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要进攻苏联?

不谈恋爱好多年


我是迷蝶梦,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希特勒来说,摧毁苏联可以算是一个终极目标。

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令世界目瞪口呆。

然而在条约签订的前几天,希特勒告诉瑞士驻国联代表伯克哈特,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反对苏联。如果西方领袖太过愚蠢或者太过盲目而看不出来的话,那么我将被迫先跟苏联人妥协以击败西方,然后,我将使用所有能够支配的力量转过身来对付苏联”。

在更早的时候,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那时候希特勒刚刚出道,他就在鼓吹要摧毁苏联。

希特勒的这个信念来源主要基于三个因素:“生存空间”、反犹主义以及反布尔什维克。

一、“生存空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都主张扩张领土,以支撑不断增长的人口。而人口增长又对超级大国的国家实力起到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强大的国家必须要夺取所谓的“生存空间”。

德国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边界早已固定,其领土无法支撑必要的人口增长。因此,德国对拥有庞大殖民地的英法非常羡慕嫉妒恨。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说就是这种矛盾的产物。

德国虽然在一战遭遇惨败,但很多人,包括希特勒,依然执着于“生存空间”理论。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东方,也就是东欧。

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德国曾经占领了大片东欧领土。1918年的《布列斯特和约》规定,波兰、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白罗斯、乌克兰都属于德国势力范围。

希特勒对《布列斯特和约》高度赞扬,称其为德国人民的生存空间提供了必需的土地。

一战之后的《凡尔赛和约》,基本上终结了德国向海外扩张的可能,向东扩张,就成了唯一的选项。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明确说明:“我们要继承和发扬600年前的伟大运动,停止德国向西和向南的扩张,而是将目光盯紧东方的土地,主要是苏联和其边界附庸国的领土。”

希特勒的这种偏执一直到他自杀都没有改变。

二、反犹主义

19世纪末,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种族主义应运而生。他们认为,强者才有生存的权利,弱者只能躲在墙角瑟瑟发抖,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民族天生就该征服弱小民族。

这种思想在当时很有市场,即使是现在依然有人奉行这套思想。

希特勒是个彻底的种族主义者,他鼓吹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极力贬低犹太人。当然了,反犹在当时整个欧洲都是一种政治正确,只是希特勒表现得更加激烈。

在希特勒眼中,苏联就是一个犹太人政权,因此德国必须结束犹太人在俄国的统治。

希特勒在一篇文稿中写道:“数百年来,俄国从上层的德意志精英分子中吸取养料。今天、德意志影响下的俄罗斯文化几乎完全灭亡了,它被犹太人所取代。俄罗斯不再是一个健康的组织,而是腐败的温床。东方的帝国即将陨落。终结苏联的犹太人统治同时也意味着俄罗斯作为国家的终结。”

其实希特勒不光认为苏联是犹太人政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还把美国当做犹太人控制下的“邪恶政权”。

三、反布尔什维克

希特勒的反布尔什维克立场基本上没有疑问。

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多德国人就认为德国的失败,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在背后“捅刀子”。

实际上他们把因果关系弄颠倒了。其实是因为战争的失败才催生了德国的布尔什维克起义。不过对于很多类似希特勒这样的狂热分子来说,因果关系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得有人背锅。

对德国民众来说,让布尔什维克背锅,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因此,德国民众整体上是憎恶布尔什维克主义的。

只不过在20年代,由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还是和苏联发展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德国国防军也因此得以秘密重整军备。

30年代,德国陷入了大萧条,纳粹因此迅速崛起。希特勒上台的最初几年,由于需要先解决国内的危机,反布尔什维克主义还不占主导地位。

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希特勒的反布尔什维克立场再次亮起。他独自决定向佛朗哥叛军提供军事援助。

当年德国开始了四年工业计划,希特勒在备忘录中宣称,“与苏联的最终决裂不可避免”。

1937年的一次秘密会议上,希特勒将战争提上日程,声称“共产主义是我们未来终将面临的大敌”。

可以肯定的说,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战略目标就是为了摧毁苏联,控制东欧,然后凭借东欧丰富的资源和美英争夺全球霸权。只不过希特勒将反布尔什维克和反犹太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融合在了一起,使得他更能说服德国民众,发动对苏联的进攻。


迷蝶梦文史社


1941年6月22日,德国数百万大军突然在德苏边境线上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实施。德国闪击苏联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在刚刚灭亡法国不足一年,空袭英国的海狮计划硝烟未散,英国尚未投降的前提下,为什么德国会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进攻苏联呢?

巴巴罗萨计划

第一,两国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希特勒自上台以来,一直试图将德国塑造为欧洲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的领导者。而显然,近在咫尺,却实行共产主义的苏联成为资本主义的最大敌人。想成为老大,自然要付出,为了获取足够的威信,也为了自己的权威不受质疑,自然要有所表示,干掉苏联自然是最有力的证明。

希特勒

第二,现实利益的考量。希特勒自上台以来,一直叫嚣着拓展生存空间,“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夺取每天的面包和牛奶。”这是希特勒煽动德国民众狂热的最著名说辞。

而德国作为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虽然科技和工业十分发达,但受限于恶劣的战略地位和英法等老牌列强的打压,一直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德国境内的资源,尤其是石油,远无法满足德国经济的发展需求。

巅峰时期的德国

因此,无论是德国领导人还是普通民众,一直迫切希望德国能够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二战时德国的侵略扩张,也受到了德国民众的普遍支持。

但是,虽然希特勒上台以来,先后将北欧、法国、东欧等地纳入了统治范围,但是这些地方人烟稠密,资源也算不上丰富,尤其是战争机器最需要的石油,依然匮乏。因此,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很低、资源极度丰富的苏联就成为德国拓展的最理想之地。

第三,希特勒种族主义的必然选择。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他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中,就将苏联的主体民族斯拉夫人划定为劣等民族。在希特勒看来,斯拉夫人和犹太人一样,就“不配”生活在地球上,他们应该被杀害、驱逐和奴役。

希特勒《我的奋斗》

因此,在这种这种指导思想之下,从刚开始,纳粹德国对苏联抱以强烈的敌意。而随着纳粹德国在欧洲的节节胜利,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希特勒,将矛头指向苏联,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第四,苏德必有一战,即使纳粹德国没有进攻苏联,苏联在准备充分之后,也不会放过德国。其实在二战之前,苏联在国际上的名声并不好,俄罗斯人的贪婪也举世闻名。

苏联

虽然沙俄被推翻,苏联成立,但苏联骨子里依然实行着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和侵略扩张政策,他们也一直试图恢复沙俄曾经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德国闪击波兰之后,苏德两国共同瓜分波兰,就是最好的明证。

瓜分波兰以后,两个大国领土直接接壤,这也意味着两国再无缓冲之地。因此,两国爆发战争将是迟早的事情,这一点无论是希特勒还是斯S大林都心知肚明。只不过希特勒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第五,希特勒对于德国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也低估了苏联的战斗力、战斗意志和恶劣的气候。自闪击波兰开始,德国的闪击战就震惊了全世界,德国军队也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短短半年时间,德国先后横扫了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挪威等大半个欧洲。

德国军队

在德国军队乐观的估计里,进攻苏联也是一场闪击战,他们计划短时间内就消灭苏联军队主力,逼迫苏联投降。而苏联在此之前的表现,也印证了德国的观点。由于大清洗对于苏联军队的严重破坏和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糟糕的表现,都使希特勒和德国乐观的相信,此时的苏联军队不堪一击。

当然,苏德战场最终的结果证明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显然是错误的。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后,虽然苏联损失极为惨重,但苏联并没有被一击倒下,反而凭借无与伦比的纵深和动员能力,坚持和德国战斗。

坚韧的苏联军队

而1941年前所未有的恶劣天气也成为苏联最好的朋友。再加上英美等国捐弃前嫌,对苏联进行大力支援,最终使德国军队陷入了苏德战场的泥潭,并导致了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鸢飞九天2018


1941年,随着希特勒的一声令下,纳粹德国数百万的部队分为三个主要装甲集团军跨过苏德边境执行“巴巴罗萨”行动的命令,开始了4年残酷的苏德战争。也许你会问纳粹德国明明在此之前制定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为什么不进攻这个看起来比较弱一点的英国呢?那么我会告诉你,如果纳粹德国真的放弃进攻苏联而去越过“英吉利”海峡发动登陆战争是愚蠢的。先不要急着反驳,听我如下分析:

一:希特勒需要巨额的资源养活他庞大的军队。



在入侵苏联的时候希特勒调动了多达190个师共有550万人,光是养活这些军人就是一件令人头疼的难事。而这些军队还有4900架的飞机、3700辆坦克和47000门各式大炮,这些钢铁巨兽喝的是德国稀缺的石油,用的是考验德国综合实力的优质钢铁。这还只是参加入侵苏联的军队。德国在欧洲各地区还有不少的驻军,在非洲还有庞大的装甲集群。纳粹如此需要资源,但是欧洲大陆的产量又不足以满足需求,希特勒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入侵对象,一个可以提供资源消耗的国家。

二:苏联丰富的资源。



苏联通过工业计划的顺利实施,国内的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苏联境内有着丰富的油气储量、乌克兰地区盛产优质的粮食,各种煤矿、铁矿数不胜数。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俨然是德国最大的出口国。希特勒为了要实现自己统治世界的目标,首要任务必须是促进自己部队的发展,为部队提供充足的资源。苏联,是希特勒的最佳目标。

三:苏联地势平坦,与德国接壤,利于装甲部队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纳粹德国便是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装甲部队在欧洲平原上驰骋纵横,用“闪电战”吞并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苏联与欧洲的地形相似,平原、草原地区占了苏联国土的大部分面积。这样子的国土分布非常有利于希特勒装甲部队的行动。事实也是如此,在苏德战争前期,纳粹德国的军队所向披靡,苏联根本无力招架。况且苏联还和德国接壤,无论是步兵还是装甲部队都免去了越洋登陆或者空降的麻烦。

四:希特勒错误估计了苏联的实力。



苏联在1941年之前综合国力虽然有所提高,却还没有达到希特勒眼中一个强大对手的要求。斯大林在希特勒眼中是愚蠢的。在希特勒收拢部队,征召优秀将领的时候,斯大林却在屠戮自己优秀的战地指挥官。在苏芬战争期间,苏联愚蠢的战术将战争越打越向失败的边缘靠近,更使希特勒觉得苏联徒有其表,不过如此。



在这种种的原因之下,希特勒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苏德战争的前期也如希特勒所想象的那般发展。可战事愈加胶着,希特勒的错误就愈加明显,苏联是强大的国家,源源不断地部队、源源不断地武器从后方输出到前方。战争的最后无疑是苏联取得了胜利,苏联的胜利也是全世界正义善良的人们的胜利。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1941年6月22日,德国大举入侵苏联。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情况:德国在没有搞定英国的情况下进攻苏联本身是一件很冒险的决定,意味着不可避免的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而苏联(斯大林)应该就是这么认为的,因此出现了战略上的轻视和重大失误。

在当时,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那苏联毫无疑问会成为除美国外最大的战争受益者。因为德国会帮助苏联清除掉大部分的竞争对手,这对于当时苏联未来可能的扩张将会非常有利(这又是为什么苏联在正式战争爆发前为德国提供支持的原因)。如果这样,那么苏联和德国未来将不可避免的成为竞争对手。所以,希特勒要先下手为强。

德军在西欧的突出表现给了希特勒自信,同时苏军在苏芬战争时的表现同样给了希特勒可以速战速决的幻想。

在战争前期,德军占据主动。但一系列的指挥和政策失误以及国际的援助为苏军提供了翻盘的机会,最终掀翻了纳粹第三帝国。

如果德国当时在苏联的德军占领区政策灵活一点,号召当地人反对斯大林暴政并建立伪政权(乌克兰当时最可行),那么苏军的反攻将会非常困难。

如果德军真的拿下了苏联,那么希特勒真的就完成了其建立帝国的梦想,德国将会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盘踞欧洲世界大国。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红场阅兵

执着的文科生


每当有人提到二战战局时,总是会好奇为什么希特勒一定要向东进攻苏联呢?

实际上,希特勒进攻苏联是多种信息错误综合在一起导致的战略误判,这场战略误判最终导致了纳粹的灭亡。

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战斗力

苏芬战争的发生,让希特勒开始严重误判苏联的实力。

1939年,苏联入侵芬兰,苏联损失惨重,战场伤亡达百万以上。

在这场战争中,苏军的装备落后,战斗力低下,跟德国军队就简直就不是一个档次。由于苏联内斗不断,大清洗使很多苏军优秀指挥官死于非命,指挥官后继无人。苏军落后的指挥水平让苏军甚至让芬兰军队成建制的消灭掉。


苏芬战争中,狡猾的希特勒为摸清苏联军队的底细,向当时的苏军派遣了观察员,观察员异口同声说这支部队糟透了,不堪一击。

希特勒认为,如此虚弱的苏军,自然不是德军的对手,更加坚决了进攻苏联的决心。

高估德国实力

西线速胜法国,让希特勒和纳粹统帅部信心满满。

法国军队在欧洲可谓是数一数二,在一战时曾打败过德国军队。可是这样一支军队竟然让德军不到一个月时间彻底摧毁,打败苏联更是轻而易举。


而且希特勒自从发动战争后,靠着自己的赌徒性格和军事才华,发动闪击战从来没有失手过,他认为对苏联的进攻也一定会马到成功。

过于自信让希特勒丧失了对战场的合理判断。典型的例子是,他居然没有做将战争进行到冬天的准备。德国进攻前,苏联认为德军如果要进攻苏联一定要大量制作羊毛大衣,可欧洲羊毛市场始终平稳,所以苏联认为德国没有准备好进攻苏联——谁也没想到希特勒这个疯子居然没准备把战争进行到冬天!

苏联的资源对德国的诱惑力太大

德国是个小国,虽然它很强大,却依然是个小国。但德国缺的,苏联都有。

苏联的北高加索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乌克兰地区有一望无际的大粮仓,顿巴斯地区煤炭储量巨大,苏联的镍、铜、铁、金刚石储量惊人。苏联的森林资源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水资源也是数一数二。


拿下苏联,就等于拥有了相当于整个西欧的资源,德国再不用担心没有钢铁去制造武器,不用担心飞机、坦克、汽车和舰艇没有燃油。

希特勒想要的是征服世界,但征服世界仅凭西欧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希特勒需要一个像苏联一样体量的超级殖民地。

意识形态的冲突

希特勒看来,德国对英法等国只是利益上的冲突,没有意识形态的冲突。而跟苏联却是永远的死敌。

希特勒希特勒仇视犹太人,对犹太人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因为共产主义理论的缔造者马克思是犹太人,希特勒更把共产主义看做洪水猛兽语。

在希特勒看来,苏联和德国是水火不容的敌人,因为意识形态决定了德国和苏联无法并存。


虽然跟苏联签订有互不侵犯条约,但他长期以来对斯大林的观察得出结论,觉得斯大林和自己一样,也是个为了利益可以背信弃义的人。 还有一点,在希特勒看来,从沙皇俄国到斯大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侵略成性,贪得无厌。今天你不打他,明天他也会打你。

戈培尔曾经不止一次对希特勒说“苏德必有一战”。所以应该趁着苏联羽翼未丰,早点消除这个心腹大患。

希特勒掌握的情报表明,英国正在频繁和斯大林接触,试图说服苏联加入英法阵营对德国宣战。苏德翻脸是迟早的事,而目前苏联人还在犹豫观望,正好出其不意,一举拿下苏联。苏联一旦主动向德国开战,德国就会腹背受敌,不得不同时两线作战,陷入被动。


另外,如果能征服苏联,就等于为日本消除了一大隐患,让日本人腾出手来牵制美国,让美国参战欧洲的可能性降低,这样德国就能在短期内打败英国,征服欧洲指日可待。 所以,在1941年夏天,德国起对苏联的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希特勒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苏联会如此坚强,斯大林会如此的坚定。不知道在1945年4月30日他在地堡里绝望的自杀时,会不会想起1941年他命令德军全面进攻的那个早晨。


小约翰


很多人把德国进攻苏联,日本进攻美国看成是二战的转折点,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日本不进攻美国的话,那么美苏这两个国家都不会加入二战。

但是历史真的会这么发展下去吗?很显然不会,不管是苏联还是美国其实都是想加入战争的,关键就是一个时机的问题,不管是德国还是日本其实都没有选择,是苏联逼着德国出手,美国逼着日本出手。

今天来说德国不得不进攻苏联的原因。

首先就是希特勒的种族论,其实在希特勒的心理只有日耳曼人才是最优越的,所有的其他种族都是低等的,而且希特勒称霸世界的梦想,也不会坐视在自己的东边还有苏联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希特勒想征服欧洲,称霸世界,当时来说整个欧洲只有苏联这一个对手了,法国已经投降了,英国也是被打的苟延残喘了。这个时候自然就只剩下苏联了。

其次如果希特勒不进攻苏联的话,那么就只有下台这一条路等着他了,德国的经济就是靠战争来支持的,一旦战争停止,首先德国的经济就要崩溃了,而希特勒上台的原因也就是鼓吹战争论,在一战的时候德国也是遭受了巨大的屈辱,这个也是希特勒上台的原因,这个时候德国已经是占领了大部分的西欧地区,只能考虑向东欧进攻了,那么自然就要和苏联交战了。

然后就是苏联的资源,乌克兰是整个欧洲的大粮仓,高加索地区又有丰富的石油,这些都是德国急需的。

当时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又进行了大清洗运动,造成了130万人被捕,70万人被处决,更有元帅,集团军的干部等等很多都被清洗了,而补上来的都是一些没有经验的,这个时候在外界看来不是进攻苏联最好的时机吗?

其实在二战的时候苏联和德国的本质是一样的,当时德国在进攻西欧的时候,苏联为了避免战争还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时候德国加紧进攻西欧各国,再看看苏联呢?也是加紧进攻东欧各国,与德国瓜分了波兰,强行把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并入苏联,苏联之后又进攻芬兰,导致了很多国家都加入了轴心国。这个时候苏联已经是差不多占领了整个东欧地区,对于德国来说苏联就是最大的威胁,即使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迟早也会进攻德国的,所以苏联没有给希特勒选择的余地。只能是先下手为强,以战养战。


中国历史研究所


希特勒为何刚打下法国,就迫不及待进攻苏联?

1940年5月正当英法两国紧锣密鼓的商量,如何将纳粹德国这条猛兽,再关进类“凡尔赛条约”那样的笼子之时,猛兽对它哥俩张开了血盆大口。

5月10日希特勒以冯·伦德施泰特、冯·博克、冯·勒布三位一战老将为先锋,统帅约3百万大军,在俯冲轰炸机“轰鸣”的发动机声之中扑向了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就是在这条战线上战败的,德国士兵在进攻之时,高喊出了“一雪前耻”的铿锵口号。从历史结果来看,这一次德国士兵做到了“雪耻”。

6月法国宣布投降、英国远征军则于5月26日在敦刻尔克出发,狼狈的逃回了本土,整个西欧完全落入德国人手里,纳粹德国成为自8世纪查理大帝帝国之后罕见做到一统西欧的国家。

但让全世界军迷惊讶的是,当时的纳粹德国统治者刚拿下法国以及西欧,立马就迫不及待的掉转枪口对准了版图庞大的苏联,几乎完全没有给自己留下消化西欧战争潜力的时间。

1941年6月22日,法国正式宣布投降的1年之后,德国俯冲战斗机的轰鸣声和坦克履带“咯吱咯吱”的脆响声,响彻了整个苏联大地,纳粹德国数百万大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

至于为什么纳粹德国会如此迫不及待的进攻?首先是意识形态使然,在20世纪末因社会主义当时的定论是“取代”资本主义。所以其从诞生开始,资本主义势力就视之为洪水猛兽。

德国跟英法的战争,本质上是争霸战争,因而法国崩溃、英国偏居一偶之后,德国“顺理成章”的扛起了资本主义老大的旗帜。作为老大,代表资本主义打赢意识形态战争,无疑是纳粹德国确定自己霸权合法性的最重要途径,这跟日常生活中,想当老大就得敢出头的逻辑是一样的。

再而是德国情报机构很清晰的了解到苏联要对德国下手了。当时德国扩张霸权,苏联则努力的重塑当年俄罗斯帝国的影响力,它在1939年参与德国瓜分苏联行动即是“明证”。

当德国闪击完法国,在信息相对依旧闭塞的年代,苏联将领基本认定此时的德法应该两败俱伤了,是苏联南下西欧,将苏联方式的社会主义意识输出到当时地球最发达地区的好机会。

为此苏联时任领导人斯大林,特意在1941年完善出了最终版的大雷雨计划,根据这个计划苏联将会动员334万军队,32628架飞机,10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370000辆坦克对德国进行收割。

由于当时的苏联军队是在秘密摆出进攻姿势,当德国军队突然抢先发难之时,一时间苏军难以变换成防御姿态,只能以进攻的动作打防御,结果可想而知,苏联军队在苏德战争前期一败涂地。

最后则是苏联在1939年11月30日对芬兰的战中,暴露出了缺乏基层军官带来的战斗力下降,120万苏联士兵被20万芬兰士兵给活生生的逼和了。

纳粹高层自此认为,苏联军队已经不堪一击了。德国军队自认战斗力远高于芬兰,类比下去德国可以轻易征服苏联。也正是因为这份自信,当苏联计划要打它之时,德国选择的不是原地防御,而是主动出击,打出利益最大化。


袁载誉


这个问题……当然是个大问题。

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而燃起二战熊熊大火的,是战争狂人希特勒。

在1932年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后,希特勒用短短8年时间迅速完成了德国的重新崛起,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但是,狂妄的希特勒最终还是遭受了惨重的失败,而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攻打苏联。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苏联也在短短十年内迅速崛起,二战前更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面对领土面积极大且综合国力极强的苏联,希特勒攻打苏联明显是自寻死路,但希特勒为何要这么做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攻打苏联是希特勒给西方国家的投名状

1917年的10月革命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从那一刻起,昔日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资本主义各国再次团结起来,共同围堵新生的红色政权苏联。

而这一堵,就是十几年。

等到1929年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大量财富毁于一旦,不可一世的资本主义阵营终于崩塌。

而奉行斯大林模式的苏联,不仅没有在经济危机中受伤,反而大量引进西方人才而迅速膨胀。

而强大的苏联也不失时机的在各地掀起共产主义浪潮,使资本主义各国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情况下,苦于市场经济失灵的西方大资本家不得不剑走偏锋,默许极端暴力的法西斯登上历史舞台,希特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德国总理,随后成为德国元首。

由于德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西方国家阻挡苏联西侵的重要屏障。而此时的希特勒深知,地处欧洲十字路口的德国,东西都是阻碍德国崛起的力量。

但西方国家明显比苏联更仇视德国,因为他们在一战中深受德国打击,而且英法等西方国家在一战后对德国进行了异常严酷的压制。

但相比于共产主义,德国又不得不和西方国家更亲近。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只有反共才能有效团结德国境内的各阶层。

最重要的是,此时的英法各国由于一战和1929年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这迫使英法等国不得不通过绥靖政策将祸水引向东方的苏联,企图以外交手段扶持德国崛起,并在苏德战争中坐收渔翁之利。

而德国想要报一战失败的一箭之仇,就必须要卧薪尝胆,先将矛头指向苏联,以获得英法等西方国家的默许和支持,只有这样德国才能在非战争手段下收获更多利益。

在英法等国的默许下,德国吞并奥地利,兼并苏台德和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直到遇上不懂事的波兰,希特勒才最终诉诸武力。

可以说,反共是希特勒抛给德国民众和西方国家的烟幕弹,通过这样的投名状,希特勒骗取了西方国家的信任和支持,而获得大资本家支持的德国,才能够在经济危机后迅速崛起。

2、苏联的海量资源是纳粹德国续命的保障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并没有在1929年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相反,发展空间狭小且缺乏殖民地的德国,在经济危机中损失更为惨重,国内失业人口一度超过800万。

而这样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却能够在希特勒的手里起死回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诞生,主要归功于希特勒的“救国政策”。

面对通货膨胀,马克贬值的货币环境,希特勒鼓励以物易物,推行以工代赈,并通过修建大型工程的方式大量吸纳失业人口,比如修建德国的高速公路网,二战前的德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8000公里。

另外,为进一步解决失业人口问题,纳粹政府一步步突破凡尔赛体系的限制,疯狂扩张军备。一战后的德国只允许保留10万陆军,而这些陆军是普鲁士时代留下的军事精英,在希特勒获得军方支持后,数百万的军队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德国的失业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

而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完成如此创举,其启动资金来自于德国容克大资产阶级的支持,希特勒与德国政府担保,要求容克资产阶级购买德意志银行债券,获得大量的启动资金。

但是修建大型工程以及扩张军备并不是高回报产业,甚至说根本就没有回报,特别是大型工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就面临着两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是如何偿还大资本家的借款,二是如何兑现上台前给德国各阶层许下的丰厚承诺。

要知道此时的德国已经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且国内的大型工程短时间内很难发挥效益。所以摆在希特勒面前的就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利用手里的军队,为德国争取更多的市场和空间。

此时的英法等西方国家虽然国力较强,但本土面积狭小,特别是英国,中间有英吉利海峡阻隔,这正好是陆军见长的德国军队的短板,况且英国还是海上强国,这让德国征服英法等国,不仅难度大,而且收益小。

相比之下,苏联是德国陆军可以轻松到达的地方,且二战前苏德关系密切,除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瓜分东欧,德国还派出大量间谍深入苏联,通过参加苏联阅兵式等一系列事件,得出苏联军队数量少且战斗力不强的结论,而1939年11月苏芬战争中苏联军队的惨败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

对于希特勒而言,斯拉夫人是占据广阔土地的劣等民族,必须予以消灭,这一点在《我的奋斗》中有明确体现。

此时的德国,供养百万军队所需的燃油,全靠盟友罗马尼亚,这是希特勒不得不将目标瞄准苏联境内的里海大油田。

所以为了纳粹德国的千秋万代,进攻苏联是希特勒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3、苏联和纳粹德国都有称霸全世界的梦想

对于家在欧洲中间的德国而言,无论先打西欧还是苏联,都免不了腹背受敌。而在苏德缔结和约后,德国在没有苏联干扰的情况下,几乎横扫西欧,若不是希特勒先下手为强闪击苏联,苏德和平似乎可以维持更长时间。

但这只是似乎,因为斯大林的野心绝对不比希特勒小。如果说希特勒想要整个欧洲,那么斯大林想要的就是半个地球。

虽然斯大林几乎背弃了列宁的所有路线,但侵略扩张的本性没有变,说好听点儿就是将红旗插遍世界的决心坚持不动摇。

而斯大林奉行的“大俄罗斯”主义政策,同样认为俄罗斯民族高人一等,虽然苏联和沙俄截然不同,但走向四大洋的战略意志是一样的,所以横扫西欧的纳粹德国,绝对是苏联的劲敌。

虽然30年代苏联掀起了旨在加强斯大林个人权威的大清洗运动,使苏联大量优秀的军政干部惨遭屠戮,尤其是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但斯大林仍然有主动出击的野心。

在1939年8月23日苏德缔结互不侵犯协定后,德国将主要目标放在西欧,而苏联则开始在东欧小动作频频。

1939年9月17日,苏军出兵波兰东部,夺回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将国界推进到一战前的寇松线;随后在1939年11月,为增加列宁格勒纵深,苏联大举进攻芬兰,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夺取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苏军开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将三国划入苏联版图;1940年6月,苏军强行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至此苏联版图达到极盛。

斯大林的做法无疑让希特勒怒不可遏,特别是侵犯德国盟友罗马尼亚,等于对德国的釜底抽薪,所以德国和苏联的战争一触即发。

概括起来,地狭人稠的德国想要崛起,就必须要扩展生存空间,而苏联刚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再加上苏联从来不是安分的主,这就让德国进攻苏联成为历史的必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如果我是希特勒,我肯定会这么想,目前欧洲大陆能占领的基本都占领了,英国在海外,一时半伙不行,往北已经没有了,往南也是海了。那我要不要继续打呢?

国内因为战争,经济压力很大,民众虽然暂时可能没意识到,但是等他们意识到,我可能地位不保。民众现在热情高涨,士兵士气高昂,这个时候作战最有利。

随着占线扩大,需要的物资后勤补给,石油,钢铁,等能源也越来越多,目前自己手中有的资源越来越有限,如果不进攻,不用战争来养活战争,我们就自己吧自己拖垮了。

民众要求继续取得胜利,手下的将官一个一个都想建功立业,我如果不战,他们必然会对我有意见,推翻我换人继续打还是有可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我要战。

目前最有利的战斗方向就是苏联。

意识形态不同,天然的敌人。第二德国的战略物资在苏联的境内就可以得到,如石油,自然资源,后勤物资等。自认为苏联此时比较弱,如果等待必然更难击败。季节也合适德国的战斗方式,闪电战,在等等到了冬季,就不行了。

最后我觉得打。

1.以战养战,是我必须打,不打国家就停转了。 2.我需要胜利来取得民众支持,我需要战争来巩固在军方的领导 3.全体日耳曼民族需要战斗确定自己人种的优势地位 4.四面八方,苏联目前进攻最方便 5.进攻苏联可以得到战争物资 6.苏联暂时还不是我的对手,可以打 7.季节使得我必须尽快战斗,不能拖


museguo


进攻苏联是希特勒早已有之的计划。

在二战历史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里,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对此进行过详细的分析。

在希特勒看来,犹太民族是最劣等的民族,应该予以消灭。斯拉夫民族也是劣等民族,应该消灭斯拉夫民族里对日耳曼民族无用的人口,其余的斯拉夫人口可以给日耳曼人做奴工。

希特勒还认为,相对于日耳曼民族的优秀禀赋,日耳曼民族现有生存空间太小。日耳曼民族应该把目光投向东方,征服东方的土地,为日耳曼民族争取生存空间。

可以说,侵入苏联是希特勒蓄谋已久的事。

之所以二战初期,希特勒没有入侵苏联,甚至还向苏联示好,是因为当时希特勒认为德国实力不够。

苏联国土广阔,德国需要积蓄足够的实力后才可以侵入苏联。在这之前,掩盖自己的野心,不要让苏联警觉以遏制德国是很有必要的。

1941年6月,希特勒认为德国已经征服了西欧,可以抽调足够的兵力在东线作战。便伙同仆从国共190个师,悍然向苏联发动了进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