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為袁崇煥守墓四百年,至今想人們訴說:什麼是忠,什麼是義

古語曰,“伴君如伴虎”,這一點兒也不假,被皇帝處死的名將忠臣,大多都因為皇帝昏聵,輕信小人。不管是皇帝為了剷除異己,還是聽信讒言而慘死的大臣將領們,對後人來說,都是一種無聲的嘆息和同情。比如,中國古代的民族英雄岳飛,就因為宋高宗趙構聽信秦檜等人的讒言而落得慘死,這對國家來說,是多大的一種遺憾呀。

可是,世人除了悔恨及扼腕嘆息之外,又能做些什麼呢?

一家族為袁崇煥守墓四百年,至今想人們訴說:什麼是忠,什麼是義

在明朝,也有這樣一位名將,在立盡戰功之後,不但,沒有得到皇帝的封賞,相反,皇帝對他的戰功赫赫心生嫉妒,竟迷惑了天下人,將這位驅趕賊寇的大英雄流於市井,處了慘不忍睹的千刀萬剮之刑,最後,百姓分食其肉可謂慘不忍睹。可恨那些不知內情的無知百姓,若日後知道自己分食的是英雄的血肉,那一刻會是怎樣的心情。

這位受盡酷刑慘死的英雄人物,正是明末的一員大將——袁崇煥。

袁崇煥,可謂是文武雙全,有勇有謀。年輕的他因文采出眾而考中進士,被當時的明思宗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在做知縣之後,袁崇煥因為十分喜愛軍事,便常與人談論兵法,並且,自認為有鎮守邊關的才能。後來,聽聞金軍來犯中原進擊廣寧,又想要奪取山海關。袁崇煥當即孤身前往關外,仔細分析了戰況及關外地形等。

天啟二年,袁崇煥趕往京城覲見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煥在兵部任職。袁崇煥回到北京後,自信滿滿地對明熹宗說:“只要我擁有足夠的糧食和兵馬,僅我一人就能夠鎮守住山海關。”他的這一舉動,得到了許多大臣的支持,明熹宗也因此發放他銀兩,讓他招兵買馬鎮守山海關,並且,破格拔袁崇煥為兵備僉事。

一家族為袁崇煥守墓四百年,至今想人們訴說:什麼是忠,什麼是義

果不其然,正如他所言,他善用天時地利屢次打退金兵,可以說是屢戰屢勝。後來,金兵元氣大損對袁崇煥的軍隊毫無還擊之力,袁崇煥也因此大獲全勝。天啟三年九月,孫承宗決定鎮守寧遠,僉事萬有孚、劉詔極力勸阻,但是,孫承宗卻執意前往,並命滿桂與袁崇煥一起前往。之後,寧遠大捷明廷舉朝歡喜,升袁崇煥為右僉都御史。而寧錦大捷,更是讓金兵損失慘重。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

崇禎二年,十一月,皇太極吸取了失敗的教訓,改變了作戰方向,直接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看出意圖後,連忙率軍護衛京城,兩軍在激烈交戰後,金兵撤退。

但是,袁崇煥卻被逮捕下獄。

袁崇煥千里迢迢來到京城,解救京城於危難之中,本來有功無罪,現在,卻被下獄。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明朝的官員認為是袁崇煥放金兵入關,才讓京城陷入危難之際,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金兵互相勾結,對此,崇禎皇帝也有懷疑。

一家族為袁崇煥守墓四百年,至今想人們訴說:什麼是忠,什麼是義

後來,金人設計了離間計,說:袁崇煥與金兵達成了秘密約定。最終,袁崇煥被捕下獄了。另外,魏忠賢的遺黨,為了給魏忠賢報仇,便給袁崇煥按上了許多罪名。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其家人也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餘財。

其實,當時除了袁崇煥,還有另外兩位也死於非命,分別是孫傳庭和盧象升。唐甄有言“此三人者,皆良將,國之寶也,不得盡其才而枉陷於死”,“師出有時,嫉無所施,各盡其才,而明之天下猶可不至於亡”,這是一種怎樣的惋惜,只剩下空蕩蕩的悲傷罷了。

話說,在袁崇煥被凌遲之前,袁崇煥率領明朝軍隊與金兵作戰時,因其有勇有謀而備受將士們的愛戴和擁護,將士們十分樂意為他效命,可以說是深得人心。再加上,他擅長領兵打仗,在士兵中的威望,也是蒸蒸日上。

在袁崇煥被冤死後,有一個誓死追隨他的部下姓佘,冒著被滿門抄斬的危險,將城牆上掛著的袁崇煥的頭顱取下,並埋在了自家的後院中,並且,囑咐家人:“在自己死後,一定要將自己埋在袁將軍身旁,凡我家族的後代,則要世世代代守候他的墓地。”

一家族為袁崇煥守墓四百年,至今想人們訴說:什麼是忠,什麼是義

誰知,這一守就是整整四百年!

到了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為袁崇煥平反昭雪,後人為紀念袁崇煥,先後修建了祠和墓。祠有正房五間,前廊兩端及室內牆壁上嵌有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等石刻,屋簷下是葉恭綽敬題“明代先烈袁督師墓堂”匾額。

袁崇煥手書“聽雨”石刻保存完好,嵌於牆上,祠堂後為袁崇煥墓,葬著袁崇煥的頭顱。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明袁大將軍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墳側的小丘則為佘義士之墓。

這位佘部下的後人,也將守候袁崇煥的墓作為了一種志願,每一位後人都用真心來守候這位鐵骨錚錚的名將忠臣,並將這一志願世代延續,四百年來星火不竭。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名將,不但有人為其守墓,更有人為他著書立說,他從未消失在歷史長河。

一家族為袁崇煥守墓四百年,至今想人們訴說:什麼是忠,什麼是義

現在,位於北京廣渠門的袁崇煥墓和佘老先生墓,一個是忠,一個是義。它們正冷眼看著我們,看著我們的民族,向世人訴說著過去的悲歡離合,更向這個時代,訴說著什麼是“忠”,什麼是“義”。

【《明史·袁崇煥傳》、《明實錄·崇禎實錄》、《滿文老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