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杨修》后继有人:76岁尚长荣为授徒做"空中飞人"

《曹操与杨修》后继有人:76岁尚长荣为授徒做


76岁尚长荣为授徒做“空中飞人”

被称为“活曹操”的尚长荣,在京剧新编剧《曹操与杨修》中,塑造了一个喜怒无常、机敏诡诈却又能屈能伸的曹操,也使得这部剧成为经典,在舞台上常演不衰。而今,尚长荣以76岁的高龄又开门授课,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系统地对30位学员进行手把手式的教学。上周末,学员们的汇报演出在周信芳艺术空间上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近日,学员们正式结业。

“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是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尚长荣说,上海京剧院当时就这个项目跟自己沟通时,当时的心情可以八个字来形容:“诚惶诚恐,压力山大”,“教什么呢?到时候不要给人说是一场作秀哦!”

“到底要教些什么?”上海京剧院也就此组织专家进行了一系列座谈,最后确定为,打破过去对剧目口传心授的单一培养模式,依托《曹操与杨修》这出被誉为“中国京剧现代化里程碑式的作品”,以尚长荣的表演艺术创作理念为抓手,集结主演、导演、作曲等主创团队以及艺术评论家们的专题讲座,向学员全面展现《曹操与杨修》的创作全貌,并结合《贞观盛事》、《取洛阳》的教学对继承传统、激活传统、剧本解读、角色塑造等课题进行深度剖析。

从5月16日开始,研习班开堂授课,来自全国19家戏曲院团、院校以及文艺单位的30位学员开始了集中学习,除去聆听仲呈祥、黄再敏等资深艺术家、评论家的艺术讲座之外,能得到尚长荣的言传身教,成为让许多学员倍感幸福的事情。

从创作背景到唱腔、念白的处理,每一个细节尚长荣都将其掰开了、揉碎了,寻根溯源地讲解,手把手、一招一式地给学员做示范。不仅仅是传戏,在人物的心理把握、艺术形象塑造上,尚长荣也是倾囊相授。“就是希望他们能更开窍一点,在表演上更提高一点。不仅仅要揣摩唱腔和身法,更要揣摩人物。”尚长荣认为,京剧的传承,传承的不仅是一台戏,更是传承了一种文化艺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次开窍了,其他的表演中也会触类旁通。

对待研习班,尚长荣可谓是用了十二分的热情。11月底,学员们的学业进入学习成果打分考核阶段,紧接着又要准备优秀学员的汇报演出,而这期间,又正好赶上第十次文代会。于是,76岁高龄的尚长荣不辞辛苦,做“空中飞人”,穿梭在京沪两地。

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感慨地提到,文代会期间,在住地门口遇到拖着箱子往外走的尚长荣,一问,“原来是尚长荣老师放心不下学员的汇报演出,借着会期闲暇,要赶回上海去指导学生。”在谷好好眼里,做尚长荣的学生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而尚长荣的这种对待戏曲艺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更值得学员学习与传承。

尚长荣这种一丝不苟的劲头也让学员们感受颇深。学员李永顺就在结业仪式的发言中提到:汇报演出前,尚老师亲自带着我们在台上走位置,帮我们勾脸,临上场还在叮嘱我,哪里收哪里放,踏上台毯的那一刻,老师就站在侧幕条边帮我把场。“那一刻,我的心里无比踏实,真切感受到了有老师的幸福,以及‘传承’这两个字的分量和意义。”

“尚研班”的汇报演出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得到了许多业内资深专家的肯定。著名戏剧评论家龚和德认为,《曹操与杨修》这部经典背后的精神和理念更值得深挖和传承,而尚长荣的表演艺术也值得继续发掘。年轻版的《曹操与杨修》应该在更多城市进行巡演。前任上海京剧院院长马博敏观看了演出后,非常感慨地说,作为一个亲眼看着《曹操与杨修》从一个剧本成长为一台经典大戏的亲历者,如今看到舞台上有这么多的“曹操”与“杨修”,而且表演得那么好,心里非常高兴。“真切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传承的魅力。”这一次的研习班结业,她认为只是一个节点,而非终点。“研习班”也应该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应该一直办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