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的本質,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

商業模式的本質,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

商業的本質,是交易。

為什麼中國這些年創新非常迅猛,甚至看上去超過美國。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要多說幾句。

商業的本質,是交易;商業模式的本質,就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你做個東西出來,叫產品;只有用於交易的產品,才叫商品。

交易,就需要至少雙方。雙方交易,就需要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連接。連接,是交易的基礎設施。而商業模式,是這個錯綜複雜連接的土壤上開出的花。



在此基礎上,再複雜一點的模式,比如:



A享受了你的服務,你卻繞過A去向B或者C收費;甚至在企業裡,收入可以變成本,成本也可以變收入。聽起來是不是很像瘋人的囈語?



但是這正是商業模式的本質。



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一詞最早見於1957年的學術期刊中,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興起以後,商業模式引起了理論界的關注,其內涵也擴大到企業管理領域的廣闊空間。但它正式作為一個獨立領域引發學者們的廣泛興趣,卻是本世紀初的事情。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也曾說過“當今企業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的競爭”。



對於商業模式這一概念的理解,歷來有很多種說法。企業最關注的是如何賺錢,我們當然可以將商業模式通俗化為“企業賺錢的方式”。更簡潔的說法是:商業模式是—個企業與其內外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



誰是利益相關者?

回到文章開頭部分,為什麼A享受了你的服務,你卻要繞過A去向B或者C收費呢?這就是由於你的周圍存在著不同的“利益相關者”。

企業利益相關者包括外部利益相關者和內部利益相關者兩類,外部利益相關者指企業的顧客、供應商、其他各種合作伙伴等;內部利益相關者指企業的股東、企業家、員工等。商業模式是連接客戶價值和企業價值的橋樑。

商業模式為企業的各種利益相關者,如供應商、顧客、其他合作伙伴、企業內的部門和員工等提供了一個將各方交易活動相互聯結的紐帶。設計商業模式,就是設計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

聽起來似乎很複雜,但是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做簡單而通俗的說明:當您閱讀這一期《世界經理人》雜誌時,您並沒有為此付費,我們的收費來自於廣告商。作為讀者的您和廣告商都是我們的利益相關者。

當然還有更復雜的商業模式,這裡不做深入探討。

能夠滿足填滿所有關鍵資源能力的利益相關者集合可能有多個,取捨的指導原則是:價值空間最大化。用通俗的說法就是: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組合,你所付出的成本和獲得的價值是不同的。或許,你可以在腦海中將自己與周圍的ABCDEFGH ..任意聯接,直到找到最能賺錢的那一種。

除了商業模式之外,大家最為關心的就是盈利從哪裡來?

商業模式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其構成包括6 個要素:業務系統、定位、盈利模式、關鍵資源能力、現金流結構和企業價值。在這6 個要素之中,盈利二字可能最吸人眼球。盈利從哪裡來?它就存在於與各利益相關的連接之中。

連接成為了關鍵因素。

現在我們來想想,過去中國人講的一句話“要致富,先修路”。

為什麼?

過去鄉村的好東西,因為沒有連接,無法與這個世界交易。修路,就是建立連接。更多好東西被連接入網絡,交易結構發生巨大變革。

現在你就能理解“互聯網”對商業世界的意義了。

互聯網把更多的交易節點,用比修路更高效得多的方式,連接起來。那麼,交易結構,必然發生比修路更深遠的變化。互聯網連接的節點越多,交易結構的變化越大。

所以,互聯網的廣度,幾乎決定了這一輪商業模式變革的深度。

那麼從全世界來看,哪些國家的互聯網廣度最廣?

兩個半國家。兩個是:中國(14億人口),美國(3億人口)。印度算半個,因為它幾乎變成了美國的人才工廠。

現在你就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可以比肩、甚至超越美國。那些老牌工業強國,比如日本,比如英國,新商業如此落後。

日本、美國有非常多、非常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但是我們因為人口規模,在商業模式創新上,佔了一點小便宜。

中國享受過兩次人口紅利。

第一次,是在供給側,因為人口多,勞動力便宜,所以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

第二次,是在需求側,因為人口多,互聯網連接帶來的商業模式創新井噴,中國成為新商業大國。

但是,商業模式創新是右腳。科學技術創新是左腳。右腳出盡,需要邁出左腳。我們正在也必將迎來第三次人口紅利。

中國的大學生,曾經是天之驕子。但後來因為擴招,變為白菜。這對個體來說,也許沒有了比較優勢,但是建立了國家的比較優勢。我們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比很多國家的總人口都多。

這有什麼用?

這能在下一個“人工智能時代”發揮巨大作用。中國人一直自詡數學好。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算法和數學知識。正是我們的強項。

你可以說是“天佑中華”,也可以說是“最後一波人口紅利”。製造業升級、互聯網創新之後,我們必須抓住這次機會。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我們看上去在一些商業模式上,比美國還要創新。但是我們其實離美國還很遠,尤其是科學技術創新。

互聯網時代,美國覺得中國是“有缺點的夥伴”,但是到了人工智能時代,美國覺得中國是“最主要的戰略對手”。這足以說明真正科技的重要。

不要因為人口規模紅利帶來的“商業模式創新”而沾沾自喜,我們必須抓住人口素質紅利帶來的“科學技術創新”。

人工智能,才是中國的國運。

回顧2018年的中興事件,讓我們很多人開始反思:為什麼我們那麼擅長外賣、叫車、快遞,但卻不擅長芯片、醫藥、生物、高科技?

為什麼?

外賣,叫車,快遞,製造,這些都是“效率優勢”。這些效率優勢,來自於人口數量的巨大,以及隨之帶來的人工價格的低廉。

我把人工價格低,稱之為“一級人口紅利”,製造業受益於此;我把人口數量大,稱之為“二級人口紅利”,互聯網業受益於此。

製造業,互聯網,都是人口紅利的受益者。 那為什麼不擅長“科技創新”呢?有人說是科研體系腐敗,有人說是上市標準不對。我個人認為,最主要原因(至少是之一)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利。

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商業邏輯。

中國人這麼聰明,為什麼不去發明東西,都在送外賣?因為發明東西不賺錢。

為什麼發明東西不賺錢?

因為你一旦發明出來,3天之內,華強北就有同款上市了,還引以為豪;因為你一旦做出藥來,同配方就可以堂而皇之在藥店賣;因為你一旦設計一款新樣式,比如劉海式全面屏,馬上就有幾十個兄弟姐妹。



抄,從來都是最經濟的做法。抄別人就能賺錢,誰還去發明?

偶爾幾個有情懷的,堅持自己做,終於做出來了結果被人抄,還得不到好的保護,最後只能餓死。

抄襲成功,原創餓死。知識產權不受嚴格保護,是大家追求執行效率,而不是原創的指揮棒。

想讓中國立於世界之巔,先把電腦裡的盜版軟件刪了,衣櫥裡的高仿包包扔了,淘寶上轉錄知識付費的賬號都封了。

創新,就開始了。

正如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所說:不知宏觀者無以謀微觀,不知未來者無以謀當下,不知世界者無以謀中國。

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之上,經濟的海洋中,你看到哪裡在潮起,哪裡在潮落。每一個細分市場的收入利潤去乘以蓬蓬勃勃的年輕人口、中產人口,都是一個可觀的市場。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競爭雖然慘烈,創新路途雖然坎坷,但這裡有太多生於平凡,卻又不甘平凡的個體。

創新這條路不容易走,但它雖然不易,卻是通往未來的道路。

每個時代有不同的思維,比如我們的父輩時代,當改革開放大潮來臨,如果抱著大鍋飯的思維躲在工廠裡圖安穩,那就會導致現在的一事無成;當炒房炒地大潮來臨,如果抱著房地產就是泡沫的思維躲在銀行裡圖安穩,那就會導致現在的望房興嘆;這一輪電商、短視頻賽程過半,還有很多人在觀望,甚至是認為互聯網是洪水猛獸,這必然導致未來的一事無成。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目前階段,互聯網思維還將是主流思維!

互聯網與中國、與世界、與未來都充滿了緊密的聯繫,一句話說,國家的升級、產業的升級、企業的升級,離開了互聯網思維都將一事無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