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四段分水岭,跨越千年的演变仅是历史上的一小步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记得小学时候的历史老师曾对我说过:“几千年时间,对你们这年纪的小学生来说确实过于漫长,其实将历史简化为四个一千年,也不失为历史入门的便捷之道!”

今天看来,这位历史老师概括得确实精炼,因为我们的历史确实泾渭分明地分为了四个“千年”,只是一千年中的历史演变看似变化巨大,但相对整个历史来说,那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而已。

我国历史上的四段分水岭,跨越千年的演变仅是历史上的一小步

按这位老师的看法,夏商时期为第一个千年,“西周先秦”为第二个千年,“西汉至宋”为第三个千年,“宋至民国”为第四个千年。不是说有“五千年”么?理论上虽如此,但历史需经过严格考证,目前我们就暂按“四千年”来说说这期间的“关键步伐”吧。

从宏观角度说,整个人类社会经过四千年的演变后依旧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毕竟直到今天,我们谈了三千年的“荧惑星”(火星)都还没上去过,在地球宇宙间,我们的这段历史还渺小得很呢!

首先说明的是,这里的历史并非以王朝更迭为时间依据,王朝统治仅是当中的社会背景。因为我们无法确定、到底是王朝统治促进了历史演变、还是“礼乐损益,律历改易“的历史演变推动了社会发展。

我国历史上的四段分水岭,跨越千年的演变仅是历史上的一小步

司马迁:当今天下,不外乎”礼乐损益,律历改易“

传统上以王朝更迭区分历史年代的方式较为繁琐,但本文中的所有历史就仅仅四个简短篇章而已,在历史教学时,此方式也不妨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第一个千年:华夏历史文化的源流之始、远古神话的乱入时期

这是距今约四千年之前的事情了,大约就处于夏商之间的年代。尚在考证中的夏朝建立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由于具有太多存疑地方,现在只能根据许多神话传说去建立当时的历史概貌。

《山海经》里记录了大量该时期里的神话故事,随着历史考证的逐步深入,人们渐渐发现,《山海经》也许就是当时以“神话故事”记录远古社会事件的一种方式。尽管该书成书较晚(约战国或汉初时期),但里面丰富翔实的故事多与《史记·五帝本纪》及《夏本纪》里面的叙述相吻合,我们无从得知司马迁的确切资料来源,但《山海经》并非单纯的神志怪异已成了当代学者的共识。

我国历史上的四段分水岭,跨越千年的演变仅是历史上的一小步

山海经:神话中有历史,历史中都是神话

关于那个远古年代,人们有大量理由去质疑《史记·五帝本纪》及《夏本纪》里的内容,但同时又无法有其他证据去驳斥其真伪;由于司马迁所处的年代显然距离那个时期更为接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否定它的严谨性呢?毕竟《史记》是获得了当时世人的普遍认可的。

我们最初的华夏历史文化源流正是始于《五帝本纪》、《夏本纪》以及《山海经》里的综合,当中“三皇五帝、大禹后羿、夸父神农氏“等等的故事就组成了人们的”远古印象“。之所以说是”印象“,因为它们还不等于确切的历史,我们甚至对那时候人们的衣着、生活习俗等都一无所知、一切仅基于推测。

我国历史上的四段分水岭,跨越千年的演变仅是历史上的一小步

远古时的滔天洪水成了东西方的共有叙述

无独有偶地,西方神话传说中也有过大禹时期所发生的滔天大水,这无疑又给那段远古记录的”真实性“及扑朔迷离增加了传奇色彩。没错,”神话、传奇“正是华夏历史的最初源流,”亦真亦幻“就是该时期的历史概貌。

第二个千年:有明文记录的历史伊始、集权礼制及思想文化的崛起

如果说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千年”尚属”亦真亦幻“的模糊形象,那么,自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开始,我国就进入了有明文记录的历史时期。

历史非常神奇,我国有明文记录的历史始于“共和”、最终也是“走向共和”,是不是有点“冥冥中”的样子?由于公元前841年的西周年代还不存在“政体”概念,当时的“共和”意向是由多位贤臣来共同执政,这一点上,古希腊早期的“民主”也是差不多这回事。

可惜这样的“共和”理想非常短暂,“共和元年”不久后,西周就因专政迎来了它的亡国之君周幽王,其后的“东周、战国”也迎来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化灿烂时代,“百家争鸣”事实上奠定了后世几千年的集权及礼制统治基础。

我国历史上的四段分水岭,跨越千年的演变仅是历史上的一小步

自公元前841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元光元年(前134年),这当中的一千年几乎就是封建集权统治的奠定过程,其间的历史就较为人们所熟悉了。由此看来,影响后世二千年的“独尊儒术”也是经过了千年的“酝酿、发酵”才逐步成型的,中间还有过“焚书坑儒”这样的对立性事件,思想争鸣成了那个年代的一大特色。

我国“国风”的最早代表性文化典籍《诗经》、《尚书》、《周礼》、《周易》等都诞生于该年代,事实上,大量相关典籍虽完善于汉朝初年、其记录的却都是这一千年间的事情。

从“模糊混沌”到具有了千年的历史明文记录,这发展过程看似是很大的一步,其实也仅是开启了我国封建集权统治的基本模式而已!

我国历史上的四段分水岭,跨越千年的演变仅是历史上的一小步

第二个千年换来的就是“独尊儒术”

如果以古代帝王区分这一历史时期,实际上就是自周幽王到汉武帝的千年期间,中间经过了“春秋战国、秦灭六国、楚汉争霸”等著名历史节点,闹腾了这么多事情,最后只是确立了最适合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社会制度而已。大家觉得,这样的一步是大还是小呢?

第三个千年:封建集权走向鼎盛、商品经济社会开始崛起

我国的封建集权社会兴起于汉武帝、到宋仁宗时期达到了古代社会的一个巅峰,这中间跨越的正好又是一千年左右。这一千年间,看似仅是不断的王朝更迭、皇帝换了一拨又一拨,其实还是迈出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在汉朝之初,古人们都是重农轻商的,隋唐期间出现科举制之后,人们更是以举仕为荣、以经商为耻。我们熟悉的大诗人李白,就是因为家中营商失去了科考资格,可见那时期的人都是“宁要面子不要钱”的,所谓“君子视钱财如粪土”,正是该时期仕人们的一种论调。

我国历史上的四段分水岭,跨越千年的演变仅是历史上的一小步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出纸币

其实儒家礼制下虽有“子罕言利”一说,不过孔子很少谈钱是因为他的读书人身份,并不意味着孔子“厌恶钱”。孔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也是倡导不该“不择手段”获得不义之财、但“通过正当的营商来获得利益”这一点,在整个儒家体系中都并没明文否认过。

随着宋代社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开始蓬勃崛起。宋朝仕人们在仔细研读过老夫子的礼制条文后,发现他其实并无真正“视钱财如粪土”,既然金钱于国于民有利,为何还要是视之为洪水猛兽呢?于是宋朝人开始发力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里为方便货币流通,还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当商品经济与“交子”的广泛使用成为了一种事实,宋朝官方也就顺势承认了这样的新生事物。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货币管理机构“益州交子务”成立;宋神宗熙宁初年,“交子”获得了律法上的确认和保护,从此,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将中世纪时的西方远远抛离在后。

我国历史上的四段分水岭,跨越千年的演变仅是历史上的一小步

北宋“交子”

第四个千年:从中古朝向近代化的历程、裹脚布的禁锢终被解除

纸币作为商品经济社会的代表性产物,在其后的“元明清”时期都不断被完善和发展着,西方纸币的使用(1661年由瑞典发行)也是受《马可勃罗游记》的启发而兴起。到了清代,纸币更是发展为官票、银票,由于银票具备当代支票的特点,它的出现也象征着我国金融业的正式兴起。

纸币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到明代中后期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这同时意味着,我国历史从“中古”走进了“近代”。和今天的现代化进程一样,“近代化”同样极为漫长,直到清末帝制的终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时候才宣告我国历史进入了“当代”——关于这点不难理解,现在许多人家里还有生于那时期的老人,这就是“当代”的最直接标志。

我国历史上的四段分水岭,跨越千年的演变仅是历史上的一小步

第四个千年以“新文化运动”为终结点

从思想层面看,“当代”还意味着以儒家为主导的思想模式已成为过去、意味着女性的裹脚布禁锢被彻底废除、意味着人们的婚恋终于获得了自由......殊不知,就这样的演变也历经了千年(北宋至民国约一千年左右)。

在我小时候,家中还有裹过脚的老人,历史老师就感概万千地对我说:“你家中奶奶的身上可是划满了上千年的历史印记!”,如果从这角度论及从前的老一代知识分子,这上面的印记何止一千年?

四千年蹒跚,“蹒跚”一词用得好;曾有一段时期,我们为取得的各项成绩骄傲自满过、甚至觉得,天上那“荧惑星”马上就能触手可及。可是从最初的文化源流伊始到集权统治的确立、再从商品经济的兴起步入近代,光这一点一滴的演变过程就已累积了上千代人的努力。

曾有人以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类比说:“在下一个千年,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呈现巨大的加速度!”我是衷心希望事实将如此美言,但当我眺望天上的星星太阳时,我不得不心想:“到人类登录火星、冲出太阳系再奔向宇宙,下一个千年是否足够呢?”

我国历史上的四段分水岭,跨越千年的演变仅是历史上的一小步

当代的战争受害者:等了千年又千年,战争何时了?

回到现实中,我们的当代社会尚且满布贫困、战火尚时有燃起,不能不说,经过四千年的历史演变,我国以及全世界也只是跨出了小小的几步而已。

如果能有一个关于“第五个千年”的愿想,我只希望那时候的社会已没了疆界、没了贫困与战火。按照之前的历史演变速度看,能做到这一点已属真正的“一大步”了!(写到这里时,我身后响起了《星球大战》的音乐,这是否又喻示着点什么?)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