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里28个方格,讲清楚教育的所有要点

有时候我会抽风,把一些重要的收费内容拿出来免费讲。这是病,得治。

但直到今天还没治好。

现在,我又要表演真正的技术了——用一张图,讲清楚教育的(几乎)所有要点!

在众多的思维方法大类中,有一个大类叫做可视化思维。有些人可能听说过这个词,然后立刻联想到思维导图。

一张图里28个方格,讲清楚教育的所有要点

思维导图是不是可视化思维的一种?是,但是可视化思维的概念非常大,远不止一个小小的思维导图。可视化思维的核心,是针对人脑内存小的特点(工作记忆容量小),即,你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信息,内存不够。内存不够怎么办啊?加个外部缓存吧,把一些关键的信息储存到外部的纸张、屏幕、图形中去,这就是可视化思维。

今天我来表演可视化思维的其中的一种:矩阵分析法。

矩阵分析法也有很多,比如什么艾森豪威尔矩阵,安索夫矩阵(关注微信公众号“学习策略师”回复“100种思维方法”可以查看安索夫矩阵相关文章(100种思维方法第一篇))等等。不过这些矩阵分析法都是比较简单的2x2矩阵。我今天讲给大家介绍了,是我自创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矩阵。

我称之为——策略师教育矩阵。

我曾经为众多的教育局官员、校长和骨干教师做培训。他们探讨如何进行教育改革时,感觉已有的教学模式创新已经纷繁复杂,不知道哪一种模式适合自己的学校和班级,更不知道,如果目前的模式都不适合自己,那么自己该在什么方向上去探索新的模式。

如果你想要选择某种教学改革模式,或者新探索一条改革道路,你需要对教育有一个全局,知道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革、已有的改革模式实际上又是改的哪些点,然后才能对照自己学校和班级的情况去选择。有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教育改革?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复杂,要么感觉无从下手,要么感觉可以下手的点太多了,非常杂乱。对应的,你的思维过程也就变得混乱起来。

于是我给他们展示了一幅我开发的矩阵类可视化思维工具图片——策略师教育矩阵,所有问题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一张图里28个方格,讲清楚教育的所有要点

其实校长、老师们的问题对学生也是一样有意义的——我想要改进自己的学习,我应该在哪个方向上发力啊?多做点题?上课时候更认真一点?少玩点游戏?你确定这种努力的方向真的有用吗?还是你根本不知道要在什么地方努力?

根据策略师教育矩阵,你就很好分析了。学习,或者说学校教育,总共4个基础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当然,还有考试环节这里暂时不讲,另外复习也可以再细分,章节复习、总复习等,这里就简单的规划一下,不用太细致了。

对于所有环节,又基本都共有几个影响因素:外部环境(老师、设备、场地、同学),方法,意愿,智力等。

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7x4的矩阵,一共28个小格子。那么理论上,改善学校教育和学习的(几乎)全部操作空间,就在于这28个小格子里了。你要研究怎么叫改革,怎么提高学习效率,你要找突破的方向,你就围绕着这28个格子来动脑子。

实际上,中国已有的一些教育模式,你全都可以在这些方格里找到线索。

比如,传统的题海战术、无限刷题模式,一方面做题量巨大,一方面呢,在重点中学里老师也不是让你乱刷题,会给你准备较高质量的题。这种应试模式的题海战术虽然让人讨厌,但也确实是有一定效果的,对于那些做得很精细的重点学校,它的题海战术设计的还比较符合刻意练习的理论。它在矩阵中就是这种表示法:

一张图里28个方格,讲清楚教育的所有要点

加了颜色地方,表示它在这里进行了额外的努力,在这个环节的这个要素上,进行了一定的突破(而在其它没加颜色的环节里就常规一般,或者不怎么有特点了)。

再比如说,有种课堂改革模式叫做翻转课堂,可能少部分同学听说过。这种模式是什么思路呢?就是他认为,预习环节非常重要,我们低估了预习环节的重要性,要大力加强,学生要重视预习环节,预习环节学生要自行解决大多数问题,甚至要做一些题。课堂上老师讲课方法也变了,就不要讲那些最基础的部分了,直接解答重难点。

这种模式有些地方在尝试,略有一定效果。那么它在策略师教育矩阵种,就这样表示:

一张图里28个方格,讲清楚教育的所有要点

还有些改革模式从设备角度出发,大力引入IPAD、电脑以及对应的软件系统,实现在网络平台中布置预习任务、统计课堂表现、统计练习正确率,并进行错题搜集和针对性复习。这种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采用对学生和老师都是挺方便的,就是成本有点高,而且一般是全班、全校统一使用,难以自己操作,得看学校的脸面。

这种模式在策略师教育矩阵中就是这样的:

一张图里28个方格,讲清楚教育的所有要点

再比如说,从“同学”这个影响因素出发,也有加强的空间。对学生来说,就是你考个好点的学校,好点的班级,你的同学环境就自然好了,这甚至比老师的水平对你影响更大。对学校和老师来说,他可以进行班级文化的调整,或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中学生最常见的班级文化是竞争性班级文化,彼此都是对手。这种文化是很可怕的,既然人情绪压抑,实际上也很低效率——彼此搞得效率这么低这么难受,而实际上高考竞争又不是跟一个班内的人竞争,何必呢?所以有见识的老师和学校,就会刻意调整这种文化氛围,鼓励小组内合作甚至班级性的合作,所有学生都组织起来好好学习相互促进,别相互竞争相互影响了,通过这样的模式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这设计老师和学校理念的转化。老一代的教师和传统学校,喜欢逼迫学生去小范围竞争,这种观念慢慢落伍了,不得人心。新一代的教师正在逐渐转化,有些校长会有意识的组织整个学校进行集体文化转变。

对于学生个体呢,你可能没法调动整个班级的氛围,但是你可以在微观层面上塑造一下自己的个体小环境(之前我专门写了一篇如何对抗不良环境的文章,回复“环境”可以查看)。

如果在矩阵中,它就是这个样子:

一张图里28个方格,讲清楚教育的所有要点

再比如,还可以在学习场地上做些文章,比较典型的模式有场馆教育、游学、基地教学等。这个因为跟大部分面临考试压力的学生关系不大,所以不多说了。

把几种常见模式综合起来看,形成的图形也挺有意思的:

一张图里28个方格,讲清楚教育的所有要点

因为有些地方会重叠,所以更多的模式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张图的核心,是教学的宏观分析和理解,可能对一个专业的教育研究者,骨干教师、校长、教学主任等职位的人来说更能够理解其意义的重大。但是对学生来说,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关系,很少有机会从宏观层面来看待自己的学习,有时候会有方向性的误区,所以这种宏观的审视尤其有意义。

当然,这个工具的分析篇宏观,所以细节上比较少,如果想要深入细节详细了解一些,可以再去看看我4月14日在企鹅辅导上做的一次公益讲座。我在企鹅辅导的讲座主要内容为学习流程的分析和调控,也是偏向宏观分析的,但是没有这张图那么庞大,讲的更具体一些。从如何判断自己的学习流程弱点,到一些具体的技法,如预习的小技巧,课堂听课的节奏等,多了很多可操作的东西。

大家可以去企鹅辅导里搜一搜(搜索“叶修”),应该找得到,有回放。

上面的几种模式都在途中有对应的颜色和方格,那么我呢?显然,作为一个专注研究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的人,如果把我研究的内容放在上述矩阵里,应该是这个样子:

一张图里28个方格,讲清楚教育的所有要点

不过其实这样并不能代表我的全部研究,因为有不少内容其实这张矩阵里放不下去,毕竟这依然属于一个简略版本。下面这张图可以补充一点:

一张图里28个方格,讲清楚教育的所有要点

加上这张图也不完全,不过基本上能够说明一部分了吧。

我当年选择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这个方向去研究,一是自己的兴趣,一方面也是因为我认为,这是学习的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对学生来说,设备、场地等外在条件难以改变,老师的水平也很难把控,万一碰到水货老师你也没办法。但是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却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甚至能够弥补缺乏好老师带来的缺憾。

如今看来,这个方向选择非常正确,因为它切实的帮到了很多人。我在微信上写的那些文章,很多学生看了以后对照着实施,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经常在公众号后台、qq消息里受到正面反馈,这也是我继续深入研究的动力之一。

本号日后也会持续发布各类学习方法方面的文章,欢迎关注,变身学习达人~

拓展阅读

思维专家,学习策略专家,曾任教育智库高级研究员,《新校长杂志》执行主编,企鹅辅导特邀讲师,[学习策略师]创始人,畅销书《深度思维》作者。为几万中小学学生、教师、校长进行过学习策略培训。

想要咨询问题的同学和家长,可以加我的助理微信:yexiuzhuli001

微信上的咨询问题,我如果有空,看见了会尽可能回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