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牙痛不能僅治“牙”,一顆牙聯繫著人的臟腑系統

本文是比較難得的用記敘性手法寫成的中醫科普文,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把治牙痛的故事和見到的一些臨床案例娓娓道來。也充分闡釋了中醫人眼中的“牙”不僅僅是“牙”本身,它還與五臟六腑相互關聯,故而其治則與西醫相比,也大相徑庭。

牙齒體積雖小,但鬧起脾氣來,那酸爽,簡直無法言語。

我曾有這樣的經歷。在我博士學習期間的最後幾個月,不但每天和畢業論文較勁,還要參與籌備一個科研課題的中期考核,這時又入圍了一個全國性的大賽。在準備決賽的前一天晚上,牙突然疼了起來,當時感覺頭要炸了,一刻也忍受不了……被老媽拽到了醫院,被診斷為急性牙髓炎。於是迅速進行了開髓手術,剎那間疼痛緩解了許多。

中醫:牙痛不能僅治“牙”,一顆牙聯繫著人的臟腑系統

我以為苦難就此結束,可遠遠不止於此……由於是急性發作,不能直接填充封髓,需等幾天再處置……於是,第二天我捂著腮幫子,坐著飛機,從北京趕往長沙會場。落地後的第一頓飯就給了我極深的印象,湖南的“辣不怕”在我就餐的飯店裡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翻開菜譜,就看見紅彤彤一片,都是和火紅的辣椒匹配的。“千辛萬苦”點了純綠色的炒空心菜,發現切成小段的空心菜是和綠色的小辣椒圈一塊炒的,混在一起,難解難分……靠著止痛藥回到北京,我再次到醫院進行治療。在牙根管填充時,大夫反覆問我家住那裡,年齡幾何,突然一陣劇痛,我從治療床上翻滾下來……醫生迅速抓住我,捏住下頜,飛快地在腮邊、牙齦等處打了三針麻藥……在麻藥的作用下,我“安靜”地接受了手術。

中醫:牙痛不能僅治“牙”,一顆牙聯繫著人的臟腑系統

回到家,麻藥藥勁兒已過,強力鎮痛藥片對我毫無作用……我連哭的力氣都沒有。正在這時,我的老師打來電話,聽我用含混不清的語言描述了悲慘遭遇後,他就說了一句:“吃牛黃清胃”。

於是我再一次見識了中醫藥的神奇……一丸藥過後,疼痛緩解了,也能睡著了。一盒藥過後,牙已然不痛了。

這裡就不免說說牛黃清胃丸,這個中成藥具有清胃瀉火、潤燥通便的作用,用於心胃火盛、頭暈目眩、口舌生瘡、牙齦腫痛、乳蛾咽痛等。在現代醫學中,牙齦炎、牙根炎等很多疾病,都可以選用牛黃清胃進行治療。

治胃的藥怎麼能治牙疼

恐怕有人會問,從藥名來看,明明是一個治療胃的藥,怎麼就會對牙痛有效?這就要說到胃與牙齒的關係。

估計很多讀者還記得有這樣一個廣告:“牙好,嘿,胃口就好,身體倍棒,吃嘛嘛香!”這個廣告體現了牙與飲食、胃口的關係,牙齒的咀嚼功能能夠幫助胃消化食物,一旦牙痛,自然無心飲食。

中醫:牙痛不能僅治“牙”,一顆牙聯繫著人的臟腑系統

除此之外,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靈樞》雲:“胃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說明了胃與牙齒相連且關係密切。正是因為這種聯繫,當胃火亢盛,循經上蒸牙床,傷及齦肉,損及脈絡時就會產生牙痛。再反觀當年我的牙痛經歷,基本上就是在內火旺盛的情況下,過食辛辣,積火與新熱互結上衝,引動胃火,產生了牙痛。

其實,看似堅硬的牙齒,是個嬌弱的寶寶,很容易受傷。“人身之火,惟胃最烈”,胃為多氣多血之腑,其中多熱,所以中醫經常講“胃為燥土,得涼則安”。現在人們飽食終日,油膩、辛辣的食物吃得較多,胃火自然更盛,牙齒在胃火的燻蒸之下,則更容易受損。那是不是吃冷涼的食物,比如冰激凌、冰水之類就會好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中醫:牙痛不能僅治“牙”,一顆牙聯繫著人的臟腑系統

中醫認為,能“和胃”的食物,對牙齒有好處;傷害脾胃的食物,會損傷牙齒。比如說,過量的甜食會導致脾胃溼熱,脾胃的溼熱會導致口腔的溼熱。吃了熱東西后緊接著就吃涼東西,或者吃了涼東西后猛然就吃熱東西,冷熱變化太劇烈,牙齒本身會受不了,脾胃更受不了,一旦脾胃受損,最終還是會影響到牙齒。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胃火比較旺盛,容易導致胃火上蒸,容易出現牙齦紅腫熱痛、出血、牙齒鬆動、口臭、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黃等症狀,可以適當選用白菊花、新鮮的蘆根、白茅根、荸薺、桑葉、竹葉、薄荷、金銀花等泡水代茶飲。

熬夜不僅掉頭髮,還可能傷牙齒

在中醫的認識中,牙齒不僅僅與胃相關,更與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比起牛黃清胃丸治療牙痛的含蓄,補腎固齒丸就很直白,從藥名上就點明瞭其治療路徑。我的小表弟,在五六歲換牙的時候,就指著自己活動的牙,讓我給他治一治。他是換乳牙,不能用這個藥。那這個藥又適合誰呢?

臨床遇到一位 60 多歲的大叔,這位大叔的牙齦無紅腫現象,舌頭嫩紅少苔,脈比較細。

他說,近年來總覺得有時候牙會長長,一長長就會出現隱隱的“牙疼”,說疼不疼,說酸不酸,晚上會感覺明顯一些,輾轉反側,第二天覺得腰痠腿軟、天旋地轉。這段時間,吃什麼都覺得咬不動,平時只能吃軟和的食物,稍微硬點,都覺得會把已經鬆動的牙硌掉。

中醫:牙痛不能僅治“牙”,一顆牙聯繫著人的臟腑系統

有人跟他說這是慢性牙周炎,但他自己吃了好多消炎藥、祛火藥,也不見效。其實,這位大叔是有些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灼爍牙體及牙齦,令骨髓空虛,牙失榮養,致使牙根浮動而隱痛。牙齒鬆動移位、痠軟、咀嚼無力均屬腎精不足之象。腎虛肝鬱,水不涵木,虛火妄動,兼夾脾胃之濁溼上犯所致牙痛。治療當以補腎填精為主,成藥就適合選用補腎固齒丸。

補腎固齒丸具有補腎固齒、活血解毒的功效。那為什麼通過補腎就可以堅固牙齒呢?

中醫認為“齒為骨之餘”,全身的骨骼健康、骨髓充足,牙齒才能健康。而骨骼的健康與否取決於腎。固腎是保養牙齒的根本。

“齒為骨之餘”“腎主骨”,屬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之經脈絡於齦中、上齒,手陽明大腸經之脈入於下齒,故牙齒與腎、胃、大腸等臟腑關係密切。

說到這兒,大家一定想問,除了養胃、補腎,還有哪些是有利於保護牙齒的呢?不妨看看唐朝百歲名醫孫思邈是怎麼做的,他主張

“清晨叩齒三百下”;南北朝時期著名醫家陶弘景,年過八旬,依然牙齒完好,身體健壯,他主要的健身方法也是叩齒。

張介賓的叩齒經驗

明代醫家張介賓在《景嶽全書》中記載了他自身實踐的叩齒經驗:“古有晨昏叩齒之說,雖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動,終非盡善之道。餘每因勞因酒,亦嘗覺齒有浮突之意,則但輕輕咬實,務令漸咬漸齊,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時 , 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 , 則腎氣亦賴以攝 , 非但固精 , 亦能堅齒 , 故餘年逾古稀而齒無一損。”張介賓認為,齒要怎樣叩,叩幾下,要根據自己牙齒的健康狀況確定,零活掌握叩齒強度。另外,男性小便時應“咬定牙根而後解”。(作者於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