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一種精神疾病藥物的誕生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訪問關注

原文作者:Douwe Draaisma

雙相情感障礙的療法是意外發現的,Douwe Draaisma對這背後的故事大加讚賞。

锂:一种精神疾病药物的诞生

約翰·凱德(John Cade),攝於1974年。凱德是使用鋰來治療雙相情感障礙的第一人。| 圖源:News Ltd/Newspix

大概在70年前,澳大利亞的精神病學家約翰·凱德(John Cade)發現了一種治療雙相情感障礙的藥物,它能幫助許多患者快速恢復情緒穩定。鋰現在是治療這種精神障礙的標準療法,也是精神病學史上一直保持有效的藥物之一。但是它的發現卻障礙重重。美國精神病學家沃爾特·布朗(Walter Brown)把凱德本人的複雜故事和他的大發現寫到了《鋰》這本書中,引人入勝。

相關圖書

《鋰:一位醫生、一種藥物和一個突破》

(Lithium: A Doctor, a Drug, and a Breakthrough)

出版社:Liveright (2019)

直到1980年,雙相情感障礙一直被稱為“躁狂抑鬱症”。全球大約每100個人裡就有1個人罹患此病。在不接受治療的情況下,患者會經歷情緒忽高忽低的無休止的波動。未經治療的患者的自殺率是普通人群的10-20倍。所幸的是,利用銀白色的輕金屬鋰製造的碳酸鋰可以將自殺率降低10倍。

布朗對凱德跌宕起伏的一生的描述,和格雷格·德摩爾(Greg de Moore)及安·韋斯特莫爾(Ann Westmore )撰寫的傳記《尋找理智》(Finding Sanity,2016)一書類似,但後者的描述比較美化。布朗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記載了凱德在缺乏,甚至可以說沒有先進的技術和現代設備的情況下做出這一發現的經過。他在被迫用最樸素的手段進行科研的情況下,得到了令人雀躍的發現。

二戰期間,凱德被軟禁在日軍位於新加坡樟宜的臭名昭著的戰俘營裡,歷時超過3年。他被要求管理精神病部門,在那裡他開始注意到某些食品短缺和戰俘疾病之間的決定性關聯。比如,缺乏維生素B會導致腳氣病和糙皮病。

二戰結束後,他開始從事研究。在墨爾本附近的邦多拉遣返精神病院(Bundoora Repatriation Mental Hospital),他一開始在一個廢棄的食品室裡收集抑鬱症、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尿液樣本,想要發現他們尿液中的某些分泌物是否和他們的疾病有關。由於缺少精密的化學分析儀器,同時也缺乏理論的指導,凱德把尿液注入了豚鼠的腹腔內,並一直加大劑量,直到豚鼠死亡。他發現躁狂症患者的尿液對豚鼠的毒性最大。

在精神病院的進一步試驗中,凱德發現碳酸鋰降低了病人尿液的毒性。從19世紀開始,碳酸鋰便被用來治療痛風等疾病。凱德還注意到,大劑量的碳酸鋰能使豚鼠鎮靜。平時很警惕的豚鼠即使被他翻到肚皮朝天,也會平靜地望著他。

他想知道,鋰對他的病人是不是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在自己親自試驗了安全劑量之後,他開始給10個患有躁狂症的患者試用。1949年9月,他在《澳大利亞醫學雜誌》(J. F. J. Cade Med. J. Aus. 2, 349–351; 1949)上報告了鋰對所有10個病人起到的快速而劇烈的療效。其中的大多數病人在醫院裡來來去去,現在其中5人的病情已經穩定,回到了自己家。

锂:一种精神疾病药物的诞生

碳酸鋰現已被納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基本藥物標準清單》。| 來源:Charles D. Winters/Science Photo Library

凱德的論文當時沒有太引起人注意。沒過多久,他開始對元素週期表上的一行行元素進行試驗,包括銣鹽、鈰鹽和鍶鹽。不過它們都沒有什麼療效。1950年,他也放棄了鋰的實驗,因為鋰的有效劑量接近中毒量,而且同年一個有30年雙相情感障礙病史的病人“W.B.”因為鋰中毒死亡。

布朗還在書中加入了莫根斯·斯庫(Mogens Schou)的故事。這位丹麥精神病學家是凱德一般的英雄人物,他曾長期不畏艱難地致力於推廣鋰,使其作為雙相情感障礙的藥物而被接納。他很瞭解這種病,因為他的兄弟得過。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斯庫和同事波爾·巴斯特魯普(Poul Baastrup)一起做了一系列更為嚴謹的鋰實驗,最後展開了一次帶安慰劑對照組的雙盲實驗。實驗結果發表在1970年的《柳葉刀》(The Lancet)上,它確鑿無疑地表明鋰在治療大多數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方面的療效,其中一個受益的患者就是斯庫的兄弟(P. C. Baastrup et al. Lancet 296

, 326–330; 1970)。

現在,數百萬罹患此病的患者的病情靠鋰得到了控制。不過,鋰的給藥劑量非常嚴格,而且它也有令人不快的副作用,比如噁心和顫抖。但鋰的作用機理依舊是個謎。大多數研究針對的是其對神經遞質的化學影響,但是尚沒有確鑿的證據。雙相情感障礙的病因也不明確。現在能確認的是,雙相情感障礙和遺傳有關:如果同卵雙胞胎(遺傳完全相同)中的一人患有此病,那麼另一人患上此病的幾率為60%。在異卵雙胞胎中,這個數字是10%。

看完《鋰》這本書後,讀者會深感矛盾。鋰這個藥物掀起了50年代的“精神藥物學革命”,此後抗精神病藥和抗抑鬱藥陸續出現,因此從許多方面來說,它是一種成功的藥物。但是它卻是在一個破敗的食品室裡被研發出來的,尿液樣本被存放在凱德家的冰箱裡。另外,現在回過頭看,鋰的發現似乎也可以說和凱德的一種錯誤解讀有關。

“鎮靜”的豚鼠表現出來的可能是鋰中毒的初始症狀:現在昏睡仍是過量的徵兆。而用布朗的話來說,從豚鼠到人體試驗是一個“概念的飛躍”,幾乎沒有經過理論的推敲。現代研究者不太可能獲准做凱德曾經做過的那些實驗。

如果不是靠斯庫,還有美國醫學研究者約翰·塔爾伯特(John Talbott)等人的發掘,凱德1949年論文可能早就石沉大海了。因此,把凱德看做先鋒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沒有斯庫和其他人的接棒,故事就沒有後文了。由於他們所有人的貢獻,鋰這種無處不在、易於製造,而且從沒有被醫藥公司申請過專利的元素才能夠一直保持低價,同時成為治療一種惱人疾病的無價之寶。

原文以Lithium: the gripping history of a psychiatric success story為標題

發表在《自然》2019年8月26日書籍與藝術上

© nature

Nature|doi:10.1038/d41586-019-02480-0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 Chinapress@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2019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锂:一种精神疾病药物的诞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