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大學城,故鄉的蛻變

經世流年,歲月如詩。建在老家霞樓村舊址上的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今年秋佔地面積近500畝的一期工程即將投用。整個新校址總佔地面積1500來畝。

一期工程正好建在故土上。心生感嘆:故鄉的變化翻天覆地。

要是在幾十年前,沒有一位鄉親能料到,世代生養自己的地方會成為莆田大學城的一部分。

涵江大學城,故鄉的蛻變

老家面朝興化平原、背靠囊山山脈即東宮山。以前沒有一條較為像樣的道路,均是鄉間小路,還佈滿水道。雨天,小孩上學唸書,大人出去進來,均是腳滑著泥道往返。

但林木蓊鬱蒼翠,房前稻浪滾滾、螺肥魚歡,屋後鳥語花香、奼紫嫣紅。家鄉是絢爛而清麗,跳動而靜謐。

我母親住在鎮上街道附近,嫁到這裡,孃家人都有點不甘願。

鄉親們的生計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因為處於偏僻地帶,誰家要是養有一口豬要賣到鎮上,得請鄉鄰一起沿著小路抬出去。

因為常在鄉間小道上歷練,特別靠山的第1至4村民小組的孩子,都練就了一副騎自行車的好本領。當然偶爾也會車連著人掉進水溝裡,全身都溼透,因此少不了大人們的訓斥。

封閉,是村裡特寫鏡頭。還好村上不少人上進心強,“文革”前就有不少人或參軍或上大學。特別是自己所在村民小組,雖然起初只有20來戶人家,但幾乎家家都有人“出社會”即工作,成為“工作村”,其他村的村民羨慕不已。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村裡的模樣上百年、幾十年來一直如故,絲毫沒多大變化。

在我們梧塘鎮裡,還有幾個村比起我們村更處偏僻。九十年代後期,鎮裡決定開設一條霞樓村至九峰村、取名“霞峰公路”的大道,予以帶動松西、松東、梧梓、東南、西林和九峰六個村的發展和繁榮,並把位於九峰村附近的囊山風景區也給帶起來。

有了這條5公里多的“霞峰公路”,讓鄉親們見到了“世面”,摩托車等也多了起來,門口也能停靠小車了,還能乘上雖不是很多的公交車。

在莆田的南北洋平原上早有條324的國道,改革開放後,路的兩邊廠房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人多車擠,特別是發展的空間都成了稀缺資源。

為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分流車輛和人行,莆田市委市政府決定再修建一條與其平行的道路。幾年下來,長20多公里、設有雙向六車道,跨越城廂、荔城、涵江三個區,龍橋、西天尾、梧塘、江口等四個重要鄉鎮的康莊大道出現了,且與涵江新城區相連,與瀋海高速公路涵江出入口接應。

由於建設荔涵大道的需要,一些村民舊居得拆遷,因此村裡有了第一個安置房小區,部分村民住上有衛生間等現代配套的套房。

如今荔涵大道車水馬龍,202、K02等好幾路公交車整天來回穿梭。兩旁的廠房、學校、醫院、商場等也開始湧現了。

荔涵大道正好把我們村的第1至4與第6至10村民小組一分為二。

好前景還在後頭。本地的莆田學院和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因受地盤制約,空間不是很大,嚴重製約了招生需求。當地政府決定將兩所大學新校址佈局在荔涵大道邊上,其中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一期工程就建在我們霞樓村的原第1至第4村民小組故園上,340來戶人家為此拆遷。2016年初一期工程開始建設。

涵江大學城,故鄉的蛻變

拆遷、建設,經過兩三年來的努力,如今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新址一期工程已初具規模了,而村裡第二個安置房也開建了,且比第一個安置區規模要大,擁有八幢30來層的高樓、1200來套的套房。

有了康莊大道,有了大學城,有了安置房小區,還有工廠的湧現,原來偏僻的小村莊在不斷銳變中前行,村民由原來的農民也變成了居民。而安置房也成了搶手貨,他村的群眾都想過來購買。

絢麗多姿,美得像一幅畫,不日即將展現在老家的故土上。

隨著今年秋季學生的入住,聚集更多的人氣,故園的變化豈止用天翻地覆來比喻。

“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總關情。上了年紀的鄉親們,欣喜之餘,對故園多少有些留戀。長期落根他地的鄉親,欣聞之餘,對故鄉多少也增添了一份懷念。故鄉已非舊時的模樣了。

留戀懷念在所難免,但“草木蔓發,春山可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