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年级现象(33) 引导孩子科学用脑

关注三年级现象(33) 引导孩子科学用脑

三、四年级对应的年龄是9-10岁,这个时期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许多孩子在一、二年级时还是个纯纯正正的孩子,也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说的"儿童",而进入三年级后,孩子好像突然长大了、开窍了,说话做事也开始一板一眼起来。这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维开始由具体向抽象过渡,这时候的他们已经懂得去思考、分析甚至推理某些简单的问题了。

1

从婴儿期到儿童期,再到青年期,人的大脑都是在不断发育之中的,只是人脑的发育不是一个匀速和直线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匀速和分阶段的过程。

一般来讲,人脑的发育有两个"迅猛发展期":一是从出生后到三四岁左右这个阶段;一是孩子8-10岁左右。也就是说,孩子上三四年级时,他们正处于大脑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期。

生物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在10岁左右,虽然大脑的重量不再有明显的增加,但脑细胞内部的结构在进一步地复杂化,大脑的各项功能也是逐渐趋于成熟。由于大脑结构的复杂和功能的成熟,三、四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研究还表明,10岁左右大脑前额皮层的发育开始完善,孩子玩的天性开始消退;三、四年级孩子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持久,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可以胜任更加复杂的学习任务; 孩子各种活动的目的性增强,内在动机开始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但是外在激励仍然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动力。

2

脑是人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思维的器官。科学使用大脑,讲究用脑卫生,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取得事业的成功。科学的用脑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始动调节,提高学习效率

人们在从事学习、研究等脑力活动时,通常在开始时工作效率较低,经过一个适应过程中逐渐提高,称之为始动调节,这种始动调节是因为神经细胞也和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具有"惰性",需要通过一定时间来克服大脑本身的这一弱点,并加以调整,而且神经系统对其他器官、系统的调节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根据这一特点,在学习安排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增加学习难度和学习强度。

2、运用动力定型,提高学习效率

当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为条件刺激,重复多次刺激大脑皮层,并不断强化,使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序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因而,条件反射的出现愈来愈恒定和精确,即形成动力定型。所谓"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就是形成了动力定型的结果。

因此我们要掌握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勤学苦练,积极的强化,则有利于大脑皮层动力定型的建立和巩固。还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我们的大脑更好、更快地熟悉中学学习过程,在大脑皮层细胞消耗能量最少的条件下,完成最大的工作量,从而提高效率。

3、运用优势法则,提高学习效率

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应激后会产生一个兴奋灶,导致其他周围皮层产生抑制效应,从而形成优势兴奋灶,同时会将大脑皮层其他兴奋点的兴奋性吸引过来以加强本身的兴奋性,这为适应新的环境、专心致志地搞好学习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生理条件。优势兴奋灶形成后机体反应处于最佳时机,可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优势兴奋灶与人的兴趣有直接的关系。对某件事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往往就会做得很出色。作为学生,要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多寻求有意义的,有趣味的学习内容。另外,就是要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4、运用镶嵌式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执行着不同的任务,当从事某一活动时,只有相应部分处于工作状态,其他部分处于抑制状态,大脑皮层即形成了兴奋区与抑制区一工作与休息互相镶嵌的复杂方式。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用脑力与体力活动交替、不同的科目内容交叉、不同学习形式轮换等方式来减少大脑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5、运用保护性抑制,提高学习效率

当大脑皮层细胞工作超负荷时,其功能活动降低,处于抑制状态,以防止进一步的损耗,称为"超限抑制",这是大脑皮层的自我保护抑制。如不注意这种保护性抑制的出现,继续超时学习工作,就会事与愿违,加重了大脑皮层细胞的损伤,出现头昏脑胀,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严重者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

因此,当学习出现疲倦时,就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休息措施,以恢复大脑功能。一般情况下,连续用脑一个小时左右后,就要进行休息,比如听听音乐,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小睡片刻等。

在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家长要特点关注孩子的科学用脑问题,要引导孩子合理运用大脑的机能特征,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这个阶段孩子能掌握科学用脑的方法和技巧,孩子的学习会越来越轻松。

3

早在100多年前著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了一条著名的记忆曲线,根据他的研究,第一次复习应该在9小时之内进行,在遗忘高峰到来之前复习,可以有效巩固知识。第二次的时间要在一两天之后进行,第三、第四次复习同上次相差一个星期左右,到后来可以隔得较长一些,越往后复习时间越少,临到考试再复习,效果就会很好。

记忆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没有好的记忆就难有好的学习成绩,把握记忆规律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有些人学习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总也记不住,这样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越记不住就越不想学,越不想学就越记不住,导致恶性循环。

这样哪里可以学得好,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懂记忆原理,怨天尤人,恨自己的大脑不争气,恨父母没有给自己遗传好,其实追溯到根子上,还是取决于是否掌握好的方法包括记忆等。所以把握记忆规律可不是一件小事情,要引起足够重视。

4

大脑细胞是世界上最精确的系统,虽然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但有时是相当脆弱的,大家知道越复杂的系统越容易出现故障,大脑何尝不是如此呢?

经常使用电脑的人知道,电脑时不时发生状况,比起人脑来,它要简单得不得了。读书学习应该在比较适宜的光线下进行,光线过强或过热或过弱,伤害视神经,视力活动受大脑支配,因此也影响大脑。

可以采用双重照明,如日光灯与台灯一起使用较好,因为可以让视觉在目光移动中反差不是太大,眼睛就不会容易疲劳,选择台灯要有讲究,并不是越亮就越好,尽量采用白炽灯泡,可以随意调控光线。

尽量不要用日光灯管,日光灯管发出的光为窄谱光,闪烁不定,肉眼不大容易看到,但它们是存在的。会使眼睛和大脑产生疲劳,而白炽灯的光为广谱光,发出的是柔和的光线,眼睛比较适应,而且要把台灯摆放于书桌的左前方。

大脑适宜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噪音较小,低于20分贝,用脑较好,如果达到70分贝以上,那么就没有办法思考。

新鲜空气也很重要,它提供充足的氧气,保证了大脑的供氧量,让兴奋时间得以延长,判断力增强,如果方便,可以把室内窗户打开,让空气流通。在一个空气混浊的室内,人们容易犯困和头晕,这种环境就不适宜于用脑。

在教室里由于学生较多,空气质量受到影响,所以应该把教室门窗打开,即使在冬天也要在课间把窗户打开通风透气,让充足的氧气随着新鲜空气跑进来,改善室内用脑环境。

温度也对大脑有影响,最好的温度是16摄氏度左右,过高、过低都不好,冬天冻得要命,哪还有心思去学习,更不要说高效学习了;夏天热得过头,大脑处于混沌状态,学习效果也不好,夏季室内温度最好不要高于27摄氏度。

可以参加一些室外活动,适度的阳光对身体和大脑是有益处的,紫外线可以消除疲劳、杀菌以及有利于钙的吸收,不妨利用学习空隙时间到户外去休息和做运动,保持大脑的清醒和活跃。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大脑工作的重要因素,因为长时间的工作,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疲劳,充足的睡眠会消除这种疲劳,恢复脑力。一般来说,15~20岁的青少年,每天至少要睡9~10个小时,成年人要保证8小时。有条件的话,中午可以小睡,使脑细胞得到暂时休息,以充沛精力投入下午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