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烈士家属义务照顾孤儿寡母20年未成亲:从不后悔


定州市东吴家庄村,两间砖房,加起来总共60平米;一间小院,自然生长着几棵杂树;院门和屋门都是破烂的木头,只有墙上醒目的标语:“再苦也要笑一笑”,似乎能带来一些生活的气息。

这个家的主人是吴健芳老人,他今年79岁,之前曾经是定州一所小学的教师。因为一些原因,吴健芳离开教师岗位到村委会帮忙:写标语、起草文件……承担起宣传方面的工作。

如今,老人已是孤身一人。父母都已经去世,哥哥吴银牌是一名烈士,参加过抗日战争,牺牲时年仅19岁。

1982年,吴健芳在村里做人口普查,认识了村里的刘冬娜。当年刘冬娜的丈夫因病去世,体弱多病的刘冬娜还带着领养的女儿。吴健芳看着于心不忍,想到自己父亲、哥哥死的早,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长大,吴健芳深知刘冬娜的不易,就这样,3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家。

刘冬娜比吴健芳大21岁,加上吴健芳没有结婚,吴健芳免不了被村里人在背后说一些闲言碎语,直至2002年去世,吴健芳精心照顾了她20年。彼时,吴健芳已步入晚年,身边没有一儿一女,但他从未后悔过。一张身份证是刘冬娜留给他唯一的念想。


老人大半辈子一直为村里默默付出,写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定期公开村务、政务内容。当时村里识字的人不多,每年春节,吴健芳都会帮村民写春联。

吴家庄村村外,一座烈士陵园里,长眠着吴健芳的哥哥和其他几百名烈士。

逢年过节,吴健芳都会骑着三轮车来给哥哥扫墓,加上路上的时间,差不多两个小时。

18寸彩色电视机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偶尔能搜到一个频道,加上唯一的一个电灯,这是老人家里唯二的家用电器。

每当天气不错,吴健芳都会在院子里支起桌,写写书法,如今这是他唯一的爱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节前,吴健芳写下两首诗,一首献给祖国,一首写给哥哥。

几年前,吴健芳突发脑溢血,在当地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和养女的照料下,他逐渐恢复了健康。

在村里,像吴健芳这样的空巢老人还有很多,平时他们会聚在一起聊聊天。

吴健芳只是其中个例,随着我国老龄化情况曰益严重,关于养老的话题现已成为社会焦点。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