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信仰的文化內涵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為人們描繪的神仙世界和流傳的神仙故事,在中國民間世代相傳、家喻戶曉。黃大仙是道教史上著名人物,東晉道士,是道教中的得道真人之一,對信仰者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黃大仙信仰的文化內涵

一、黃大仙信仰的歷史起源

1;黃大仙的民間傳說和文字記載

歷史上,浙江金華地區的道教氛圍十分濃厚,出現了不少的道教人物和道教遺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是黃大仙(黃初平)了。根據清光緒《金華縣誌》記載,與黃大仙有關的自然遺蹟和人工建築就有將近 30 處。唐杜光庭編的《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中也有這樣的記載:“金華山,金華洞元洞天,五十里,在婺州金華縣,有黃初平赤松觀。”關於黃大仙的傳說在民間流傳頗多,如“救人引虎”、“仗義取銀”、“避雨遇道”、“補壟”、“懲貪官”、“刀劈珠寶山”等等,所有這些傳說無一不體現了黃大仙“扶正祛邪、濟世勸善”的品格。其中最為著名的還屬“叱石成羊”的典故。這個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神話傳說,在一些歷史文獻中都有所記載。據考最早記錄此事的是東晉葛洪的《神仙傳》,而後在唐孟松年的《仙苑編珠》、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宋倪守約的《赤松山志》中都載有牧羊人“叱石成羊”的故事。

《中國文物圖注》中也有關於“叱石成羊”的記載。一直以來,“叱石成羊”的傳說,不僅盛於民間,還是我國神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史料記載,古代我國的許多帝王對黃大仙都要頂禮膜拜。金華牧羊兒“叱石成羊”的典故,歷來也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早在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為金華牧羊兒抒寫情懷:“金華牧羊兒,乃是紫煙客,我願從之遊,未去發已白……”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曾為黃初平歌詠:“先生養生如牧羊,放之無何有之鄉,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清代李漁也有詩曰:“此羊仙洞赤松山,一日雙眸數往還。猶自未窮千里興,送雲送過括蒼間。”不僅如此,歷代畫家也喜用“叱石成羊”為創作題材,風格各異,精彩紛呈。據北宋《宣和畫譜》載,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就曾作過《黃初平牧羊圖》。早在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為金華牧羊兒抒寫情懷:“金華牧羊兒,乃是紫煙客,我願從之遊,未去發已白……”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曾為黃初平歌詠:“先生養生如牧羊,放之無何有之鄉,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清代李漁也有詩曰:“此羊仙洞赤松山,一日雙眸數往還。猶自未窮千里興,送雲送過括蒼間。”不僅如此,歷代畫家也喜用“叱石成羊”為創作題材,風格各異,精彩紛呈。據北宋《宣和畫譜》載,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就曾作過《黃初平牧羊圖》。

2黃大仙的來歷

黃大仙的傳說在浙江金華、蘭溪一帶流傳頗多,而其人其事見於記載最早的應是晉代葛洪《神仙傳》卷二語:“黃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而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良謹,使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餘年然,不復念家。其兄初起,行索初平,歷年不能得。後見市中,有一道士善卜,乃問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餘年,不知死生何在,願道君為佔之。’道士曰:‘金華山中有一牧羊兒,姓黃名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聞之,驚喜,即隨道士去尋求,果得相見,兄弟悲喜,只因問弟曰:‘羊皆何在?’答曰:‘近在山東。’初起往視,了不見羊,但見白石無數,還謂初平曰:‘山東無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只自不見之。’初平偕往尋之,乃言:‘叱叱!羊起!’於是白石皆起成羊,數萬頭。初起曰:‘我弟獨得神仙道如此,吾可學否?’初平曰:‘唯好道,便得耳。’初起便棄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於日中無影,而有童子之色。後乃俱還鄉里,諸親死亡略盡,乃復還去,臨行以方教南伯逢。易姓為赤,初平改字為松子,初起改字為魯班。其後傳服此藥而得仙者,數十人焉。”

後來的《金華府志》、《蘭溪縣誌》等,多為轉引《神仙傳》之語。從五代吳國建造赤松廟起,在金華民間就盛行祀奉黃大仙。從這些記戴中可見黃大仙本名黃初平,號赤松子,東晉金華丹溪人(今金華蘭溪),生於公元 328 年,自幼家貧, 8 歲牧羊。據《金華府志》記載,他曾在放羊時隨道士到金華山洞中修煉道法,其兄黃初起四處尋找,不知下落, 40 年後才在山洞外相見。從前的羊群早已化成了滿山的白石,但初平一聲呵叱,石頭立即變成羊群,這就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黃大仙“叱石成羊”的故事。黃初起驚異萬分,神仰其弟之功法,亦立志修道。

從此,黃初起留在洞中跟隨弟弟一起修煉,不食人間煙火,每天以松籽茯苓充腹,最終得道成仙。黃大仙擅長煉丹和醫術,得道之後在民間懲惡除奸、勸善揚善、贈醫施藥,有求必應,為世人敬仰,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因為民除害興利,澤被一方,所以民眾遂為他在金華山修建黃大仙祠,又名赤松觀,世代祀奉。從此,各地信奉黃大仙的,均以金華為“仙鄉”,以赤松觀為“祖廟”。之後祀奉他的廟宇遍佈東南沿海一帶,以至東南亞及美國。

黃大仙信仰的文化內涵

二、黃大仙信仰的歷史發展

黃大仙信仰最初發源於黃大仙的故鄉浙江金華,金華北山曾在晉代建有赤松觀,規模宏偉,為江南道觀之首,後來慢慢發展成為東南沿海地區的普遍信仰。據說南宋末年,元兵攻攻陷臨安。宰相陸秀夫,帶著黃大仙神像護著皇帝逃到廣東佛山。因元兵緊追不捨,就與皇帝在山崖邊跳海而亡,黃大仙的神像就留在了佛山。當然很難考證這個說法是否屬實,可近代隨著華僑的外出謀生,黃大仙信仰逐漸傳到香港以至海外,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香港有個很著名的黃大仙廟,那裡每天香火鼎盛。香港的黃大仙廟最初是從廣州傳過去的,由於當時匪盜騷亂,軍閥混戰,1915 年住持梁仁庵道長攜同黃大仙的畫像、靈籤和藥籤從廣州南遷至香港,並於 1921 年建成香港黃大仙廟。自從 1915 年在香港植根後,幾十年間,不但在香港得到蓬勃發展甚至傳播至東南亞及美加一帶。

黃大仙信仰的文化內涵

黃大仙祖庭位於浙江金華雙龍風景區附近的金華山上。金華山具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自漢末以來長達兩千多年,是中國道教名山,列為三十六洞天。東晉以後,這裡就成了旅遊觀光的勝地,她的靈魂即是由黃大仙傳說所形成的文化內核鑄就。金華山高峰林立,山峰突兀秀麗,諸如芙蓉峰、玉女峰、大盤山等。金華人有“三天不見芙蓉峰就掉淚”的說法,足見金華山的人文意義。金華黃大仙祖宮坐落於黃大仙景區的中心,祖宮內祀奉的是名揚海外的中國道士黃大仙。整個祖宮呈九進階佈局,從南向北依次為山門,石照壁,祠牌樓,靈官殿,鐘樓,鼓樓、祭壇、赤松宮、三清殿、祈仙殿等。整個佈局錯落有致,體現了道觀建築莊重的宗教氛圍。祭壇是宗教法事活動的主要場所,祭壇還有個非常神奇有趣的現象,每當遊客站在壇中央魚形太極圖的中心喊一聲,就能聽到四面傳來較大的迴音,人猶如站在谷底。

殿內的黃大仙神像座壇高 1.668 米,像高 5 米,整個神像由香樟精心雕刻彩繪而成,散發出陣陣清香。大殿左右兩壁仿青銅的根木浮雕展現了 1700 年前流傳至今的黃大仙昇仙的傳說故事,從出生到得道成仙再到香港顯靈,分別為“玉帝賜胎、初平牧羊、叱石成羊、贈桃度仙、大仙行道”等 26 個故事。

黃大仙信仰的背後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時至今日 , 其獨特的文化形式在新的歷史時期得以保留和進一步充實 , 並作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服務於現代社會 , 對當地民眾的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那些生動有趣的黃大仙傳說所反映的,金華人信奉黃大仙,是敬佩他樂善好施的優秀品格,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黃大仙已成為金華人的美好化身。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宗教不再是過去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慰藉心靈的精神劑,它更是一種文化,尤其是在 21 世紀的今天,它的文化價值更是有待挖掘利用。

黃大仙信仰的文化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