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涵予出演川航备降事件的电影《中国机长》?

娱乐是一个圈


首先来看一下从《中国机长》上映到今天的一些票房数据。淘票票评分9.3,累积票房28.33亿,这个数字无疑是国人对这部电影的一个很好的肯定。

张涵予,一个硬汉,无论是《智取威虎山》里面的杨子荣,还是《水浒传》里面的宋江,亦或《老炮儿》里面的闷三儿,都给人一种草莽硬汉,荷尔蒙分泌,气质颇佳的感受。

当然,在《中国机长》里面饰演刘传健的机长,也是稳重有男人味,遇到紧急情况,还能够凭借着自己一贯过人的胆实,过硬的心理素质把这个角色演绎地铮铮铁骨,素养专业。

《中国机长》影片开头便是机长早晨计时憋气淋浴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止呼吸的迫压感,然后是在公司里面乘务组和机组的上班汇合的场面,袁泉演绎的乘务组组长也形象到位,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空乘服务人员的中国形象。

一个美好的凌晨,一班人集合就这样准备去出机了。

飞机上,各色的乘客各色的表现,有一个是故意刁难空姐,空姐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耐心与微笑对其保持服务。这也体现了中国空姐的服务意识,专业的素养。

本来就这样很平常,起码到目前为止很平常。

突然镜头一转,机长前方的飞机玻璃咯噔一声出现裂痕,随即碎了,饰演机组人员之一的欧豪瞬间上半身被带出飞机外,几千米高空,氧气稀薄,此时此刻飞机也发生了剧烈地颠簸,乘客开始慌乱,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好。

塔台慢慢与飞机失去联系,此时机长只能靠着自己的飞行经验去操作飞机,一但有差错,可能就机毁人亡。在这样大的压力之下,机长带着氧气,艰难地呼吸,保持着艰难的清醒意识,去穿越非常恐怖的云层,最后化险为夷,成功落地,我的内心全程仿佛做了一趟过山车,起伏不定,内心忐忑!

《中国机长》是一部优秀的片子,献礼国庆,刘传健和那一班飞机是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为中国机长点赞!





影象笔记


首先说,《中国机长》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看这部电影,我是带着孩子们一起,带着热泪一起观看的,尽管故事非常熟悉,但是电影依然让我泪目,让我感动。

但是看完之后,感觉有几点小瑕疵,提出了与大家讨论。

第一、在驾驶舱刚刚破裂的时候,驾驶舱内狂风大作,风声、噪音非常强烈,这一点,我想应该比较符合事实。

但是到了后来,再展示驾驶舱场景时,风声和噪音声都明显小了许多,我感觉这里边存在着一个明显的bug。

早些年看美国电影《插翅难飞》,也发现过同样的问题,不知道,这是因为剧情需要,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如果是剧情需要,个人认为可以把噪音降低,但是风的强度还是应该表现出来,尤其是随着飞行高度降低,大气层越来越稠密时,风应该更大才对吧。

第二、乘务长大声呼叫5号乘务员,在高空失压缺氧的情况下,所有人使用氧气面罩。

受伤倒地的5号位乘务员,没有使用氧气面罩,孤单单的躺在地上,我相信在那样的情况之下,人只会越来越昏迷的沉重。

满机舱的人居然没有人伸手去相助,我是多么期望,至少那位退役的老战士能够伸出手来,但是他却坐在靠窗的位置,根本够不到。经济舱里的其他乘客,除了表现出着急,没有任何动作,让我感觉到冷漠。

我想,这不符合中国国情,如果现实中发生这样的事情,一定会有人出手相助,这一点,我对国人有信心。

后来,这位乘务员坚强的站起来,在受伤失氧的情况下,这有一点不可思议。

如果受伤、失氧那么久,自己还能站起来,那说明周边的其他人,至少是有能力伸手去相助相援的。这一点在艺术处理上有一点冷漠。

第三、刘机长的军人风范,还可以再进一步发挥一下。

瑕不掩瑜。

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不否定《中国机长》依然是一部好电影,因为有了上述不合理不和情,我是给了九分的,否则我会给十分。

太喜欢张涵予的坚毅和牛逼。

太喜欢袁泉头发乱了时候的决定的眼神,从来没有感觉过,她的眼睛那么美。我相信,这样的眼睛可以融化每一个人的心,也可以吓退死神。

感谢剧组。

致敬英雄的刘传键机组。

最后,真心问一句刘传键机长:

怎么能这么牛逼呢!


关注行学组,给你不一样的观点。


行学组


我昨天去看了中国机长,从三部热映的电影三选一,是因为机长原型刘传健的一句话“我对电影非常满意“!电影果真没有让我失望。整部电影时长近两小时,但我没有觉得时间很长。航班人员的专业性、训练有素的工作程序让我对民航工作的严谨和高度专业性肃然起敬!各位旅客的人物个性、生存状态也表达得很好,很好的切合了这个时代,表达了“人攘攘兮,皆为利来”的生存状态。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之后,人们更加珍惜生命、亲情、友情、爱情,更加懂得感恩。这一切影片都表达得很好!还有那个飞出窗口的副机长,从上机前的英俊潇洒和风流倜傥,到下机时化作衣衫褴褛,眼肿鼻青的样子让观众们噗嗤一笑!这一切都安排得很轻松自然。还有张涵予的稳重镇定、袁泉乘务长掌控全场的超能力以及大无畏精神,都很好。我也是一个对电影很挑剔的人,这一次,我只想点赞!我只想竖起大拇指!为刘传健机长点赞!为刘长健机长点赞!为我们空中民航调度台以及空军调度台点赞,各方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保障了8633安全降落。你们都是英雄!重温那句“8633、成都叫你”,我又一次热泪盈眶了!经典不可重现,奇迹不会再来!太燃!中国机长太牛!


一生唯有情字害苦人


《中国机长》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此类影片与其他影片不同,就是要力求真实,因为真实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影片从最初3部献礼片中最不被看好,到点映票房第一,到曾经制霸票房榜首,如今票房已破20亿,票房口碑双丰收。

可以说《中国机长》是成功的,成功的向国人呈现了事件的真实经过,让观众得以了解那鲜为人知的背后艰辛和温暖的故事。


电影真实的还原了事件的完整状况

影片大部分在空间狭小的机舱里拍摄,灾难发生时不能有过多肢体动作,只能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来塑造人物形象,影片中甚至大部分时间基本没有台词。

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强风,低温,座舱失压等真实场景高度还原,机组人员的应便以及乘客们的心理情绪变化等也都淋漓尽致的呈现。机组人员在生死关头,临危不乱,当机立断,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民航史上的奇迹。



张涵予真实的还原演绎了原型机长

张涵予接下这个角色是因为崇敬这位机长,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拍摄前张涵予做了许多的功课,他第一时间去拜访原型刘传健机长。机组事后第一次复飞,他跟着来回飞了一程,努力的从机长身上捕捉学习塑造人物需要的元素,他还学习了一些开飞机的理论知识,最后学习了驾驶模拟机。


张涵予的演技毋庸置疑,多年的龙套经历,已经把演技磨练的如火纯青。

近几年张涵予饰演的都是硬汉形象,英雄角色,如《集结号》里的连长,《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湄公河行动》里的缉毒队长。而刘传健却是一名普通的机长,但其实英雄角色本质上也是一个平凡人,但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非凡。


思无爱电影


看完电影,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这部国庆档的献礼影片。

《中国机长》的故事背景,是由发生在2018年的川航航班备降成都事件改编而成。

具体情况大家可以自行去网络查找,这里就不赘述了。

面对突然发生的驾驶舱风挡玻璃碎裂脱落,机长刘传健及全体空乘人员,凭借着丰富的驾驶经验和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保住了航班上119名乘客的生命,事后受到了四川航空公司和中国民航局的表彰。

这次航班备降事件,被誉为是中国乃至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

由刘伟强导演,张涵予、杜江、袁泉等主演的《中国机长》,由此而诞生。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而且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内,《中国机长》如何把这个观众已经知道结局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确实考验导演和演员的功力。

根据许多观众观影后的评价可以看出,整部影片的节奏相当紧凑,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容不得观众喘一口气。更有观众在网上晒出被自己攥得皱巴巴的电影票说,“全程紧张得手就没有松开过”。

我看完影片之后,也有同样的感觉:情节紧张紧凑,故事完整流畅,演技到位克制。

现在分析起来,这部《中国机长》之所以受观众认可,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观众因有相同遭遇,所以观影体验比较真实

因为是描写飞机飞行事故的,所以观众大多有很深的同感。

大多数观众都有乘坐飞机的经验,当遭遇气流而导致飞机强烈颠簸时,那种忐忑甚至惊慌的心情,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印象深刻。

所以当看到影片中类似的场景时,剧中乘客的惊慌失措,观众便有了代入感,并对这种恐慌产生了强烈的同理心。

2.影片对民航作业程序展现的非常专业

整部影片从AOC大厅的签派员、空管站的管制员,到飞机的驾驶员、空乘人员,以及地面管制员、配餐员等等,所有工种的工作人员紧密配合,极其专业地向观众展示着一趟航班从准备到起飞的整个作业过程。

当演员们说出各种飞行专业名词和完成驾驶专业程序时,当看到一架飞机起飞要经过如此繁复严密的程序时,总会把观众唬得一愣一愣的,并不明觉厉。

由此,我想到了国内许多法律题材的影视剧中,许多低级的法律错误。

剧组只要请个专业人士稍微把关一下,就能避免这些低级错误的出现,但他们偏偏不那么做,所以让我这个法律职业工作者看得是又好气又好笑。

有人说,影视剧嘛,本来就是瞎编逗人乐的,不要太较真。

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我觉得,这是一个创作态度和职业素养的问题。影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尊重生活。

把故事背景资料搞扎实弄清楚,是影视创作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只有背景细节真实了,故事才能真实,而只有故事看上去真实了,整部影片才有可能打动观众。

我对《中国机长》这部影片一半的好感,都来自于影片中展现出的那些专业度极高的航空知识。

3.演员表演克制,没有刻意煽情

因为背景故事已经足够惊险,所以影片并不需要太过于煽情。

所以同样是献礼片,但在《中国机长》中,无论从演员还是导演,对这一点把控的都比较到位。

险情发生的现实环境中,飞机正以时速八九百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高空中飞翔,驾驶舱内的温度达到零下四十度时,而飞机仪表盘许多零件都已经被大风吹得损坏而导致失灵。

即便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事后在听机舱录音时仍可以感知,刘传健机长当时的说话语调依然沉着冷静。

正是这种极其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危机时刻保持镇定并化险为夷。

刘传健的扮演者张涵予,把他的这份冷静沉着,在影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没有过多的夸张表情,也没有过多的空话口号,张涵予只是一直阴着脸,眼神坚毅。

他一边抵抗着低温导致的身体发抖,一边按照多年的驾驶经验在手动操纵着飞机,慢慢地向机场飞翔,直至降落。

影片中,当飞机最终安全落地时,张涵予没有喜极而泣之类戏剧化的表演,只是坐在机舱内,眼睛望着窗外,沉默着。

最后,他只对副机长说了一句:“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责任。”

这平淡无奇的一句话语,如大海一般容纳了机长所有复杂难言的情感。

正是得益于演员冷静克制的表演和紧张的剧情节奏把控,正是对观众和职业充满敬畏,《中国机长》才能逐步获得观众的口碑和市场的认可。

当然,还有扮演驾驶员的杜江、欧豪以及扮演空姐的那一众美女,也是很让观众养眼的啊!


不知道这个回答您是否满意?

我是书影君,一个喜欢深度解读电影的中年大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书影斑斓”。


书影斑斓


2018年5月14日,机长刘传健和往常一样驾驶川航3U8633航班从重庆起飞前往拉萨。行驶在万米高空,飞机突然遭遇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座舱失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因为机长的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28条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中国机长》剧情叙事给五分,清清爽爽的叙事线,没有乱七八糟的情节线,侧面烘托线也剪辑的很合理,不多余,不浮。夸观影过程,紧张到五官用力,绷紧拳头,带入感和共鸣点很强。电影的艺术性无法做专业评价,但叙事完整,演员的表演很打动人。演员方面,袁泉安安抚等舱找茬男和服务的戏,声音语气极其到位,飞机上的戏真是气质胜过美貌,比年轻女演员更吸引眼球。

电影里有很多镜头给了乘客,你有没有在一些乘客身上发现你熟悉的影子?那位唯一幸存的老兵;那对外出务工的夫妻;那对拉萨母子;那个有点臭架子的商人;那个离家的叛逆少女;那个不能说话的女孩;那个对女孩一见钟情的男生;那个旅行团;那个一直在录vlog的女生;那个在发生紧急情况暴躁想打人的男人;那个满目忧伤的孤独女乘客……你想在谁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你总能找到。

副驾驶和第二机长撩妹的片段如果说是强行加戏倒不如说是增加戏剧性,给高度紧张的影片情节松松弦。安全时的嬉皮调侃和事件发生后的深思更是一种对比。

更多精彩、独到点评,请您关注头条号“谦豫影视角”!🌹

王谦豫


《中国机长》还是很值得一看的,而且,就目前来看电影的豆瓣评分7.0分和上映9天即突破20亿的票房,足以说明了它的优秀。

上映第9日,《中国机长》的单日票房终于超过了《我和我的祖国》,成为了日票房的第一名。

那么,仔细的盘点一下张涵予饰演的中国机长是否到位呢?

《中国机长》基本上还原了当日发生的一切。在电影上映之后,网络上也同时流露出了现实中川航8633和塔台之间的对话,从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得出来,电影本身几乎完全的展示了当时的事故状态。而再剪短的对话中所发生的一切才是人们最想关心的。很显然,《中国机长》做到了细节剖析。

作为一个能够把在万米的高空出了事故的飞机安全的降落到地面,张涵予饰演的刘长健自然有其过人的胆识和魅力。而怎样的表演好这个人物就是张涵予所要考虑的问题。

在电影中,很多的细节都彰显了英雄机长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是冷静、一个是讷言,而最重要的应该是果敢。在电影的最开始,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张涵予洗冷水澡的一幕出现,其主要的目的还是想要表现英雄机长对于潜在的危险做好了足够的准备。

毕竟,万米高空出现玻璃破碎,机长所要面对的是零下几十度的寒冷以及缺氧等恶劣的环境,所谓的防患于未然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冷静之外,机长还是讷言的,无论是跟机组人员还是将飞机停下之后面对乘客机长的话都不多。

当然,电影本身也还是有一些缺点的,比如在飞机玻璃破裂之后,张涵予需要面临则哪一个的生死抉择表现的并不细腻,有的人说也许是碍于面罩的缘故。但是,这恰恰丧失了将电影推向另一个高峰的机会。毕竟,许多人去看电影的目的并不是想看一个纪录片而是冲着一部分人的演技去的。

除了这些小的瑕疵之外,张涵予所表现的一个敬畏职责、敬畏生命的勇敢机长和袁泉饰演的一个勇于担当、坚守岗位的乘务长形象都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就是为了渲染气氛,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极端天气也是电影的看点之一。

不吹不黑,冷静的看电影,这部电影值得你的票钱。


蜜桔娱乐


1.

国庆看完《中国机长》。

不能说难看,电影确有其精彩之处;但也够不上好看,因为整部影片的力度仅仅源于一行字——“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不同于《泰坦尼克号》时间久远的豪华游轮失事,《中国机长》中“乘飞机”这件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事情,加上“真实事件”这四个字的万钧之力,更是让灾难片惯有的惊心动魄,被成倍地放大了。

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揪着一颗心——

八千米高空,上是催命的气流,下是绝命的悬崖,不知餍足地吸着氧气,脆弱的铁皮包裹着恐慌与疯狂。

当看到其中的一个情节时,心跳真的漏了半拍,影片结束之后还是心惊胆颤。

《中国机长》的代入感非常强烈,这样的强烈并不在于拍摄技巧有多么出神入化;而是在于,一想到这些事曾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头顶的天空,就脊背发凉。


2.

然而看完电影回想起来,会发现这些精彩之处都是这个真实事件本身“从娘胎里带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吗?

真的没什么了。

对于一个已经知道结果的故事,过程必然要精心雕琢。电影对氛围的渲染,太过流于表面。

电影中一切惊险都来得很猛烈,但我感受不到乘客们攥着一颗心渐渐沉入湖底的绝望,同样感受不到机长驾驶飞机时令人压抑的窒息。

乘客与机组人员突然的冲突,似乎只是为了让乘务长说出那一串台词;机长两句简单的独白,就突然找回了坚持下去的力量。

飞机在再高的高空,观众都能踩到安稳的地面;风再大得可怖,吹不到观众的头上人们都没有概念。

这样的表现方式,观众只能获得置身其外的「快感」,却难以获得身处其间的「痛感」。

但假如这样试想一下——

幽闭的观影厅中,一片漆黑的大银幕,人们呼吸的声音、心跳的声音、吞咽口水的声音步步紧逼。之后在忽暗忽明的荧光下,乘客蜷着身子带着呼吸面罩,升格镜头掠过每个人惊恐万状的脸。

真正的恐惧,不是十级大风,不是雷暴特效,而是源于内心。

电影在向外的扩大化表现上下足了功夫,却少了向内的深入化挖掘。



3.

剧本的改编和人物的设计同样算不上成功。

影片总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叙述,一条是机组人员与相关的工作人员,另一条是机上的乘客与地面的普通人。

但是这两个部分都完成得太过草率,导致了整部电影「不上不下」的尴尬情况。

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是近年发展的大趋势。

很显然,《中国机长》也摒弃了以往被诟病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试图以真实的血肉还原英雄身份之后的「人」,转而升华为对每一个尽忠职守的普通人的致敬。

基于这个想法,影片让张涵予有了个过生日的六岁女儿,让杜江有了个真·baby,让欧豪来了段莫名其妙的尬撩,让几个乘务员有了寥寥几笔的情感脉络。

但是这些草草设计的情节、机长女儿和 Angelababy 平淡如水的表演,不仅没有让人物扎下根来,反而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

无法激起任何的审美感受,升华也就无从谈起,此为「不上」。



第二部分在集中在普通人的表现上。

从登机到遇险,影片花了大量篇幅描绘了多位乘客和其他的市民,导演意图通过普通人面对灾难时的不同反应,折射出众生百态。

但是这些内容,少有直击人心的部分,大多混乱冗杂,不是闲笔就是废笔。

飞机上,缺少对乘客情绪变化的刻画和酝酿,以至于之后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冲突刚一爆发就泄了气,叫人摸不着头脑;

飞机下,拍摄了众多关心险情的市民,但是没有一个形象能够推动氛围,他们更像是到片场凑热闹的群众,而不是电影中的角色。

成功的艺术形象,是蕴含共性的个性,是唤醒联想的典型。影片无聊得让人挠头的大段文戏,想突出的关注点过多,反而失去了焦点。

有个别而无普遍,难以移情,无法共鸣,此为「不下」。

影片就这样,既没向上而至升华,又没向下而至共情,两头都沾,却只潦草而过。

不论时隔多久,我都还能想起《泰坦尼克号》中关上舱门后,平静等待海水漫上的殉职船长;汹涌海浪上,紧紧相拥共同赴死的年老夫妇⋯⋯

这些属于人类情感中共通的部分,不需要设定,不需要背景,便能于无声处惊雷。

《中国机长》里也有个别这样的镜头——

袁泉饰演的乘务长在危险时摩挲着无名指上的结婚戒指,但眼神仍然闪着坚毅的火光,这是影片中人性光辉最为灿烂的时刻。

或大或小的问题,让《中国机长》只能限于一部商业作品,我觉得有些可惜,它分明可以做得更好。



有两个情节和设定,我真的不吐不快。

一是我至今想不通关晓彤饰演的飞行爱好者这个角色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飞机遇险的时间是早上七点左右,她一大早地就起来玩飞行模拟游戏?

要硬说她早起或者玩了个通宵吧也行,但是就算她是飞行爱好者,真的有必要在早上七点穿件迷彩服吗?越是刻意就越显得出戏。

二是李沁饰演的五号位乘务员。

飞机遇上强气流时,乘务长确认每个乘务员的情况,此时五号乘务员因为撞击和缺氧已经倒地很久了,两边的乘客都瞎了看不到吗?非要等到乘务长确认情况时才能发现身旁趴了那么大个人?

要硬拗乘客们都自顾不暇吧也行,为什么其他乘务员几个狂风呼唤以后,五号乘务员就自己从地上爬了起来?你自己能起来的话,在地上趴那么久干啥呢?

好吧,只能解释为伟大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着救命的作用……



但总之,向原事件英雄机长刘传健致敬,向挽救了119名乘客生命的其他8位当值的机组人员致敬。


映象视频


张涵予是一个演技派,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演员。之前,我们看过他演过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建国大业》等影片,无一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涵予是一个用实力说话的人,这次他主演的《中国机长》又一举获得好评,观众都说:“这个机长怎么这么牛!”中国好机长被张涵予演活了,就连原型刘传健也出来对他赞不绝口。 张涵予是科班出身,1988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所以,这功底是深厚的,论演员的个人素质,张涵予是顶呱呱的。张涵予是一个做人相当低调的人,他选择角色从不茫然,敬业心取决于有一颗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演员,当一个好演员,当一个有责任心的好演员,不容易,所以,张涵予很虔诚。 张涵予演《中国机长》是最合适的人选,中国机长是英雄代表,是机智的,是勇敢的,是他的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做法,才挽救整架飞机的乘客和机组成员。张涵予身上有那种睿智,那种机智,那种勇敢,所以,他来饰演英雄机长再合适不过了。 张涵予本人也曾经表态,要演就要像,所以,他一直跟在英雄机长刘传健后面琢磨,学习他的一举一动,想办法接近他,和他聊天,了解他。最后在影片上映时,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牛的机长。专注的做一件事,哪有不成功的?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硬汉张涵予。





骑着小毛驴带你去环游


《中国机长》刚上映,就获得非常高的票房和口碑。加上它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所以,我带走全家人一起去看了这部电影。

电影真实还原了今年5月,川航3u8633航班的备降事件。电影看得人紧张而激动,有一些片段还令我几度落泪。

而张涵予所饰演的机长,也深入人心,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连这次事件的机长原型——刘传建,看了电影后都说还原度很高。

张涵予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也一如既往地优秀。

从2008年的电影《集结号》开始认识张涵予,到后来的《风声》、《厨子戏子痞子》,再到《智取威虎山》,他总能把握每一个人物的精髓,自然而传神的表演,总能把观众带入影片中。

而他又擅长饰演硬汉角色,所以导演刘伟强说在选择机长人选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张涵予。而他也不负众望,很好地诠释了一个英雄机长的形象。

张涵予扮演的机长,从神态、动作、表情都符合一个刚毅果敢的机长形象。同时,在想念女儿的那个部分,他又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

当飞机起飞前,开机组会议时,他表现出来严肃冷酷的一面;而当驾驶舱挡风玻璃破碎的第一时间,他立刻做出返航决定,那种坚定的语气和认真的神情,把机长的果断表现的惟妙惟肖。

当副驾驶远半边身子掉出飞机外,张涵予一边拉住他,一边稳住飞机驾驶仪时,他的神情是坚定的,即使强风已经把他的脸吹变形,眼睛几乎睁不开了。但是你还是可以看到张涵予传递出来的,镇定与勇敢。

而这个机长原本就是空军转业,所以才具有临危不乱的定力。不管发生了多么危险的事情,你都能从张涵予所扮演的机长身上感受到安心。所以说,张涵予不仅把握了人物的外在,还把握住了人物的灵魂。

当你看到张涵予,你不会毫不犹豫地觉得,这个机长一定可以安全地把你带回家。这就是张涵予的魅力。

张涵予优秀的表现不仅和他精湛的演技有关,还和他成倍的付出分不开。

为了贴合机长这个人物,张涵予还专门参加了飞机驾驶训练,而且为了表现在强风中的真实反应,张涵予还每天接受几台大风扇的“摧残”。以至于那一段训练期间,他每天肚子都胀胀地吃不下饭。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张涵予有表演天赋,也受过专业表演训练,但这些还不够,想成为一个好演员还需要不断磨练,并且不停地学习,进步。

所以他才能演出机长的形、机长的神和机长的灵魂,也给这部电影增色不少。

如果每一个演员都能够像张涵予这样,对每个角色付出心血,那才是中国电影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