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财之道」银行热销的结构性存款是存款吗?

「森财之道」银行热销的结构性存款是存款吗?

在去刚兑监管主旋律下,保本依然是不少投资人理财的金科玉律,结构性存款被视为是保本理财的替代产品,成为银行揽储的明星产品。

根据央行发布数据测算,结构性存款规模在今年2月达到峰值11.23万亿元,随后逐渐下滑;到今年8月,结构性存款规模下降为10.46万亿元。

「森财之道」银行热销的结构性存款是存款吗?

在结构性存款快速扩张下,一些运作管理不规范、误导销售、违规展业等问题也开始出现,10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严格区分结构性存款与其他存款,在准入门槛、产品销售、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做了规定。

「森财之道」银行热销的结构性存款是存款吗?

No.1 什么是结构性存款?

假设100万买结构性存款,正常情况下银行利率4.5%。结构性存款会将其中97万存为存款,一年后这部分的本金和收益为97*(1+0.045)=101.3万元

而另外的3万元本金在股票市场上购买看涨期权:

①如果1年后执行价低于市价,不执行期权,3万元期权费打水漂,那么100万结构性存款最终的收益就是101.3万元;

②如果1年后股票涨了一倍,收益为6万元,最终收益就是107.3万元(101.3万元+6万元),收益率是7.3%,高于存款或者普通理财的收益。

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存款所产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则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挂钩,因此才能获得了较高投资回报率。

结构性存款=“存款+期权”

而银保监会严打的“假”结构性存款,就是将嵌入结构性存款的衍生品工具设置不可能执行的条件,导致衍生品交易不可能被触发,或是在将嵌入衍生品的观察区间或者情景条件设置得较为宽松,从而使得最高收益很容易达到,使得原本“浮动收益”变成了“固定收益”。

No.2 结构性存款≠存款

从银行内部核算来看,以存款为主体。但是从营销过程来看,结构性存款和理财类似,必须披露风险,目前部分银行要求结构性存款购买前需要做风险评估,首次购买还必须在柜台购买,属于购买理财的流程。

但是因为结构性存款纳入银行表内核算,按照存款管理,必须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费,其性质其实也不属于理财。

严格来讲,结构性存款既不算存款也不属于理财,相对于普通存款具有更高的风险,《通知》提高了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的准入门槛,许多中小银行,尤其是农商行,不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今后将不能直接发行结构性存款。

No.3 互联网代销模式将受影响

结构性存款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代销的模式已是常态,目前支付宝、理财通、京东金融等均涉及此类产品

以支付宝为例,在其财富频道中,就有与江苏某银行合作的结构性存款。通过线上测评后即可在线购买,而线上测评的几个问题也仅局限于职业、年收入、家庭成员情况等基本信息。

互金平台的测评与银行自身的测评体系不同,万一出现用户风险与产品不相符的问题,互金平台也许承担不了这样的风险。

半个月前,银保监办印发《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就指出,理财新规规定,只能通过本行渠道销售理财产品,或通过其他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代理销售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应参考相关规定,不得通过第三方非银机构、互联网金融公司等渠道销售结构性存款

No.4 监管整治结构性存款的原因

结构性存款市场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银行“无牌”经营,根据《通知》,银行需要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二是假结构性存款占比太高,银行高息揽储目的显露无疑;三是银行销售不规范,向投资者传递出结构性存款“保本保息高利率”的错误观念。

很简单,变相高息揽储,等于无形中抬高资金成本,企业的融资成本也被抬高,在国家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银行却在变相提高企业融资成本,与国家政策导向相悖,与目前经济形势不符,整治势在必行。


一方面,结构性存款是通过合理配置低风险的存款和高收益其他投资产品,来实现兼顾低风险和高收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其安全性有一定程度的保证,收益比银行固定存款要高。

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应该认识到投资就存在投资风险,将结构性存款与一般存款区分开来,只有评估自身风险偏好,借助专业的力量进行合理投资,才是理性投资者的生财之道。

「森财之道」银行热销的结构性存款是存款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