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取一个状元究竟有多么艰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比拼

文·段宏刚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代大诗人孟郊(751年——814年)在797年,自己46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后心花怒放,走在回乡探亲的路上,快接进家门时,作了一首七言绝句《登科后》,发出的由衷感慨。

进士是对殿试第四名到第三百名之间的统称,殿试前三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孟郊虽然没有高中三甲,但内心还是十分得意,可见,古代状元非常难考,要不然,才华横溢如孟郊,也不过到46岁才考取了进士。仅仅中了进士,他就表现得如此兴高采烈。

状元高居殿试第一名,是在科举考试制度下,从众多读书人里边,一层一层筛选出来的顶级人才。

殿试属于科举考试里边规格最高的考试,又称“御试”,往往由皇帝老子亲自监考,始于公元690年,由武则天(624年——705年)创建,那次考试,武则天把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考生,集中在东都洛阳城的“紫微宫洛城殿”里亲自监督考试,旨在为大唐王朝筛选出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

古代考取一个状元究竟有多么艰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比拼

古代科举考试现场

实际上,我国科举考试制度早在587年,隋文帝(541年——604年)执政时期就已经成型。在587年之前,选用人才盛行“九品中正制”,谁的门第高,谁的背景好,谁就更有机会被选用。门阀士族给朝廷举荐人才时,往往会推荐和安排自己的亲朋好友、同僚、学生等人,对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但视而不见,反而会排挤。

隋文帝推行科举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杜绝一些不学无术、吊儿郎当的人,依靠血缘关系混进朝廷的编制队伍,导致朝政管理上的混乱无序,效率低下。

经过隋朝几十年发展,到盛唐时,科举制度已经运行得相当完善。整个唐代,足足诞生了148位状元,而我国历朝历代的状元,加起来不过638名,唐朝状元占到了接近总数的四分之一,从侧面也能反映出,唐朝之所以国富民强,跟朝廷重视培养人才、发掘人才、器重人才是分不开的。

由于殿试每三年才举办一次,每年的考生少则近万名,多则数万名,对人才的筛选,可谓是真正的万里挑一。

古代考取一个状元究竟有多么艰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比拼

古代教书

虽然状元的光环十分耀眼,但获得状元异常困难,需要在各个级别的科举考试里,过五关斩六将,拿到殿试的冠军,才可以称作状元。

比状元名次低一点的榜眼、探花,跟状元一样,都属于通过殿试,名列前茅的高级人才,在级别上,同属于“三鼎甲”行列,将来是做大官的料。

每个朝代的划分范围不大一样,殿试成绩从第四名到第十名,甚至到第二十名、第五十名,第一百名,最远可以到第三百名,在身份上都是进士,同样属于重要人才,拥有进士身份,等同于在朝廷拥有了正式编制,能吃上公家饭,可以直接进入朝廷的翰林院工作,做一些修订、编撰史书,拟写文书之类的事务,然后按月领取俸禄。

如果考中了状元,无疑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不但拥有了很高的身份象征,至少还可以直接获得七品官位,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从此以后,将会衣食无忧。

更重要的是,状元历来是每个朝廷的重点栽培对象,如果将来能够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话,将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考取了状元,等于拿到了做朝中重臣的资格证书,像历史上官至一品的著名宰相,房玄龄、郭子仪(武状元)、文天祥等人,都是从状元中间一步步晋升上去的。

古代考取一个状元究竟有多么艰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比拼

状元郎金榜题名,回乡探亲

每个状元在上任前,会被皇帝批准1个月左右的探亲假,会穿上崭新官服,披红挂彩,或者坐在八抬大轿,或者骑上高头大马,来到故乡给家人报喜,四邻八方的乡亲,甚至一些地方小官看到后,都会蜂拥而至,给状元郎送来贺喜的同时,也沾沾状元郎的福气。

考取状元所经历的辛苦,比想象中要困难很多。如果打一个比喻的话,就跟如今每四年举办一届的世界杯那样,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需要先从外围赛开始,成绩优异者方可进入小组赛亮相,如果能从小组赛里边突围出去,会进入八分之一决赛,胜者再参加四分之一决赛,再胜者再参加半决赛,还能胜者将参加决赛,进入终极对决。

在决赛中如果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就是当世无双的状元郎。

考取状元是古代每个读书人最高的人生理想,但每届状元只有一个,竞争是何等激烈。在考取状元之前,每个学子相继要参加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它们相当于世界杯的外围赛、小组赛、淘汰赛。

古代考取一个状元究竟有多么艰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比拼

科举考试及第等级

童试每年举行一次,由各府、州、县主办,考官是本地最高官员,对本地区的读书人不分年龄大小,人人都可以参加。童试也叫入学考试,童试过关,在身份上就是秀才,也叫童生,就拥有了参加下一个级别——乡试的资格。

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在省城举行,考试时间放在农历八月,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乡试通过者,在身份上是举人,就拥有了进入仕途的基本条件,同时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在京城举办,每三年一次,由礼部尚书监考,考试时间放在春季。乡试过关,在身份上是贡士,就有资格参加殿试,向状元发起冲击。

正由于科举考试如此艰难,也有那么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才会从历史故事里看到许多读书人,从青春年少一直考到花甲之年,耗费几十年光阴,仍然是一个秀才,连一个举人也考不中,距离状元遥遥无期。

像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杜甫,李时珍,蒲松龄等才子,都属于这种情况。

古代考取一个状元究竟有多么艰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比拼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杜审言(645年——708年)是初唐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举人。因此,杜甫有条件幼承家学,再加上他自幼聪明好学,深得别人夸赞,他在《壮游》中自我评价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意思是说,我在七岁时就拥有了豪情壮志,可以写出工整的诗歌,赞美那些具有凤凰品质的德才兼备的人。

由于少年时期家境还算优越,没有什么生活压力,杜甫有资本到处漫游,结识志同道合的诗友。直到735年夏季,23岁的杜甫才回到家乡参加了乡试,顺利通过了秀才。来年,杜甫又从老家巩义奔赴洛阳,参加会试,预想冲击举人的身份时,不料,因为首次参加会试,对考试规则并不熟悉,导致发挥欠佳,以失败告终。

747年初春,唐玄宗李隆基下了一道圣旨,凡是“通一艺者”,都可以来到京城长安参加考试,通过者,直接获得进士身份。面对这样的好机会,杜甫自然不会错过,他兴冲冲来到长安参加了考试。答完试卷,杜甫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想必自己中不了三甲,最起码也能中一个进士。

此时,正值奸臣李林甫(683年——753年)把持朝政,李林甫担心读书人由于性格耿直,嫉恶如仇,若在朝中做了官,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向唐玄宗撒谎,这次所有应考的人,水平都太差了,没有一个合格人才,就这样,这次上万名应考者没有一个被录取。

在后来的几次科举考试中,由于李林甫那次恶意打压,似乎给杜甫心理上留下了浓重阴影,他每次赶考都无法调整好心态,屡考屡不中。

但是,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却激发了杜甫的悲悯情怀,促使杜甫变成一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给诗坛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诗史。

古代考取一个状元究竟有多么艰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比拼

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自小天资聪颖,早在14岁时就考中秀才,当乡亲们都认为这个孩子将来能轻而易举考中状元时,老天却跟他接连开了几个天大玩笑。

17岁的蒲松龄第一次参加会试时,由于临场发挥不好,没有考中。20岁第二次参加会试前,由于突发高烧,卧床不起,不得不放弃考试。23岁第三次参加会试时,却在八股文上栽了跟头。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时,特意发明创造的一种应付考试的文体,文章题目必须取自四书五经的内容,文章字数一般限制在500字以内,写作时不能随心所欲,自由发挥,要刻意模仿古人的语气来写作,并且,句子的长短有严格限定。

对于那些真正喜欢作文的才子来说,八股文无疑限制了自己的写作才华和艺术情怀。

一怒之下,李时珍决定再也不参加科举考试了,他决定好好研究医学,把救死扶伤看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种崇高理想的激励下,李时珍在理论上结合实践,把毕生所学凝结成190多万字的《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医学著作图文并茂,收录了近2000种中草药,从中草药的产地、形状、药性、药理,再到炮制方法,以及常用配方,介绍的十分详细,直到现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中医学宝典。

古代考取一个状元究竟有多么艰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比拼

蒲松龄

蒲松龄(1640年——1715年)小时候被誉为神童,在19岁那一年顺利通过秀才,之后,他向更高层次冲刺,连续赶考44年,从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一直考到两鬓斑白的老人,竟然连一个举人也没有考中。

蒲松龄没有考中的主要原因,一是当时朝廷比较腐败,蒲松龄生活拮据,没有银子去贿赂考官,即使他的答卷再好,也不会入考官的法眼。二是蒲松龄之前一直专心写小说,对应付考试的八股文,并没有研究透彻,导致他在答卷时,屡屡栽倒在了八股文的写作上。

最终,蒲松龄心灰意冷,在65岁左右时,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专心写自己的小说,因此,我们有幸看到了著名神话小说《聊斋志异》。

这三位大咖要才华有才华,要学识有学识,要思想有思想,要修养有修养,可以说是古代非常优秀的知识分子,但他们生不逢时,流年不利,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始终无法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穿上状元服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海市蜃楼。

从侧面可以看出,在古代若想高中状元,几率很小很小,是实力、才华、智慧、毅力、运气等各种因素结合到一起后成全的结果,缺少任何一个因素的垂青和帮助,都会功亏一篑,只能等候下一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