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指數基金投資的優劣以及對於我們進一步做好資產配置的啟發

我是貧民窟的大富翁,專注股票投資,基金作為我研究的次級品種,主要用於現金的替代以及輔助工具,我看基金,視角和股票一樣,都是一款金融產品,其價值仍然是其自由現金流決定的,這裡我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寬基指數的投資策略,分析寬基指數的優劣,如果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貧民窟的大富翁,一起交流投資。

一、指數基金的投資原理

寬基指數的概念來源於美國,主要反映證券市場的整體表現。美國認可度最高的寬基指數為標普500,中國認可度最高的寬基指數為滬深300。兩隻指數具有共同特點都是指數基金的跟蹤規模在各自市場最大,這也正是寬基指數重要性的體現。但是我們在知道我國的大盤指數一直在原地踏步,所以投資寬基指數滬深300的收益並不怎麼高。

我們回過頭看市場的股票,很多優質的股票已經翻倍再翻倍,為什麼所謂的寬基指數失真了呢?

我們需要從根源上尋找原因。

指數的編制方法來源於指數公司,不同的指數公司對指數的編制方法差異較大。不僅僅體現在如何選取樣本股和成分股,在一些指數計算方法以及調整機制上也存在差異。以國內外主要的寬基指數為例:滬深300指數基於市值與交易額篩選成分股,採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權+分級靠檔的方式計算;恆生指數對上市時間要求更嚴,採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權+個股權重限制的方式計算;MSCI主要面向國際投資者,因此更多會考慮外資可投資比例;標普500在篩選成分股時會考慮更多主觀性,包含行業代表性及ROE指標,主要篩選行業的500家代表性上市公司。不同的編制方法出於不同的角度考慮,必然也會影響到最終的指數結果。

即使是對同一個市場,不同的指數公司所編制出來的指數在收益率以及行業分佈上也具有一定差異。滬深300與MSCI中國A股的比較:滬深300收益率更高,金融行業佔比更高,日常消費、信息技術、醫療保健行業佔比更低;上證50與富時A50的比較:富時A50收益率更高,金融、工業行業佔比更高,消費行業佔比更低。

所以說,投資一隻指數,不管是寬基指數還是風格指數,我們必須考慮其如何選擇成分股以及如何為成分股賦權,也就是看它按照怎樣的規則去選股,不同的股票買多少,這也是投資指數基金的關鍵。

二、國內寬基指數的投資價值分析

本文以滬深300為研究案例分析比較其投資價值。

第一,相對綜合指數具有更好的選股空間。滬深300指數選樣基於滬深兩市,而上證綜指、深證成指與創業板指數均為基於單市場選樣,相對而言滬深300可選標的更多,從而選取到優質上市公司的概率也更高;上證綜指包含上交所上市的所有股票,並未對其做數量限定,隨著上市公司數量的增加,成分股也不斷擴張,其中包含較多交易不活躍或基本面較差的公司,存在較大問題;上證綜指加權方式為總市值加權,然而總市值越大並不能代表流通性越好,可能較大比例的股份並不能自由流通,以工商銀行為例,目前總股本為2696億股,實際上其自由流通股僅為216億股,佔比不及10%。因此綜合看,我們認為寬基指數滬深300相對綜合指數而言公允性以及參考性更強。

第二,不能代表中國經濟的宏觀發展。由於A股市場具有嚴格的上市制度,一些初始未盈利的企業或同股不同權的企業基本選擇了在香港地區或美國上市,其中包含大量的優質企業:BATJ、網易、攜程、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

選取A股、在香港地區上市的H股與紅籌股、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進行分析,發現A股的市值佔比僅為60%。我們認為現有的寬基指數已經不能完全反映國內上市公司的整體水平,存在代表性不足的缺陷。

談談指數基金投資的優劣以及對於我們進一步做好資產配置的啟發

在香港地區或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不僅市值規模的佔比較高,而且在企業盈利能力上也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從下表可以看出,前十大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其市值超過68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4.7萬億元),大部分企業上市以來的表現超越滬深300指數,ROE水平也較高;前十大在香港地區上市的H股/紅籌股,其市值超過4.1萬億港元(摺合人民幣3.6萬億元),若算上廣義的紅籌股,還包含騰訊控股,則前十大的市值接近7萬億元人民幣,與美國中概股類似,大部分企業在證券市場的表現優於滬深300指數,且ROE水平也較高。

談談指數基金投資的優劣以及對於我們進一步做好資產配置的啟發

談談指數基金投資的優劣以及對於我們進一步做好資產配置的啟發

第三,滬深300的加權方式存在一些硬傷。滬深300為自由流通市值的加權,成分股的自由流通市值越大,指數對該成分股賦予的權重越大;成分股的股價上漲越多(下跌越多),指數中該成分股的權重增加越多(減少越多),本質上都是“追漲殺跌”的一個過程。

根據滬深300指數的編制方法可以看出,影響成分股權重的最主要兩個指標即為:自由流通股本與收盤價。從股價變化上面分析,權重的變化原因主要來源於股票的漲跌幅,且該股票上漲越多,權重提升速度越快,股票下跌越多,權重減少速度越快,也即為我們所說的“追漲殺跌”。

從自由流通股的股本來說,自由流通股本可以理解為在二級市場自由買賣的股本,因此該指標也存在增加或者減少的情形:自由流通股本增加的主要來源為限售股解禁,包含:股權分置限售股解禁、定增股票解禁、員工持股計劃解禁、公司高管等持有股票解禁等。自由流通股本減少的情形主要為上市公司回購、大股東在二級市場買入增持、其他機構在二級市場舉牌等。

以上造成自由流通股本增加的因素,往往會對股價造成較大的下行壓力,但在指數中卻被迫增加該股票的權重,顯然會拖累指數收益;同理,因為大股東增持或上市公司回購等因素造成的自由流通股本減少,往往是對上市公司股價形成利好,但該成分股在指數中該股票權重被迫降低,從而對指數的收益貢獻度也降低。

這種加權方式還可能造成某些行業的股票佔比過高,從而被一個行業的興衰影響過重,從而不能代表整體的經濟,2005年底,銀行與非銀金融行業的成分股數量為10只,權重佔比10.31%;2009年底,銀行與非銀金融行業的成分股數量為25支,權重佔比31.76%;2019年7月,銀行與非銀金融行業的成分股數量為59支,權重佔比34.89%。究其原因, 2008年之後新股發行速度加快,其中有較多的銀行股以及非銀金融股,這類股票一般市值都很高,從而導致行業佔比提升速度較快。

綜上所述,我認為對普通人完全可以定投指數基金,可以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目的,但是對於高級別的投資人,如果資金量允許,完全可以擴大選股範圍,把港股和A股,甚至美股中的優質中國企業作為選股範圍,採取價值因子設置權重,設定行業和個股佔比的上限和下限,合理搭配資產,會有更高的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