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本文篇幅有点长,我希望读者能有耐心读完。了解今年的文学诺奖得主汉德克,读懂他的代表性自传体小说《去往第九王国》,确实是件费时间费脑筋的事,但愿我们能做到。)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在国内,世纪文景成为最大赢家。世纪文景独家包揽了汉德克的九卷本作品中文版版权。九本书都要加印,汉德克作品的责任编辑陈欢欢,在诺奖公布后一直在加班。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汉德克作品集

世纪文景对汉德克是做了充分研究的:汉德克不是以故事取胜的作家,他的读者比较小众,文学读者认可多一些,大众读者读他的作品会有障碍,所以没期待他的书会大卖。

那为何又要独揽汉德克的中文版权呢?世纪文景给出的理由是,汉德克是当代德语文学甚至世界文坛的重要作家。更为关键的是,汉德克经常出现在博彩公司的赔率榜上,他确实具备冲击诺奖的实力。

世纪文景赢了,赢在眼光独到和数年坚持。

诺奖效应开始显现,汉德克的作品走进了更多人的书房和案头。然而,要读懂汉德克的作品,进而读懂汉德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去往第九王国》被认为是汉德克最重要的自传体小说,是一部继承了歌德、黑塞以来的德语文学传统,具有漫游者气质的成长小说。它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口,我们不妨从这里开始,一面了解他,一面了解他笔下的人物,并试着解答他为什么要去第九王国、第九王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国

等一系列问题。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去往第九王国

一、作者汉德克的生世和文学色彩

1 汉德克的生世

1942年12月,汉德克在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奥地利出生。他母亲是斯洛文尼亚人,生父是曾在当地服役的德国人,后来的继父也是一名德国军官。他生父与他母亲相识时,已有妻室,但还是让他母亲怀上了他,却又离开了他们母子。后来,他母亲给他找了一个德国继父。继父给汉德克的印象是恶劣而又恐怖的。

“我看到了他酗酒无度的模样,看到他无尽地饮酒把钱都挥霍掉,看到他打我的母亲。我十一二岁的时候,能听到隔壁房间里传来的响亮的耳光声,我永远忘不掉这一切。”

连年战乱构成了汉德克的童年背景。德国、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哪里是归属地,汉德克没有明确的答案。

“我是孤独的,而当人孤独地活着时,会有某种倾向,觉得自己是个罪犯,或者觉得自己是个伟人。两种倾向都是危险。我既不是罪人也不是伟人。我是第三种人。”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汉德克

2 汉德克的文学色彩

汉德克必须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第三种人”的视角,从头开始理解每一个地方。他所理解的文学,即是不断明白自我的手段。

汉德克独具风格的创作为当代德语文学赢来了举世瞩目的声望,也确立了他令人仰慕的地位。同为奥地利作家的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称赞

汉德克是“德语文学活着的经典”

2004年,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表示:"我从来没有想过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许,这一奖项是应颁发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汉德克的。"

3 汉德克的政治倾向和文学成就争议

15年过去了,耶利内克预言成真,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以“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为由,将2019年的诺奖授予汉德克

谁知,这一颁奖无异于向至少看起来还平静的水面扔了一颗炸弹

至少有38000人签署请愿书,要求撤销汉德克所得诺奖。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反对汉德克获奖

  • 阿尔巴尼亚总理说道:“我从来没有想过诺贝尔文学奖会让我恶心”。
  • 科索沃总统称:“诺贝尔奖的决定给无数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 美国文学和人权组织“美国笔会”声明:“我们对选出这样一位作家感到震惊。他利用自己的公众声音来削弱历史真相,他公开支持前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和波斯尼亚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我们对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感到遗憾。”

与之相对,诺奖委员会称汉德克的写作从根本上讲是非政治的,他是反民族主义者而非种族灭绝的支持者。塞尔维亚文化部长表示,要不是汉德克支持塞尔维亚,他早就应该获得诺贝尔奖。奥地利总统也给汉德克发来祝贺。

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原来,上世纪90年代,米洛舍维奇统治下的塞尔维亚卷入了三场战争,造成巴尔干半岛局势的动荡和巨大的生命损失,米洛舍维奇因此被一些西方媒体称为“巴尔干屠夫”。对此,

汉德克持质疑态度,他亲自踏上前南斯拉夫土地,在旅行中观察和感知,在独立思考中追寻真相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汉德克在南斯拉夫

那些认为事实铁定的人,当然容不得汉德克的质疑,指责他的亲身验证不但多此一举,更有违公理。有太多政治因素渗入到文学中来。尽管汉德克坚持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反对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目的,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他的文学创作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就连汉德克自己也承认,作为欧洲的颁奖机构,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真的很需要勇气。

其实“诺奖事件”之前,在其它文学奖项上,汉德克就和执政政府发生过不愉快。

  • 1999年,为抗议德国军队轰炸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汉德克退回了1973年颁发给他的毕希纳奖。
  • 2006年,汉德克参加米洛舍维奇葬礼,杜塞尔多夫市政府拒绝支付授予他的海涅奖奖金。

4 汉德克的文学表达

汉德克的文学创作,除了政治色彩以外,自传性的倾向非常突出,他希望通过文学摆脱现实世界的困惑,自我构建完美世界,控诉战争,呼唤人性,寻找文化根源。他以“和世界对着干”闻名,他不惧成为世界的另类,他只是强调:

“我在观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忆。我在质问。”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年轻时的汉德克

之所以会这样,应该说,汉德克的母亲至关重要。前面已经介绍,他母亲是斯洛文尼亚人,汉德克对斯洛文尼亚,有着强烈的民族情节。

汉德克的母亲给他讲过两个舅舅的故事:在汉德克才1岁时,两个舅舅都是被纳粹占领的斯洛文尼亚的游击队员,后来违背意愿参加纳粹军队,战死苏联。其中,大舅曾在南斯拉夫学习过农学。

这个故事出现在了《去往第九王国》中。《去往第九王国》被誉为集汉德克迄今叙述之大成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舅舅化身为“哥哥”,作为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的“弟弟”——菲利普·柯巴尔则只身前往斯洛文尼亚,寻找“哥哥”。这是一趟寻根之旅。45岁的叙述者,回忆了25年前,他20岁的时候,前往斯洛文尼亚的寻根旅程;20岁的被叙述者,却又总是回忆起他的童年。童年、青年、中年,构成了叙述者的成长轨迹。在这轨迹中,现实和梦境又总是交替出现,形成了叙述者独特的精神空间——第九王国。

二、叙述者柯巴尔的寻找哥哥和寻根之旅

《去往第九王国》总体上讲的是:20岁的柯巴尔中学毕业后,没有和同学们一起去希腊参加毕业旅行,而是决定独自前往斯洛文尼亚,寻找他失踪二十多年的哥哥。他随身带着哥哥留下的农学院笔记本和斯洛文尼亚语—德语词典,穿越斯洛文尼亚,追寻祖先踪迹,发现了民族传统和家族源头,找回了自我。

1 寻找哥哥及寻根的原因

(1)母亲的原因

“自从我能够看懂母亲的目光以来,我就知道:这里没有我的立足之地。”

柯巴尔的母亲始终强调她不是弃儿,不是难民,也不是德国人,她是外国人。在母亲的叙述中,柯巴尔和哥哥是被骗去了王位的国王。哥哥失踪了,母亲自然把柯巴尔当作王位继承人。她不但将刚刚出生的柯巴尔“高高托起,捧到光亮的地方”,而且还两次挽救过柯巴尔:柯巴尔12岁时,和一个同村孩子成了死敌,母亲带他去了寄宿学校;在寄宿学校,柯巴尔又和一位老师成了敌人,母亲把他从这个“男子学校”转到了普通学校。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王位

母亲在柯巴尔眼中拥有高高在上的地位。

“她不是家庭妇女,而更是一个女管家;她不是一个土里土气的人,而更是一个精通世故的人;她不是一个观望者,而更是一个行动者。”

正是在寄宿学校,对僧侣精神感到无比压抑的柯巴尔,催生出一个惟一的目标——“自由的王国”

(2)父亲的原因

“没有人像我一样,连自己父亲的职业都说不出口。”

柯巴尔的父亲做过木匠、农民、工人,但柯巴尔认为没有一种上的了台面。和那些教师、警察、邮局经理、银行职员家的孩子打交道时,柯巴尔心灵深处感到,他和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他对他们而言,就像不存在一样。柯巴尔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仿佛无论站在哪儿,都会碍事,活生生成了一个“孤独者”。

“这样一来,我那时的家园就是乘车,在汽车站和火车站等待,一句话,在路途上。”

柯巴尔把来往于村子和城市学校之间的时间空间,当成了最适合的生存空间。在素不相识的人群众,柯巴尔不需要给别人分类,别人也不用把他分类。柯巴尔非常享受作为这样一个“旅行者”,那些压抑、陌生、孤独的感觉统统抛诸身外,多么美好。一辆汽车,便是一个闪闪发光的王国,是漂泊岁月里的家。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汽车

(3)哥哥的原因

“在家里,只要他们(父亲和母亲)在一起,偏偏在谁都不干事的时候,既笼罩着一种动荡不安和争吵,又充斥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图谋,看样子,仿佛他们俩都不情愿出现在这里,是被拘禁者或者被驱逐者。”

柯巴尔分析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哥哥失踪20年后,家里还笼罩在哀伤之中。

历史上有个事件使柯巴尔的家族成了奴仆族、流浪族,哪儿也没有居住地。据说,柯巴尔家族的根,是农民起义首领格里高尔·柯巴尔。他被处决后,他的后人被驱赶了,流落到克恩滕。

柯巴尔的哥哥被取名为格里高尔。哥哥17岁时,动身进了边境彼岸的一所农业学校学习农业知识,他不单发现了种植庄稼和牧草的新方法,而且发现了斯洛文尼亚语。他要求家人和他一样要遵守自己的出身。毕业后,他把眼光没有投向家乡所在的北方,而是投向了南方,讲另一种语言的国家,他说他找到了“我们自己的土地”。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土地

哥哥后来上了战场,成为了一个战士。对家里来说,他就像失踪了一样。他只是给家里写过几封信。然而在家里,人人都尊重他。

“丈夫(父亲)和妻子(母亲)以各自的方式,都在兴奋地爱着那个失踪的儿子,正像这个不信上帝的母亲说的,他是为人之子的榜样。”

(4)自己的原因

“有许许多多的原因,打动了我去独自旅行,其中一个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让自己忘记成了公众人物,我暴露自己了,不管这是想象或者不是也罢。”

柯巴尔曾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成了公众人物,然而,同学们却因此疏远了他。是的,同学们对他漠视惯了,如果非要因为什么去重视他,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了。

柯巴尔在同学中融不进去,又离家太久,导致村子也回不去了。

“这个格格不入的人,这个脱离了关联的人,那就是我。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跌跌撞撞,不是碰壁,就是抓空。”

柯巴尔这样描述他因为上学离家太久,回到村里无法融入的境遇。

同龄人对柯巴尔说:“你看来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了。”柯巴尔成了村里的局外人,和村里的人既做不到一起,又说不到一起。

境遇相近的人,彼此发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身为局外人的柯巴尔发现了一个边缘人——护路人。他写写画画,让柯巴尔看到了一个“世界帝国”。他笔下的色彩,像榜样一样影响着柯巴尔。悠然自得,不为任何人动摇,完全自由自在地活着,他成了柯巴尔最希望成为的样子。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色彩疗法

2 寻根的旅程和心灵的收获

(1)耶森尼克火车站——踏上通往祖先王国的门槛

柯巴尔中学毕业后,他离开克恩滕,独自踏上去南斯拉夫的征程,追寻哥哥的足迹。他先是来到南斯拉夫的北方城市耶森尼克。他久久地站在他国异乡的火车站,心理断定自己身在一个大王国里。在这里,他回忆起他的童年,他的村子、学校,他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同学、老师。正如上文分析的,正是他们,推着柯巴尔开启了他的寻根之旅。

在国外的第一个晚上,柯巴尔钻进了铁路旁护栏边上的隧洞里过了一夜。一夜没完没了地做梦。在黎明就要到来的时候,柯巴尔感受到了一种振奋。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隧洞

“(我)终于在度过了二十年人生之后,在一个没有地位的国家里,一个冷酷的、不友好的、吃人的产物里,踏上了通往一个王国的门槛。这个王国完全不同于所谓生我养我的祖国。它不要求我充当一个学龄人,服兵役,替代性服役,或者干脆就充军,而是与之相反,让我来要求,因为它是我祖先的国度,无论多么陌生,毕竟也是我自己的国度!”

(2)沃凯因——哥哥描述的祖籍地

一夜过后,柯巴尔乘坐火车来到沃凯因。接下来几天,他都在沃凯因度过,拜读哥哥的两本书。他描述道,只要闭上眼睛,展现在面前的就是一个远离世界的世外桃源

哥哥曾在心中用“祖籍”描述沃凯因。

“一个孩子惊奇地注视着她;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观察着她;一个四十五岁的人俯瞰着她。在这个时刻,所有这三个人融为一体,也没有了年龄区别。”

在哥哥描述的祖籍地,柯巴尔体会到,无论作为孩子的自己,还是作为青年的自己,还是作为中年的自己,都能够恰如其分地融入进去,毫无违和感。

尽管哥哥的信中和便条里也流露出绝望,但柯巴尔始终认为哥哥会成为传说中的英雄,并在心里把他称为“祖先”。

有那么一天,柯巴尔发现了哥哥给他标注的最后一个词语。这个词语翻译出来的意思,既是自强不息,又是吟唱诗篇。除了和前面的那些被标注的词语一样,注了一个日期,还附加了一句“在战地上。”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战地

柯巴尔从心灵深处喊出了哥哥词典里那些言简意赅或者回肠荡气的词语,并生出“世界之音”的回声。

“我一下子扑倒在地上,永远感受到了什么是精神。”

(3)喀斯特——寻根问祖的目的地

几天过去,柯巴尔再次上路。

“这时,他(柯巴尔)重复的不是同父亲一起走过的童年之路,而是当兵的哥哥拖着艰难的步子穿过不毛之地,去参加一场预先注定要失败的战斗;重复的不是田野之路,而是行军之道。”

终于,柯巴尔到了柯巴里德。这里的人们既讲斯洛文尼亚语,又讲意大利语。柯巴尔确定:“这里就是我的祖籍地!”

然后,柯巴尔坐上公共汽车前往喀斯特,去往寻根问祖的目的地。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喀斯特

在喀斯特,柯巴尔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熟悉的。他想清楚了,喀斯特连同失踪的哥哥一起,便是他整个叙述的动机。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由于土地特性预先确定的,只有当土地一同参与到每个阶段时,才可能有规律地叙述;惟一真实的历史撰写必须始终和地理研究同时来进行。”

这就是柯巴尔为什么一定要亲身到祖先的土地走上一遭的原因,他要完成的叙述,必须得到土地的滋养和支撑。

甚至他的生命,也必须得到这片土地的认可。柯巴尔曾一再责备母亲生了他。然而,在喀斯特,他想告诉母亲的是:他喜欢来到这世上。

虽然喀斯特是个贫困地区,但人们能在这儿感受到一种不会再比之更大的陶醉:共同被接纳到空虚里的幸福。

在这里,柯巴尔两次见到了哥哥。当然,那都是出于想象。但哥哥关于斯洛文尼亚祖先语言中的“第九王国”的解释,攫取了柯巴尔的记忆。

“要是我们大家失散后,有一天又重聚在一起,乘坐上披着节日盛装的四轮单驾轻便车,前往第九王国,参加第九代国王的婚礼——听着吧,上帝,我的请求!”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王国

这请求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柯巴尔认为这虔诚的愿望,可以通过文字,转换到人世间来实现。

如此,柯巴尔既完成了他的寻根之旅,也完成了他重现历史的叙事意图。

“叙述的阳光将会永远普照在那只有伴随着生命的最后一息才能够被摧毁的第九王国之上。”

“后来者,当我永远不在这里时,你会在叙述的王国里找到我,在第九王国里。”

三、读者写在后面的话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韩瑞祥是中文版《汉德克文集》的主编,应该是汉德克作品最早的读者之一。他评价汉德克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由于汉德克在一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里挺身而出,必然成为众矢之的。他说汉德克是一位感知型作家,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表现个人与世界的矛盾,恰恰是为了读者,为了人类。对于《去往第九王国》,韩瑞祥这样理解:

“《去往第九王国》的叙述在回忆历史和反思现实的交织中或多或少地蒙上了乌托邦色彩,渗透了作者对人性生存的美好渴望。”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韩瑞祥和汉德克

在专业主编、译者之外,我试图找到更多普通读者的感悟,但确实不多,下面简单摘要几条:

  • 我个人很同情柯巴尔,他没有家园,只有自己。他以寻找哥哥为理由,寻找另一种温暖。他有着对另一个未来的向往。
  • 所谓“第九王国”,既可以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也可以看作是汉德克赋予“文字世界”的新隐喻。
  • 被禁锢的语言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解放,成为指引他寻找民族精神之源的一盏明灯。

通过用心去阅读和体验,大家都能读出汉德克对当下现实的不满,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其中,我认为还可以再往汉德克的内心深入一步。

汉德克的母亲和父亲(包括生父和继父)明明是两个“对立”阵营的人,却偏偏走到了一起,更确切地说,是纠缠到了一起。父母的结合,没有取得与大时代大背景抗争的胜利,也许根本就没有抗争,反而成了牺牲品——

毫无温情可言的家庭,不但让父母辈自身痛苦,也让子女辈的心灵无处安放

面对水与火的势不两立,汉德克很难保持中立,中立意味着两边都将失去。他必须做出选择,他选择了母亲。相对而言,母亲是个弱者,不但她本人受到两个父亲的抛弃和欺辱,而且她身后的国家也受到父亲身后国家的侵犯。

因为这个选择,汉德克内心是自惭、自卑的。他热爱生命、渴望新生,他必须超越这带给他痛苦的情感。所以,他选择了踏上母亲的来时路,追根溯源,彻底救赎母亲,并解放自己。

《去往第九王国》: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栖息地

对话中的汉德克


文章作者简介:李想国,文化文艺工作者,愿用正向深刻的观点、温暖心灵的文字,构筑你我的理想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