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爆發,蘇軍精心打造的斯大林防線為何沒有發揮作用?

用戶61902021


斯大林防線是1928年到1939年蘇聯在邊境地區修築的一條重要防線,與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德國的大西洋壁壘、齊格菲防線並稱歐洲四大防線。斯大林防線從蘇聯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峽到南部的黑海沿岸綿延1000多公里,共設有32個堡壘地域,擁有4000多個永備火力點,碉堡、障礙物、防空洞等各種軍事設施一應俱全,僅僅工事的牆壁就有1.5米厚。斯大林防線可以說固若金湯,是蘇聯人抵抗德國的重要依仗。不過如此固若金湯的防線,在蘇德戰爭中幾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被德軍輕易突破,讓所有人大跌眼鏡。那麼堅固的斯大林防線為何成了擺設?


第一,斯大林防線規模龐大,南北有1200公里長,是法國馬奇諾防線的三倍,所以工程量和造價都非常高,蘇聯人為此修了整整十一年。不過斯大林防線要防守的範圍非常大,而且是在平坦的東歐平原上修建的,不像馬奇諾防線那樣能夠依託山地、林地等天然屏障,所以防禦力大打折扣,看著很唬人,實際效果很差。


第二,斯大林防線修建時間比較早,消耗了蘇聯很大的國力和財力。不過斯大林防線剛剛修完,蘇聯就入侵了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和德國瓜分了波蘭,又搶了羅馬尼亞部分地區,讓邊界向東部移動幾百公里,斯大林防線因此成為遠離國境的國內防線。為加強防禦,蘇聯人在新邊境地區修建了莫洛托夫防線。由於莫洛托夫防線修建比較匆忙,蘇聯的資金和資源又緊張,因此“拆東牆補西牆”,把斯大林防線拆了個七零八落,把資源拿去修莫洛托夫防線。兩年後,當德國攻過來的時候,莫洛托夫防線沒修完,斯大林防線拆的差不多了,所以被德國輕而易舉的突破了。


第三,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斯大林防線僅僅是一條不可移動的軍事工事。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沒有一條防線能死死擋住有作為的將軍。德國軍隊是二戰初期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德國的閃電戰和裝甲部隊把蘇聯打蒙了,蘇軍還沒反應過來德軍就到了。德國突破斯大林防線的時候蘇聯主力部隊甚至還沒有完全進入工事,很多地方連炮兵都沒有配備,如果蘇聯做好戰鬥準備,情況可能會好得多。不過斯大林防線對德軍也起到了一定的遲滯作用,為蘇聯的工業轉移和反攻爭取了時間。


木木影視圈


所謂“斯大林防線”就是隻蘇聯在1939年以前的舊國界上的主要地段所配置的一系列築壘地域,從地圖上看大致可以連成一條貫穿蘇聯南北的防線,人們一般將其稱作“斯大林防線”。此外還有一個叫做“莫洛托夫防線”,即指1939年已經蘇聯在佔領波蘭東部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新西部國境線上組建的一系列築壘地域,。嚴格意義上說這兩條防線都不能算作是一條連續的防線,各築壘地域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間隔,戰時這些空隙將由臨時構築的野戰陣地來補充,從而形成一條真正的防線。不同於法國的馬奇諾防線那樣構築嚴密、精良且連續,蘇聯的正面寬度實在太寬了,構築一條完整的現代化防線造價實在太過昂貴了,將對蘇聯軍隊的現代化產生極大的影響,只能是在關鍵地點上構築築壘地域進行重點保護。



由於“斯大林防線”並非一條連續的防線,這就使得德軍裝甲部隊在進攻時可以選擇繞過這些防禦嚴密的築壘地域,轉而從那些臨時構築的野戰防線上進行突破,所以在戰爭中這些築壘地域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根本無法阻止德軍裝甲部隊的推進。不僅如此,由於蘇聯西部新國界線的向西推進,蘇聯也自然就將重點放在了新的“莫洛托夫防線”的構築上,鑑於戰爭的威脅日益嚴重,為了加快新防線的施工進度,蘇聯把舊有的“斯大林防線”上的築壘地域都基本搬空了,其結果就是新防線在德軍的突襲下很快丟失了,而舊防線早已經被拆的一乾二淨,更加難以阻止德軍的進攻了。


蘇軍原本是不崇尚防禦的,在國內革命戰爭期間,蘇聯紅軍依靠的是良好的機動和進攻贏得勝利,依靠一支強大的機動部隊通過鐵路線的輸送來將他們的敵人各個擊破,這主要是因為蘇聯的國土實在是太大了,不可能在所有方向上都維持巨大的軍事力量,長遠來看,蘇聯必須實施機動防禦來使其有限的兵力去抵抗四面八方的敵人。我們看到蘇聯紅軍非常重視騎兵的組建,到了後方又大力發展裝甲部隊,率先組建了大型裝甲單位,這都是蘇軍追求機動作戰能力的有力證明。如果不是政治上的因素導致蘇軍戰役學說的倒退,蘇聯的大縱深作戰理論遠比德國的閃擊戰理論要提前並且成熟。即便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也不是單純的防禦戰略,而是在戰略防禦的框架內實施大量的反攻作戰,即實施積極防禦。


這些在國境線上構築的築壘地域就是為蘇軍的反攻行動而準備的,理論上來看,這些部署縱深防禦的築壘地域將成為蘇軍防線上的“支撐點”,使敵人難以在短期內攻克,這樣敵人的突破口就較窄,無法形成寬大正面的突破,這樣後方的蘇軍戰役預備隊就可以發起反擊殲滅這些孤軍突入蘇軍後方的敵人單位。從軍事角度來看,構築這些築壘地域也可以解放大量的蘇軍野戰部隊,從而增加蘇軍的機動作戰力量,謀求戰場上的主動。然而1941年蘇軍在機動部隊方面的作戰能力已經遠不如當時的德軍了,蘇軍臨時恢復的機械化軍根本不是久經沙場的德軍裝甲部隊的對手,這樣蘇軍計劃中的大規模戰役反攻根本就沒有實現,絕大部分的反攻都失敗了,所以這些孤立的築壘地域也就失去了戰役價值,沒能發揮出較大的軍事價值。


戰略論


二戰前蘇聯用10多年的時間,精心打造了長達1200公里的"斯大林防線",目的是防止對抗德國人的入侵。

這項工程開始是保密的,它沒有名子,沒有代號,時間長了被外國媒體披露'叫“斯大林防線",就這樣被世界叫開了。

本人認為是兩種情況,使斯大林防線沒發揮作用。

一,它是建築在東歐的平原上,這就是防守的劣勢。它不像馬奇諾防線那樣,依靠山地林地順勢而建,所以在防禦上大打折扣。

德國以190個師的兵力,5000架飛機,3400垣克,47000門火炮,這種進攻架勢,平原建築的防禦工事難以阻擋。

二,人為因素,斯大林較早己經獲得了,德軍要發動進攻蘇,甚至都己經掌握了巴巴羅薩計劃,為什麼還能被打的措手不極呢?斯大林的固步自封,格守陳舊的戰爭觀。他認為希特勒要打蘇聯,必以小般部隊挑釁,引誘蘇軍還擊有了開戰藉口,才能大舉入侵。由於蘇聯戰爭決策層的戰略誤判,導致了德軍不宣而戰悍然入侵蘇聯,第一天就催毀了全蘇聯四分之一的空中力。

如果蘇聯提前在防線布屬重兵重武器,頂一陣也好,決不會出現蘇聯衛國戰爭的慘重損失。


風無蹤跡000


實際上蘇軍沒有這種稱呼,這是西方將蘇聯在1940年前在舊國境線修建的築壘地域防線統稱。

按照紅軍野戰手冊ПУ-39對於築壘地域的定義,築壘地域是配備專門的守備部隊擁有永備工事做為長時間防禦的地域或地帶。主要作用是抵抗正面敵軍的攻擊,為在其他方向殲滅敵軍重兵集團創造機會。守備部隊在保衛戰中需要極大的毅力、體力和耐力。

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蘇軍著手加強在西部邊境建設築壘地域,第一批都在1938年以前完成,主要有金吉謝普、普斯科夫、波洛茨克、明斯克、莫濟裡、科羅斯堅、沃倫斯基新城、列季切夫、莫吉廖夫-楊波爾、基輔、雷勃尼察、蒂拉斯波爾、普羅斯庫羅夫等。這些築壘地域共有3196個防禦工事,駐守總兵力有25個獨立機槍炮兵營,18000人。

對於築壘地域內的工事,蘇軍要規範,比如1931年設計的M-2火炮永備工事(配備152毫米或者122毫米榴彈炮),要求頂部厚0.9米、正面1.35-1.4米;標號400號水泥的永備工事,要求頂部厚1.4米、正面2.5米,可以抗擊203毫米與155毫米火炮正面轟擊和114公斤炸彈襲擊。

1938-1939年,蘇軍又開始了新的8個築壘地域的建設, 雖然在這些地域已經建成1028個水泥工事,但由於西部邊界的改變,這批工程停止了。不僅如此,列寧格勒軍區、西部軍區和基輔軍區的築壘地域除了保留3個外(築壘地域在指揮機關撤銷後即歸步兵師管轄),都撤銷了。撤銷的這些地域加以封閉並組織好警衛。

蘇軍在封閉築壘地域時,其永備工事和內部設備仍然保持適於戰鬥使用的狀態(可以在短時間做好戰鬥準備)。彈藥、潛望鏡、電話機和各種物資都存入倉庫,使之保持能迅速投入戰鬥使用。封閉分成完全封閉和部分封閉兩種,而且只有“完全失去戰役戰術價值”的設施才會採取完全封閉的方法。

1940年,從未來戰爭角度出發,築壘地域的建設沿整個國境線重新鋪開,計劃建設11個;隨後的1941年又計劃建設9個。同時在1941年5月,工農紅軍總軍事委員會得出結論,認為舊的築壘地域對於國防十分重要,並通過決議從1941年9月到年底為這些築壘地域組建守備部隊。

1941年5月21日國防軍事委員會決議通過決定構築新的17個築壘地域並在7月1日-10月10日期間再組建110個獨立機槍炮兵營(每個營滿編為1000人)、16個獨立機槍炮兵連、6個獨立炮兵營和16個獨立炮兵連,共需要增加人員120695人。

6月22日戰爭爆發,儘管邊境各軍區沒有一個完成新築壘地域建設計劃,但它們還是在邊境交戰、防守列寧格勒、基輔和其他一些城市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當然,由於沒有完工,大大降低了掩護國境線的效能和作用。

正如蘇聯元帥巴格拉米揚所述“毫無疑問,如果我們能在新築壘地域全部投入使用前使舊築壘地域保持戰鬥準備,那就可以大大提高軍隊的防禦能力”。

此時,由於各築壘地域施工完成與配備情況不一,部隊編成也很是混亂,不過基本編成是2-4個機槍炮兵營、1-2個炮兵營、1個通信連、1個工兵連和1個汽車連等。


榮華之武器堂


斯大林防線修建時間比較早,消耗了蘇聯很大的國力和財力。不過斯大林防線剛剛修完,蘇聯就入侵了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和德國瓜分了波蘭,又搶了羅馬尼亞部分地區,讓邊界向東部移動幾百公里,斯大林防線因此成為遠離國境的國內防線。為加強防禦,蘇聯人在新邊境地區修建了莫洛托夫防線。由於莫洛托夫防線修建比較匆忙,蘇聯的資金和資源又緊張,因此“拆東牆補西牆”,把斯大林防線拆了個七零八落,把資源拿去修莫洛托夫防線。兩年後,當德國攻過來的時候,莫洛托夫防線沒修完,斯大林防線拆的差不多了,所以被德國輕而易舉的突破了。



我就是打醬油的也


納粹先發制人 銳不可當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起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行動,標誌著納粹德國開始了入侵蘇聯作戰。入侵作戰前期德國軍隊的戰績傲人,開戰第一天蘇軍就損失了1800架飛機, 不到一個月就有109個紅軍師被消滅 ,僅在明斯克和基輔戰爭2次戰役中就消滅了200多萬蘇聯紅軍。

當時德國的閃電戰術,在歐洲所向披靡,罕逢敵手。接連佔領了波蘭和法國。入侵蘇聯時,即使軍事實力強大的蘇聯也很難招架。




蘇聯人倉促應戰 防線一擊即潰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 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藉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

由於蘇聯之前跟德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加上蘇軍最高統帥對戰爭形勢的錯誤判斷,蘇聯人一度認為德國不會入侵蘇聯或者不會這麼快入侵蘇聯。導致德國入侵蘇聯時,蘇聯人很被動,準備很不充分,所以防線未能發揮全部作用。戰爭形勢的錯誤判斷,是剛開始蘇聯防線不堪一擊的主要原因。




防線重武器配備不足 七零八落 縱深太廣

斯大林防線是蘇聯人為了防禦納粹德國的入侵修建的。它耗時十數年,全長1200公里,縱深整個白俄羅斯,有23個龐大的築造堡壘戰鬥要塞組成,全線4000多個永備火力點,全部由鋼筋混凝土築造而成,可以說是相當堅固相當有戰鬥力。蘇聯人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物力,把其當作防禦德國入侵的重要保障。

戰爭初期,工事大體完工,但是許多重武器,尤其是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沒有到位。而恰恰這兩種武器正是剋制敵人閃電戰必不可少的法寶。最終只有部分地段起到防禦作用,大部分工事被德軍繞過圍堵失效。

斯大林防線建成後趕上莫洛托夫防線建設,因此拆了不少東西給莫洛托夫防線,導致防禦能力降低。

防線正面離邊境幾百公里,導致防線本身已經成為一條境內防線,戰略意義上來講已經不能防禦入侵,只能當成戰略反擊線。

防線本身一千多公里長,在這麼長的防線上部署兵力也是個問題。蘇聯採取了面面俱到的兵力部署方式,結果就是面面俱不到,沒有重點防禦地段。

防線主要修建於開闊的平原地區,少有天然的戰略屏障。這點比不上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在德國的機械化步兵和武裝到牙齒的坦克兵衝擊下,一味的防守必然失敗。



兵法上的失敗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單單憑藉修建的工事來徹底抵抗住外敵的入侵。古中國自秦朝以來就正式開始修建長城,歷經千年,每個朝代都對長城就行了加固擴修,抵抗住外族的入侵了嗎?

兵法有云,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此之謂攻守之道也。

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

兵法有云,攻其所不守,守其所必攻,達到攻必取,守必固。這才是基於虛實結合的攻守之道!

攻打必會成功,是因為進攻對方所守不到的 地方,這點德國人做的很好。防守必定固若金湯,是因為重點防守敵軍一定會攻打的地方。這點蘇聯人沒有做好。

因此蘇聯人初期被打懵了,根本不知道哪是真打,哪是假打。在1000多公里的防線上來回奔波,疲於應付。所以,戰事的初期,蘇軍困難重重,斯大林防線起的作用有限。


灑脫天涯路


斯大林防線是1928年到1939年蘇聯在邊境地區修築的一條重要防線,與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德國的大西洋壁壘、齊格菲防線並稱歐洲四大防線。斯大林防線從蘇聯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峽到南部的黑海沿岸綿延1000多公里,共設有32個堡壘地域,擁有4000多個永備火力點,碉堡、障礙物、防空洞等各種軍事設施一應俱全,僅僅工事的牆壁就有1.5米厚。斯大林防線可以說固若金湯,是蘇聯人抵抗德國的重要依仗。不過如此固若金湯的防線,在蘇德戰爭中幾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被德軍輕易突破,讓所有人大跌眼鏡。那麼堅固的斯大林防線為何成了擺設?


第一,斯大林防線規模龐大,南北有1200公里長,是法國馬奇諾防線的三倍,所以工程量和造價都非常高,蘇聯人為此修了整整十一年。不過斯大林防線要防守的範圍非常大,而且是在平坦的東歐平原上修建的,不像馬奇諾防線那樣能夠依託山地、林地等天然屏障,所以防禦力大打折扣,看著很唬人,實際效果很差。


第二,斯大林防線修建時間比較早,消耗了蘇聯很大的國力和財力。不過斯大林防線剛剛修完,蘇聯就入侵了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和德國瓜分了波蘭,又搶了羅馬尼亞部分地區,讓邊界向東部移動幾百公里,斯大林防線因此成為遠離國境的國內防線。為加強防禦,蘇聯人在新邊境地區修建了莫洛托夫防線。由於莫洛托夫防線修建比較匆忙,蘇聯的資金和資源又緊張,因此“拆東牆補西牆”,把斯大林防線拆了個七零八落,把資源拿去修莫洛托夫防線。兩年後,當德國攻過來的時候,莫洛托夫防線沒修完,斯大林防線拆的差不多了,所以被德國輕而易舉的突破了。


第三,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斯大林防線僅僅是一條不可移動的軍事工事。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沒有一條防線能死死擋住有作為的將軍。德國軍隊是二戰初期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德國的閃電戰和裝甲部隊把蘇聯打蒙了,蘇軍還沒反應過來德軍就到了。德國突破斯大林防線的時候蘇聯主力部隊甚至還沒有完全進入工事,很多地方連炮兵都沒有配備,如果蘇聯做好戰鬥準備,情況可能會好得多。不過斯大林防線對德軍也起到了一定的遲滯作用,為蘇聯的工業轉移和反攻爭取了時間。



開心集市大課堂


斯大林防線是1928年到1939年蘇聯在邊境地區修築的一條重要防線,與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德國的大西洋壁壘、齊格菲防線並稱歐洲四大防線。斯大林防線從蘇聯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峽到南部的黑海沿岸綿延1000多公里,共設有32個堡壘地域,擁有4000多個永備火力點,碉堡、障礙物、防空洞等各種軍事設施一應俱全,僅僅工事的牆壁就有1.5米厚。斯大林防線可以說固若金湯,是蘇聯人抵抗德國的重要依仗。不過如此固若金湯的防線,在蘇德戰爭中幾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被德軍輕易突破,讓所有人大跌眼鏡。那麼堅固的斯大林防線為何成了擺設?

第一,斯大林防線規模龐大,南北有1200公里長,是法國馬奇諾防線的三倍,所以工程量和造價都非常高,蘇聯人為此修了整整十一年。不過斯大林防線要防守的範圍非常大,而且是在平坦的東歐平原上修建的,不像馬奇諾防線那樣能夠依託山地、林地等天然屏障,所以防禦力大打折扣,看著很唬人,實際效果很差。

第二,斯大林防線修建時間比較早,消耗了蘇聯很大的國力和財力。不過斯大林防線剛剛修完,蘇聯就入侵了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和德國瓜分了波蘭,又搶了羅馬尼亞部分地區,讓邊界向東部移動幾百公里,斯大林防線因此成為遠離國境的國內防線。為加強防禦,蘇聯人在新邊境地區修建了莫洛托夫防線。由於莫洛托夫防線修建比較匆忙,蘇聯的資金和資源又緊張,因此“拆東牆補西牆”,把斯大林防線拆了個七零八落,把資源拿去修莫洛托夫防線。兩年後,當德國攻過來的時候,莫洛托夫防線沒修完,斯大林防線拆的差不多了,所以被德國輕而易舉的突破了。

第三,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斯大林防線僅僅是一條不可移動的軍事工事。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沒有一條防線能死死擋住有作為的將軍。德國軍隊是二戰初期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德國的閃電戰和裝甲部隊把蘇聯打蒙了,蘇軍還沒反應過來德軍就到了。德國突破斯大林防線的時候蘇聯主力部隊甚至還沒有完全進入工事,很多地方連炮兵都沒有配備,如果蘇聯做好戰鬥準備,情況可能會好得多。不過斯大林防線對德軍也起到了一定的遲滯作用,為蘇聯的工業轉移和反攻爭取了時間。



常常想長大


1939年製造完的斯大林防線由於蘇聯領土擴大而放棄,之後沒有再進行維護升級,也沒有常駐軍隊,邊防線往前移後只有幾座炮塔和掩體的落後防線徹底被遺棄了。之後德國入侵後蘇聯軍隊節節敗退,在德國先進的裝甲部隊快速突破下,蘇聯一戰時期的防禦陣地很快被德軍突破,蘇聯防線被突破後德軍快速前往明斯克,由於通訊和情報差異,蘇聯在明斯克地區被德軍包圍,導致開展前期蘇聯軍隊處於被動。所以說斯大林防線由於設施陳舊,防禦部署落後,根本不是德軍裝甲閃電戰的對手,甚至沒有充足的火炮和反坦克炮陣地,導致蘇軍防線很快被突破,德軍才得以繞到蘇軍後方包圍蘇軍。







小巴的小日子



“斯大林防線”絕對應該算是一個牛逼角色。然而,就在修築成功之後,當德軍對蘇聯突然發動代號“巴巴羅薩計劃”侵略戰爭行動以後,它卻如同聾子的耳朵——擺設一樣,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再次穿越歷史的迷雲一探究竟。 首先,我們先簡單回首一下斯大林防線的基本情況。它是前蘇聯最高統帥部為了防禦帝國主義的大規模入侵,在1928-1939年期間,特別耗費巨資沿蘇聯西部原國境線修建的一道,綿亙千里的國防建設當中重要的工程體系。甚至,在如今,這項工程已經成為了20世紀的一個重要軍事遺產。並且,通過它我們甚至還可以感受到當初人類戰爭的慘烈程度。因為,它不僅僅是一道綿延不絕、全長1200公里,從蘇聯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峽一直連到南部的黑海沿岸類似於我們中國萬里長城一樣的坑道,還是由23個龐大的戰鬥堡壘組成的堅固陣地,其中,包括有4000多個永備火力點,且全部均由鋼筋混凝土和特殊材料做成。比如,斯大林防線中,排序為第63號的明斯克段防線,它就長約140公里,共建設有327個永備火力點,並分散於1-6公里的縱深,而其工事的牆壁就有1﹒5米厚,並且,裡面還配置有76毫米火炮和馬克西姆機槍,以及觀察用的潛望境。甚至,時至今日,那些1938年安裝的發電設備還能正常運行,到處都是側防暗堡,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工程障礙物和地雷區。 然而,當德軍的鐵蹄踏入蘇聯的領土之後,儘管在1941年6月26日至28日期間,德軍曾經就在這一防線與蘇軍發生過一場激戰,但最終還是沒有抵擋住德軍進攻的腳步。甚至,可以說,斯大林防線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也就頂多是在這個工事上面,留下了一些當年的彈痕,成為了我們今天的紀念!當然,之所以斯大林防線毫無作用,應該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到了1939年下半年的時候,蘇聯西部的邊界開始往西有所推移,而這樣的話,蘇軍部隊也就沒有將主力部署在原邊界一帶的“斯大林防線”,而是將重點放在了當時非常缺乏工事和依託的新邊境地區。另一方面,就是源於當時的蘇聯最高統帥部對德國發動戰爭的戰略判斷出現了暫時性的失誤。如果當時蘇軍最高統帥部能夠在戰爭爆發之前,將主力部隊及時調整到斯大林防線一帶,那麼,後來的戰爭情況就必然會好得多。



所以,“斯大林防線”雖然在當時的戰爭中並沒有發揮任何的作用,但它卻是20世紀的一個重要軍事遺產,這一點永遠也不會被歷史的煙塵所掩蓋,甚至,還可激發出詩人靈感,啟迪出軍人思考。 所以說,斯大林防線為何在戰爭中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呢?任何國家的防線一般情況下,僅僅就是一種形式,並沒有多麼大的實質作用,甚至,就連我們中國的萬里長城在後來也沒有能夠抵擋住蒙古軍隊和滿清的腳步。事實上,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當時不僅僅是蘇聯修築了這一條毫無作用的戰爭防線,法國、德國和芬蘭也曾經修築過,但後來無論是法國的馬其諾防線,還是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今天我們如果回過頭來再看,它們都沒有起到理想中的作用。最後,就連德軍曾經修築的齊格菲防線也在二戰後期,雖然也曾經滯留了盟軍五個月,但最終也被強大的機動部隊所擊破。顯然,這也就說明當戰爭來臨後,主動出擊才是王道,被動守衛始終會落於戰爭的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