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为什么是反格律的?

一、《平水韵》与全国人大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简化字总表》和《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作用差不多,是方便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写诗时矫正发音的。

二、我支持写近体诗遵循格律,并严格执行。

三、我反对使用《平水韵》等古韵写近体诗、填词。

不是因为我不懂《平水韵》,也不一定是读者不懂《平水韵》而是现代汉语读《平水韵》有很多字都不符合格律了。如李白《望天门山》,现代汉语读起来是这样的:

天门中断楚江开(ai韵),碧水东流至此回。(ui,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平平(ai韵),仄仄平平仄仄平(ui,不押韵)

两岸青山相对出(出律),孤帆一片日边来(ai韵)。

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律),平平平仄仄平平(ai韵)

这首诗在古代是一首中规中矩的标准的七绝,但在今天读起来,不合律。暂且不说平仄如何,单单从押韵来说,这首诗今天读起来一点都不美。

也有《平水韵》的古诗现代人读起来基本不费力的,但是很少,因为古代入声字有不少划分到现代汉语的平声字了,平仄都变了。

《平水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古今发音差异较大。诗是用来读的,而且现代人写诗是给现代人读的,读起来流畅、朗朗上口是诗的重要特点。《平水韵》的部分发音,现代人读起来不仅平仄不对,韵脚也不对。这样的诗在现代人读起来能是好诗?

四、我想问坚持用“平水韵”写诗的人一个问题:格律是干什么用的?格律是限制作者、增加作者难度、考验作者技巧的吗?

显然不是!

格律是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格律是为了让诗的音律和谐、让读者读起来充满节奏感而且琅琅上口的。古人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发现:咦,诗,这样写挺美!于是就有了格律。

古人用《平水韵》相当于今人用新韵,为当时的读者服务。他们既没有想过为比他们更古的人服务,更没有想过写诗要照顾后人的感觉。

今天,我们却要抱着千年前的古韵不丢,写出来的东西符合古代格律,不假。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是用古音读的吗?用普通话读符合格律吗?我们是写给古人看的还是给今人看的?

五、《平水韵》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就是一部工具书而已。小学生也会查会用。想学的话很简单。但是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除非诗词爱好者,很多普通人都不学。所以显得很高深。

六、诗词格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简单的,不要以为掌握了诗词格律规范就掌握了诗词的全部。如果一首诗满分100,你符合格律,只能给你1分,意境才是最重要的,要占99分。但这并不表示格律不重要。如果你不符合格律,即使有意境,如果是专门考试格律诗,原则上只能给你0分。尽管有些古代大诗人的诗也有出律,而且还有人替他们圆场,说他们是“故意为之”、“大胆探索”。但前提是你得知道格律是什么,你才能肆意突破它。其实,唐朝人偶有出律的现象,恰恰是律诗逐步成型时的摸索探索阶段。

格律不难,难的是你不愿意花1小时去了解它,1小时足矣,五律四种格式,三种拗救变格,注意粘连、孤平、三平尾,1小时足以掌握。

七、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诗最重要的特点是美,酣畅优雅的音韵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如果用《平水韵》,现代人读起来,音韵美就没了。上面《望天门山》就是例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杜甫的《登高》,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现代人读起来,或不押韵,或不合平仄。

不过这都是古人写的,古人当时读起来是押韵、合平仄的。但如果今人再写出这样的绝句,你拿给人看,人家会连头都不回,转睛一撇,然后说,不错哦。此时,人家心里的台词是“神经病!”。

为什么现在的诗离普通群众越来越远了?不说人家看不懂,人家读都读不通顺,你让人家怎么爱上你的诗?只能见面皮笑肉不笑地喊你一声“大诗人”,这个“大诗人”在人家看来可不是褒义词。

八、不要怀疑我对传统文化的尊崇程度,虽然藏书不多,但习惯于下载电子书阅读,查找资料更方便。但是,该抛弃的抛弃,该进博物馆的进博物馆,复兴不等于复古,传统不等于守旧。

《平水韵》为什么是反格律的?
《平水韵》为什么是反格律的?
《平水韵》为什么是反格律的?

九、用新韵写诗,等于老瓶装新酒,贴近生活,可以喝。用《平水韵》写诗,与用砖木建东方明珠一样,样子怪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