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苗期遇陰雨,病害多發早診治

棉田土壤的理化、生物屬性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棉花的產量和品質。土壤水分、養分、溫度、空氣、鹽鹼含量、質地等均對棉花生長有很大的影響。棉花生長髮育需要水分和養料,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獲得。

棉花苗期遇陰雨,病害多發早診治

據試驗數據表明,棉花苗期的土壤的含水量應該保持在65%左右,如果土壤的含水量低於65%時,就處於缺水、乾旱狀態,根系生長就緩慢或停止。土壤的含水量如果長期高於65%,根系含水量就處於飽和狀態,水分把土壤的毛細孔堵塞,阻斷了根系生長系統的暢通呼吸,根細胞缺少了氧氣的吸收,破壞了根細胞,導致爛根的發生,嚴重時根系全部潰爛,全株死亡。

目前部分早播棉田的棉花正值出苗期,是培育壯苗,促苗早發,為棉花高產早搭豐產架子的關鍵時期。棉花苗期遇降雨,由於氣溫低、播種過深或種子成熟度差、土壤溼度大等原因,致使部分棉田苗期病害較重,極易出現病害突發和蔓延,如不及時防治,輕者影響棉苗生長,難以形成壯苗,搭不好豐產架子。輕者病菌浸染葉部,因病斑影響葉片光合作用而導致棉苗遲發;重者導致爛芽、爛根,形成病苗或死苗。因此,抓緊查看,正確診斷,及時防治非常重要。

棉花苗期遇陰雨,病害多發早診治

一、症狀表現:

1、立枯病。棉苗出土前被害,造成爛種、爛芽。幼苗出土後,接近地面的幼莖基部出現黃褐色後變黑色凹陷的病斑逐漸擴大,包圍整個莖基部,終致苗萎枯死。拔起病苗,可見病部與周圍土壤常有菌絲沾附。子葉受害,多在中部出現不規則的黃褐色病斑,後期病部脫落後穿孔。

2、炭疽病。棉苗出土前即可發病,下胚軸及幼根變褐色腐爛。出土棉苗發病,莖基部發生紅褐色小斑,並擴大呈紫褐色凹陷的梭形條斑,常縱裂下限,周圍縊縮,易腰折而死。在潮溼條件下病斑可向縱深發展,可達到幼莖頂部而形成頂腐。根部被侵染後呈黑褐色半溼腐狀,拔起後皮層不易斷折,有別於立枯病。子葉發病多在葉緣產生半圓形淡褐色至褐色病斑,邊緣紅褐色;潮溼天氣,病斑表面產生橘紅色的粘狀孢子團。

3、紅腐病。棉苗出土前受害,幼芽變黃褐色腐爛。出土棉苗根部受害,根尖先變為淡黃色,後變褐色腐爛,並逐漸蔓延全根。幼莖基受害,先變黃褐色,後變黑褐色腐爛,病斑不凹陷。而主根和地面的嫩莖,變粗大和產生褐色短條斑,此為該病的主要特徵。子葉受害,多在邊緣產生灰紅色不規則形或近圓形病斑,病斑常破裂,潮溼時病部產生粉紅色黴層

4、猝倒病。主要症狀表現為幼苗自基部向上呈淡褐色水燙狀軟化倒伏,子葉也隨即呈水漬狀軟化失色,病勢發展迅速,故稱猝倒病。病菌大多先從幼嫩細根開始入侵,並擴展到幼莖和整個幼苗。在土壤溼度較大時,種子及新萌發的幼芽也可受到侵染,影響出苗或形成弱苗。在已倒伏的死苗叢上有時可見到白色細密的絮狀物。

棉花苗期遇陰雨,病害多發早診治

二、防治方法:

由於棉苗病害種類多,常常幾種病害混合發生,而且受環境條件和棉苗本身抗病力的影響,因此在防治上,應在搞好種子消毒及土壤處理的基礎上,重點抓好幼苗階段的栽培管理和藥劑防治措施。

1、棉苗出土前遇雨,因土壤板結影響出苗,雨後要抓緊中耕,發現爛種、爛芽,需及時補種。棉苗出土後遇雨,雨後應及時中耕散墒,以提高地溫,降低土壤溼度,降低鹽漬化,促進根系發育。

對早播出苗後的棉田,由於棉苗幼小,吸收無機養分的能力較弱,葉面積小,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養分不充足,再加上惡劣氣候環境的影響,根系生長更困難,也就加重了病害的發生。因此,棉花苗期進行中耕、提高地溫是解決苗期病害的必要手段。

棉花苗期遇陰雨,病害多發早診治

中耕能有效破除土壤板結,使土壤疏鬆,受光面積增大,吸收太陽輻射能增強,散熱能力減弱,並能使熱量很快向土壤深層傳導,提高土壤溫度。在中耕工作中要求深耕16-20釐米,儘量做到不錯行、不漏耕,不拉膜、不埋苗、不傷苗、不損傷滴灌設施。

同時棉花出苗期間中耕要做到“深、勤、細”。“勤”,就是要做到雨後必鋤,地板有草必鋤,保持土壤疏鬆,無雜草。“深”,就是要求行間中耕深度逐漸加深到10釐米左右,株間4釐米左右。並做到地溼、地板、苗旺要適當深鋤,但天旱墒差要適當淺鋤。“細”,就是要做到橫鋤豎鋤,四面見鋤,不漏鋤,不留草,不傷苗、埋苗。鹽鹼地要清壟扒鹼、深鋤,提高保苗促早發的效果。

棉花苗期遇陰雨,病害多發早診治

2、藥劑防治。出苗後噴灑1-2次腐植酸葉面肥,提高棉苗抗低溫和抗病能力。發病初期噴灑30%乙蒜素10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8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惡黴靈可溼性粉劑3000倍液噴霧加灌根,根據情況每隔5-7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配合葉面肥效果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