花勞動力緊缺的問題,減輕棉農負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成本,擴大了規模效益。

然而目前機採棉處境尷尬。與手採棉相比,機採棉雜質多,加工皮棉時需要額外去雜,且加工後的皮棉無論從絨長還是顏色上,都遜色於手採棉的皮棉,這就導致了棉花收購商對機採棉的收購意願不強,棉花價格低,

一方面棉花機採所需的勞動力和棉農所投入的精力都大大減少,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機採棉品質差、價格低,並且易積壓,市場風險高。所以棉農和政府、加工棉企等在決定棉花機採與否時都有著許多矛盾的心態。

1.4 殘膜汙染

鋪膜播種在新疆已實行了多年,而薄膜覆蓋帶來的益處也相當多,如提升地溫、保墒、緩解土壤結塊、增加曝光等,這些都極利於種子的萌發和棉苗的生長,並在夏季高溫時對保持土壤水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於薄膜的不易分解性,導致田間薄膜殘留逐年累積。2012至2013年新疆自治區農業廳資源與環境保護站連續對全疆20個縣的農田進行取樣調查,結果顯示,當地農田平均地膜殘留量已經達16.88 kg/666.7m2,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5倍。雖然農技部門和農戶每年都會投入許多力量進行殘膜回收,但仍有大量殘膜留在田間,而回收的殘膜如何處理也成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1.5 水資源利用問題

膜下滴灌技術最早出現在新疆兵團石河子墾區,該技術結合了滴灌技術和覆膜技術,具有施肥均勻、節水節肥、減輕勞動強度等優點,大田使用後,較常規灌溉省水50%左右,省肥20%,省農藥10%,增產10%~20%,增加綜合經濟效益40%以上,受到種植戶的普遍歡迎。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應用,加壓滴灌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由於河流水和井水中的泥沙等雜質含量較多,加壓滴灌中的過濾設備則起了重要作用。然而過濾設備使用多年,必須定期進行清理,過濾能力已明顯下降,而且經過更換的設備在使用幾年後又會出現同樣的問題。過濾系統出現問題,直接導致電量消耗增加、水資源和肥料的浪費、雜質堵塞管道、壓力增加、電機負荷加大。

膜下滴灌技術在新疆棉區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對節水增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部分地區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大量開墾荒灘作為耕地,導致水資源需求量增加,河流上游林地耕地用水減少,林草退化,作物產量降低,由此造成的長期性的生態環境破壞也不容樂觀。

1.6 棉花枯、黃萎病

棉花枯、黃萎病是極難治癒的病害,黃萎病甚至被稱為棉花的癌症,這兩種病害自1958年在新疆莎車縣被發現,目前在新疆棉區普遍發生。枯萎病的發生面積佔種植面積的20%~30%,黃萎病在新疆棉區的70%~80%棉田中已有出現。枯、黃萎病引起的症狀通常有棉花枯萎、葉片萎蔫脫落、結鈴減少、植株枯死等,會嚴重降低棉花的品質,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嚴重時幾近絕收。除棉花外,棉花枯萎病的病原菌尖刀鐮孢菌還可侵染小麥、玉米、大豆、紅棗等作物。此外,棉花枯、黃萎病的病原休眠時間可長達數年,傳播方式除了隨寄主傳播外,還可通過空氣、水流傳播。

由於棉花枯、黃萎病分佈廣泛,病原的傳播、侵染力強等特性,使得很難從根本上治理,而每年因枯、黃萎病減少的棉花產量不可估量,所以如何治理棉花枯、黃萎病,避免產量損失、提高棉花品質,成了新疆棉區棉花生產的又一問題。

2 對策建議

2.1 調整人員結構,提高文化水平

要調整新疆棉區的人員結構,須不斷招納青年人員。鄉鎮和團場吸納青年人員可有效擴增農業人口數量。2016年底至2017年初,兵團多個師、團陸續展開了青年人口引進戰略,並計劃將此戰略不斷延續。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相似,兵團以優惠條件為政策引導,鼓勵疆內外的年輕人到兵團安家工作。這不僅有利於擴充農業人口數量,也有利於新疆社會的長治久安。

要提高棉農對新文化的接受意識,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加強科學引導。對於新興文化和技術,通過各種實際操作作為示範和效果展示,以集中培訓等形式達到宣傳的目的。另外,應鼓勵棉農多參加在職專業學校類的再教育學習,比如在兵團各團場設有分校的新疆兵團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棉農認識到新文化和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優勢,才能更好的接受和運用。

關於目前新疆棉花生產若干問題的探究

2.2 提升棉農意識,打擊不良廠商

對於農資市場混亂這一問題,首先要提高棉農的鑑別能力。怎樣判定一種農資是不是合格的商品,棉農可通過培訓或者自身學習,掌握分辨真偽的方法。對於棉花生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不良症狀,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和知識,掌握“對症用藥”的方法,以便科學選購農藥和肥料。

其次,質監局等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定期對農資市場進行檢查。對假冒偽劣等不合格商品進行查處,及時處置不良廠家和商販,肅清農資市場,營造健康良好的買賣環境。

2.3 科學種植管理,提高機採品質

要改善機採棉品質,減少雜質,提高田間採淨率,應在改良機械化配套作業方面著手。首先,改良脫葉催熟技術,減少葉片等雜質;其次,改良機採棉機械作業水準,保證棉絮棉絨品質。

推廣棉花產業的全程機械化,需要棉花的播種、田管等所有的作業項目都服務於棉花機採。目前,新疆棉區適合機採的行距有76 cm、64+12 cm、和66+10 cm的播種模式,為提高採淨率、降低含雜率,要求棉花植株始果節高度在18 cm以上,株高在70~90 cm為最佳,機採前吐絮率達到95%以上,脫葉率大於95%。這些都需要水肥灌溉、打頂、化控等農事操作科學及時地進行。

關於目前新疆棉花生產若干問題的探究

澳大利亞主產棉區屬於乾旱生態和灌溉農業,植棉條件與新疆相似。與新疆的棉花種植不同,澳大利亞採用的是露地栽培,常規溝灌或者噴灌;棉花行距為等行距1 m;生育期噴施DPC進行化調,不打頂;植棉成本少,機械化程度高。雖然技術要求上與新疆的棉花種植有很大不同,但澳棉的產量、品質卻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由此可見,新疆棉花生產要提升品質和價格,實現全面機械化,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向國外借鑑學習。

2.4 改良殘膜回收機械,生產使用降解膜

針對殘膜汙染,首先要解決好怎樣提高回收率的問題,其次要解決好怎樣集中處理的問題。目前新疆地區回收殘膜以機械回收為主,部分地區通過人工撿拾進行回收,這些方法各有其利弊。機械回收省時省力,效率高,但是回收率低,僅為當年薄膜使用量的50%~60%,且回收的殘膜無法妥善的處理;以人工回收,殘膜的回收率高,並且可以對回收的殘膜進行再加工處理,但此方法耗費時間,勞力和成本投入大。相比之下,種植戶更青睞機械回收法。因此,改進殘膜回收機械、提高回收率是當下應大力解決的問題。

關於目前新疆棉花生產若干問題的探究

使用可降解薄膜是新疆棉區應著力推廣的技術方向,這不僅有利於減少田間殘膜的年增加量,還可以降低迴收所需的成本。然而近年來可降解薄膜的價格一直維持在3至4倍於傳統薄膜的水平。雖然國內市場上也有許多價格便宜,同時打著“可降解薄膜”的旗號,而事實上這些薄膜當中只是添加了少量的澱粉,其中大量的聚乙烯等成分仍不可降解。所以,改良配方成分,降低生產成本,從技術上和價格上完全促進可降解薄膜的量化生產和使用,才可有效地解決白色汙染的問題。

2.5 推廣使用原位過濾系統

現階段農業灌溉水處理常用的過濾器有四種:離心過濾器、砂石過濾器、疊片過濾器、篩網過濾器。其中離心過濾器和砂石過濾器能耗高,需人工清洗;疊片過濾器和篩網過濾器能耗低,可自動清洗,但堵塞後清理難度更大。改進和研究新型過濾系統,成為了解決灌溉用水的過濾問題的主要攻關方向。近兩年,由石河子大學研發的原位(泵前)過濾系統得到了多方位的肯定,該系統對水質要求低、能耗低、可持續自動清理、過濾級別高。

關於目前新疆棉花生產若干問題的探究

針對水資源緊缺,政府相關部門應負擔主要責任予以解決。首先,停止一切開荒造田的行為,對違法開墾的個人和組織依法進行處置;其次,做到計劃用水,水利部門對用水單位合理分配,減少浪費;第三,施行退耕還林還草政策,逐步改善生態環境。

2.6 預防措施和農藥共同治理枯黃萎病

對於棉花的枯萎病和黃萎病,一般以預防為主。首先,調查無病和有病棉田,並保護無病棉田,在生產工作中禁止將帶有病原的種子、秸稈、化肥等帶入無病棉田,禁止將有病棉田作為制種地塊;其次,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滅菌和包衣處理,種植抗病品種,減輕病害的發生程度;第三,重病地塊輪作倒茬,以小麥、玉米等作物倒茬可減輕病害發生,秸稈還田地塊因病原較多,則應輪作多年以減少病原含量。

除預防措施外,通過精細的管理,科學平衡的施肥也可以對枯、黃萎病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一般單純施氮、磷、鉀肥都有促進發病的作用,尤其是單純施入尿素更是發病率極高。一般N、P、K比例適當且充足、配以滴灌殺菌劑及中微量元素肥能明顯減輕甚至控制枯、黃萎病的發生。生物防治是減輕和控制棉花枯、黃萎病的新技術,該技術通過施入有機肥、滴灌、拌種等方式進行防治,多項報告表明,木黴菌、寧南黴素、枯草芽孢桿菌等多種微生物及其製劑對棉花枯、黃萎病有抑制作用。然而由於研發成本高、效果評估不確定等因素,使得微生物農藥未能規模化生產和使用。因此,加大微生物農藥的研發進程,促進產業化生產和廣泛使用,對治理棉花枯、黃萎病,乃至優化我國農業的各項植保技術,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於目前新疆棉花生產若干問題的探究

3 小結

在列舉的問題中,人口結構和農資市場混亂可通過政策引導和政府部門監管來解決,殘膜汙染、棉花病害、機採棉和水資源的問題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金進行科技研發予以解決,在實際種植生產過程中,則需要棉農通過精細化的管理來提高棉花的品質和產量。總而言之,處理好目前新疆棉區存在的問題,對本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我國棉花產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