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素養培育,要從小開始

  1

  今秋開學後的某一天,孩子拿回來一張學校給的報名單,指著種類繁多的興趣班,興致沖沖的說想報科學班。

  我一看,嚇了一跳,辛苦學習一天還要擠佔下午5--6點的時間,繼續在學校上一個小時的興趣班,這種安排明顯是反科學的嘛。

  轉念一想,推進我們人類社會進步的很多科學成果,都是在反科學甚至反人性的環境下誕生出來的。於是乎,大筆一揮,劃了對號,孩子開始了戴月背書包歸的科學興趣課。

  他們這個課幾乎不講理論,都是以實驗的形式進行教學。今天發現孩子拿回來一個吹起的氣球+玻璃瓶灌水的裝置,明天發現她趴在茶几上進行恐龍化石的挖掘考古工作。

  有一次,不知道學校講了什麼,回來後問我“爸爸,月亮沒有翅膀,為什麼也能飛到天空?”

  這個問題把我問住了,虧有手機百度解了圍。

  此後,幾乎每天都有一堆問題問我,我因此買了《十萬個為什麼》套裝,還把百度APP放在了手機桌面首屏。

  幾個月下來,孩子的進步不得而知,倒是我這個家長的科學知識大幅度擴容,不信你考考我“貓頭鷹為什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睡覺?”

  2

  我們一直講,科學要從娃娃抓起,越早接觸科學,越早能培養積極健康的科學素養。

  有人說一代中國人缺乏科學素養,這種說法不夠客觀,實際上缺乏科學素養的不止一代人,而是好幾代。

  喝可樂會殺精、量子波動速讀5分鐘讀完10萬字的書、5G的輻射很大要禁止5G基站進小區、NASA稱地球將進入連續六天黑夜、冬天不穿秋褲會發胖......

  上述謠言多見於我們的父輩朋友圈和微信群,大家傳播的樂此不彼,你要敢質疑,會遭到“我是為你好”的駁斥。為什麼這種比“馬化騰過生日轉發5個群贏取100個Q幣”還低級謠言可以廣泛傳播,說白了就是缺乏基本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鬧的。

  我們那一代人以及往上再追溯兩代人,很少能接觸或者很少能在對科學最熱愛的幼小時期接觸到科學,當時的“好好學習,將來成材”指的是學習固定的課本知識,考一個好的大學,然後最好能考取公務員。

  為什麼有相當一部分缺乏基本的科學素養,很大一個原因在於國人的急功近利,凡事都以功利來驅動。

  就連王貽芳院士在參加騰訊科學WE大會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忍不住痛斥這種功利性,在王貽芳院士看來中國人功利心太重,每件事都要問值不值得、有沒有意義,這種習慣是深入骨髓的。幾千年來的改變也許有一點,而且功利心不僅僅體現在對科學的態度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感覺到這種極端或者是短視的功利心。

  3

  科學,是最不能急功近利的“玩意”,我們一般很難忍受一項科研投入幾十年後才見成果,甚至見不到成果。中國對撞機項目要360億的投入預算,此前為什麼遲遲無法審批通過,原因就在於此。

  大型科學裝置的落地,撇開政策層面的審批,就是在公眾層面,普通大眾也很難在情感上支持一個僅僅聽過概念的項目。

  公眾就是如此,他們只願意為看得見的東西買單。假如哪天國家批准每年投入360億進口小龍蝦,那麼一定是歡呼雀躍的吧。

  那麼,在今天還有沒有企業或者機構,願意放棄商業和其他利益考量,為無法預知的未來做一些投入呢?有的,比如騰訊。

  從2013年開始,騰訊每年舉辦科學WE大會。這個大會不談商業或者公司之間的競爭,沒有任何KPI的考核。今年在馬化騰內部倡議下,WE大會還升級成為“騰訊科學周”,從11月2日到4日,科學探索獎頒獎、WE大會和ME大會接連亮相。

  當然WE大會絕對不止是邀請全球頂級科學家,舉行一場SHOW那麼簡單,它關注未來如何用科技改變人類生活,探索關係人類命運的重要科學問題。

科學素養培育,要從小開始

  今年WE大會已經來到第七屆,騰訊基金會宣佈投入10億元啟動的“科學探索獎”日前也揭曉了名單,獎勵來自9大領域的50位獲獎青年科學家,其中有26位獲獎者來自北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該獎項由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鄔賀銓、施一公等13位科學家共同發起,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大陸全職工作的、45週歲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獲獎者將連續5年、獲得總計300萬元資金。

  4

  2019年11月3日上午,在香格里拉的採訪間,我問了王貽芳院士一個問題“我們很多基礎研發大都時候是看不到未來的,但我們還想要提前佈局、提前投入,你怎麼來看佈局、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係?”

  在王貽芳院士看來,基礎科學研究不可以簡單地度量,或者可以說度量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無論發明什麼,比如說文章、成果等等,最後(應用)都是有偏差的。社會大眾、政府應該相信科學家,讓科學家自己去判斷某些科學活動是否該組織和開展。無論是社會還是政府都應該給科學家更多的空間,相信我們科學家能把這件事情做好。

科學素養培育,要從小開始

  的確,鞋子是否合身,只有腳才能知道,某項科研項目是否要開展,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最有發言權。

  陳天橋先生,為了支持腦科學研究,投入10億美元,支持加州理工學院的腦科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讓這些科研機構放手去做。

  華為也是如此,有個概念叫做“撒胡椒麵”,拿著大量的錢,向全世界著名大學的著名教授“撒胡椒麵”,使用美國“拜杜法案”原則,讓大學收益,這樣可以延伸出更多的科學家。在這種不考慮回報的心態下,反而多年來迸發了很多改變行業的基礎研發突破,最典型的就是我們今天大熱的5G,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Arikan教授發表這篇論文兩個月後,被華為發現了,就開始以這個論文為中心研究各種專利,一步步研究解體,共投入了數千人。十年時間,華為就把土耳其教授數學論文變成技術和標準。

  今天的騰訊也是如此,作為一家商業化企業,願意付出財力物力支持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最大化的還科學家以自由,用馬化騰的話說就是“讓他們可以心無旁騖地繼續攀登科學高峰,助力國家基礎科學研究以及前沿核心技術探索。”

  5

  今年的騰訊ME科學大會上,有演講嘉賓分享了癌症、艾滋病等多個先鋒醫學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和研究成果,現場專業觀眾掌聲不斷。

科學素養培育,要從小開始

  這樣的視頻我想分享到家庭群裡,但轉念一想算了,我能想到預期的反饋。無非以下兩種,第一種“村頭的張大媽,你聽我說啊,專家說了癌症能治療了,你可不用亂吃藥了”;第二種,“既然癌症艾滋病可以治療了,為什麼國家不能迅速投點錢,生產藥給老百姓吃呢”。

  科學研究不能急功近利,但科學素養的培育要急一些,要快一些,要全方位的進行基礎知識掃盲。

  “騰訊科學周就是希望讓科學家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讓科學探索,成為公眾尤其年輕人的追逐點;讓科研工作,成為一種新時尚。”馬化騰對騰訊科學周如此寄語。

  騰訊連續舉辦七年WE大會以及今年升級為科學周,這一系列活動很好,它從某種程度來說也為喚醒公眾科學素養做了工作。騰訊的用戶覆蓋了大部分國人,利用騰訊的社交網絡體系,可以迅速的把各類科學常識普及到社會大眾層面,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