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聲】巴曙鬆:當下中國所處發展階段更需金融開放

10月26-27日,“讀懂中國”廣州國際會議在珠江河畔舉行,吸引了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前來參會。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應邀出席“中國金融開放和世界金融市場”主題研討會併發言。

【專家之聲】巴曙松:當下中國所處發展階段更需金融開放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

這一節的主題是“中國金融開放和世界金融市場”。我想談幾點看法:

第一、從金融開放角度來說,我們要區分開:一個是涉及到資金跨境流動的開放,比如說資本項目管制的放鬆;一個是國際資本提供專業服務,這實際是服務貿易領域的問題。我們要適當地區分這兩方面。資金大規模跨境流動,容易導致短期的壓力,但外資機構進來提供專業服務,我覺得從中國改革開放後金融發展的歷史看,是利大於弊的。很重要的一點,外資帶來專業的經驗、競爭的壓力,可以極大促進本土金融服務業專業水準的提升。反而是保護比較強、利差非常大的時期,我們的金融業專業能力進展提升比較慢,這是我想講的第一點。所以,我認為在開放股權、信用評級等方面,大可以再進一步開放。我原來在銀行交易協會評級專業委員會做主任,開始研究一點評級,我就發現經濟在調整,銀行不良率在上升,我們的發行人和發債的評級反而逆勢而上,發行的評級越來越高,沒有體現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本。我那時候特別希望,有更多獨立、專業的服務機構,形成多元化競爭格局,提升本土專業能力。

第二、金融開放要看發展階段。原來在中國經濟起飛的時期,主要任務是吸引外資,所以外資流入就行了。當時資本項是否開放,金融市場是否開放,其實意義不大。那個時候的開放是直接投資佔主導,製造業佔了主導。在那個發展階段,資本項目開放程度低一點,或是金融服務業低一點,好像影響不是太大。

目前中國處於什麼發展階段呢?

從國際收支角度看,我國人口結構迅速老齡化,儲蓄率相對降低,迫切需要為宏觀經濟提供新的平衡力量,那就是資本項目的流入平衡中國的經常項目的貿易和經常項目的盈利甚至是逆差。新的發展階段的國際收支週期和特徵,更加需要金融開放。另外,目前中國從製造業追趕型、工業化城鎮化的階段,轉向了創新服務業,產業鏈全球佈局。為了減少貿易摩擦帶來的衝擊,很可能總部放在廣州,加工製造環節放在東南亞,這個時期更加需要金融開放。我們開放要有一個評價的標準,服務特定的發展階段。如果我們企業還是有嚴格的資本管制,本來在廣東實力很強的一家企業,但在越南設廠時錢出不去,要在當地借款,信用出不去,無法參與當地的融資。如果還是傳統的金融服務沒有競爭,融資結構無法調整,怎麼去支持創新?

所以我的第二點想法就是,金融開放要結合特定的發展階段,以及特定發展階段企業實際金融需求,而當下是企業自己需要金融開放。

第三、開放的模式。無非三個路線:請進來,走出去和互聯互通。請進來的意思是外資到中國內地來投資,走出去就是國內的資金進行海外配置,互聯互通就是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跨境和封閉投資的渠道。比如說廣州的一位投資者進行海外投資,就有三種模式:膽子大、風險承擔能力強,直接拿錢到香港開戶;如果不願意就可以用當地交易的渠道,比如說廣東的證券公司開戶,直接進行海外的配置;還有就是把外資吸引。

我想補充說,既然當前的重點是吸引外資更多進入中國市場,特別是金融市場增強國際收支平衡能力,那麼就要從市場的角度去理解外資的訴求。如果要跨境做投資,但面臨非常複雜的審批程序,跟原來不熟悉的交易託管制度,你會去投資嗎?要吸引外資就要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構建適合他們來投資的制度框架,或者改變自己的制度,或者通過變通的方式,比如說互聯互通。我自己參與互聯互通,因此理解比較深入。我們跟金融機構討論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操作的細則。比如說債券投資,國際投資者不願意將錢和投的債拿到在岸市場開戶和管理,覺得風險太大,習慣於委託獨立的第三方的符合國際慣例的名義持有人來替自己持有債券,然後進行收息、交稅和利益的保護。這不存在好壞的問題,而是多年形成的交易習慣。如果你不採用這個制度,他們公司裡面的風險管理部門和合規部門不同意,即使公司通過了,監管部門不同意,因此就做不來。但可以海外部分用名義持有人報自己的監管部門和合規部門同意,國內部分沿用中國國內的交易習慣,在香港實現對接。這個背後體現的智慧就是,既然要吸引外資,就要站在外資的角度去理解它投資涉及到不同環節的訴求。從開戶、交易、結算、託管到利潤匯回,各個環節便利才能吸引海外投資者,否則對方就會觀望。

【專家之聲】巴曙松:當下中國所處發展階段更需金融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