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病用专方,可不可行

小 编 导 读

专方专药是什么?是针对某一种疾病有很好疗效的方子或药。当诊断为某一种疾病后,就可以把治疗该病的专方专药用上,往往效果甚好。这并不是说辨证论治不重要、可以忽略,而是告诉大家临证时可以多一种思路,可以将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余国俊教授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专方专药是中医特有的吗?肯定不是。既然提倡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那么,专方专药就在辨证论治之外,就不是中医特色。但是,如同我在加州中医药大学那边讲的,辨证论治有短板,需要方证对应来弥补,当然也需要专方专药来弥补。专方专药,不论是单方、验方亦或自拟方,都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治病的,治症的,治证的,都可以信手拈来。

刚才说了专方专药排除在辨证论治之外,那么就不是治证的,为什么现在又说有治证的专方专药呢?

我这是信马由缰,想起了前面讲过的柴胡、龙胆草、生牡蛎三味中药,其功效清降胆火、疏肝达郁,准确地针对着口苦的基本病机,应该是治证的吧?这是1968年我从简师处学来的方子,一直用到20世纪末,效果很好。但是现在效果不太好了。真的,我也感到困惑。因为没有更有效的方药,我现在遇到口苦,还得加用这三味药,诸症均很快好转,唯独口苦一症缠绵!

专病用专方,可不可行

至于治病的、治症的专方专药,那就不胜枚举了。关键是验证,验证过30例,你就心中有数了。例如土茯苓治头痛,用120g水煎服;或装入保温瓶中,开水浸泡2小时,代茶频饮,效果较好。这就不是辨证论治,用单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来解释,也说不通。我在拙著中引用过清代名医徐灵胎关于“药性专长”的一段妙论,他说:“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必试验而后知之。如菟丝子之主面皯,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耶?则辛散之药甚多,以其滑泽邪?则滑泽之物亦甚多,何以他药皆不能去,而独菟丝子能之?”然后又自问自答道:“但显其形质气味者,可以推测而知;而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之……药中如此者极多,可以类推。”

徐灵胎关于药性专长的这一高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知道,每一味中药都有多种有效成分;可以说,每一味中药就是个复方,其中的未知数多得很。如果我们勤于验证,勤于探索,就会有新的发现。发现什么?发现药性专长,发现专方专药。不要忽视专方专药,俗话说,“单方一味,气死名医”!名医为什么会被气死,他只讲辨证论治嘛,只讲方证对应嘛。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又不愿意放低身段验证单方、验方。他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别人用单方、验方治好了,他想不通,自以为颜面扫地,整天想不开,郁闷极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何苦啊!

我与同道交流过,辨证论治捉襟见肘之时,方证对应难展拳脚之时,专方专药便凸显出优越性来。广义言之,凡准确针对病、证、症的特效方或特效药,都是专方专药。方证对应之方,不管经方、时方,自然是专方专药。然而严格意义上的专方专药,是指辨证论治和方证对应之外,能准确地针对病或症的高效单方、验方或单味中药。现在举一例慢性动脉栓塞医案来具体说明。

王某,男,46岁,2012年8月2日诊。4个月前开始左手食指的指端发冷、微痛,逐渐加重。服西药、输液20多天无效。华西医科大学血管外科诊断为慢性动脉栓塞,建议截肢,病者惧。乃遵医嘱,服用贝前列素纳片,疗程为半年。已经服用4个月,无显效,出现纳呆、阳痿。加服血府逐瘀片、三七通舒胶囊,也无起色。

刻诊:患者左手食指的指端凹陷,皮肤紫黑,扪之冰冷,冷痛无休止。那么到底有多痛呢?患者说,白天疼痛剧烈时,要不停地快速甩动手指,不知者误认为他的神经有问题;入夜疼痛更剧烈,锥心刺骨,彻夜难眠,已经2月余。细询之,患者长期吸烟,每天工作都用电脑;抽烟时,喜用左手食指、中指夹住烟嘴。因全神贯注盯电脑,左手指任烟火熏烤,烫疼了才惊觉。身体健康,舌象、脉象正常。

我们知道,慢性动脉栓塞属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范畴,中医谓之脱疽。中医学教材上辨析其病机为肝肾亏虚,寒湿凝聚,瘀阻经络,化热伤阴。我早年治此病,就是按照教材的明示遣方用药,很难见效,走过很多弯路,至今记忆犹新。后来试用《验方新编》上的四妙勇安汤,合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治疗12例。最少者服6剂,最多者服36剂,都有效,主要是剧痛减轻,皮肤颜色有所改善。但因方中有乳香、没药,药味太难吃,有的病人无法坚持,改延他医了。

但这次的患者,身体健康,舌脉正常,无法辨证,只能辨病为脱疽,于是径投原方原剂量,即金银花、玄参各90g,当归60g,生甘草30g,服6剂,西药减半。服完6剂,患者剧痛稍减轻,但时而头晕目眩。仍用此方,因患者懂中医,将各味药的剂量减少一半继续服用,剧痛逐渐减轻,便停用西药。患者坚持服完90剂,疼痛终于完全消失,唯食指仍有冷感;扪之,比其他指头冷。

专病用专方,可不可行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卷二》上是这样写的:

“脱骨疽,此症生于手足各指,或云生于手足第四指者是。或生指头,或生指节、指缝。初生或白色,痛极;或如粟米,起一黄泡,其皮或如煮熟红枣,黑色不退,久则溃烂,节节脱落,延至手足背,腐烂黑陷,痛不可忍。古方有截去指头一法,断不可用。宜用顶大甘草研极细末,用香麻油调敷。要敷极厚,一日一换,不可间断……再用金银花、元参各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一连十剂,永无后患。药味不可减少,减则无效,并忌抓擦为要。”

你看,这就是验方,不辨证,只要识病就行。还有,告诫“药味不可减少,减则无效”,加呢?没有说。用量可以少吗?也没有说。依我看,既是验方,药味不减不加为妥;用量似乎可以增减,但比例不变为好。中医不传之秘不是在量上吗?但这要开展临床验证,我这里只是姑妄言之罢了。

四妙勇安汤是清热、凉血、解毒重剂,而病人并无热毒的全身征,扪其手指冰凉。服原剂量后头晕目眩,幸亏没有半途而废,只是减半续服,坚持服90剂终于治愈。可见专方专药的卓效,有时不可思议!

看了余国俊教授的讲解,是不是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篇文章不过瘾吗?这里有一整本余国俊教授的讲课实录,记述了余教授在美国讲中医的点点滴滴。

听名家讲课,哪一课都不能错过!

专病用专方,可不可行

《余国俊中医师承讲记 : 《我在美国讲中医》修订增补版》

本书撷取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家余国俊2015年春天在美国讲学内容的精华,并以“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中文博士班讲课实录”和“世界传统医学联盟高级班临床实证讲座实录”两部分清晰地还原了讲学实况。全书医理深入浅出,医案示人以巧;语言轻松活泼,不乏幽默风趣,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再版对全书做了修订,并加入了作者2019年3月再次赴美讲学的报道作为附言。(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我在美国讲中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余国俊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