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赶苏坡”,老成都人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三六九,赶苏坡”,老成都人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 “三六九,赶苏坡”,老成都人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 成都回忆系列027

“走,今天是三号,苏坡去赶场!”

“现在成都还有赶场的地方?”

“今天带你去看稀奇。快点走,去晚了就收摊摊了!”

“三六九,赶苏坡”,老成都人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壹 苏坡桥的来历

说到“苏坡桥”自然而然地就能联想到四川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很多资料记载中都将此桥的修建归功于苏东坡。但是关于苏坡桥的由来,我在整理资料时发现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大致可以归纳为:苏东坡版本,顾金印版本,口误版本。

大家熟知的“苏东坡版本”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青年时期的苏东坡从家乡眉山到成都赶考路过了这里,见这里的风景秀美,十分合眼缘。于是就在河边的客栈住了下来备考。苏东坡的水平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他一路过关斩将进京应试,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而后他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苏轼在回家奔丧的时候再次经过这里,想到清水河上没有桥,当地居民都是涉水过河,于是就拿出银两修建了一座桥。桥建成之后,当地人就自然而然地称这座桥为“苏坡桥”。

苏东坡是否来过这里,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不过根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水河上原来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四洞三墩带长廊的青石拱桥。这座石桥曾有“娑波桥”、“莎坡桥”、“苏波桥”三个名字,后来被大水冲毁后便未曾修复。

“三六九,赶苏坡”,老成都人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图片源自网络)

在“顾金印版本”里,清代著名诗人顾汝修的曾祖父顾金印在清康熙七年(1668年)赴四川巡抚都察院任职。同年在资县(今资中)县令刘振基邀请下,带着全家人迁至了资县的雁家嘴。顾金印很快就将家业做大并将其五子培养成才。顾家先后在成都开办书院,设置施药局、积谷所,出资修桥筑路。其中“娑波桥”便是顾家出资进行维修的。

在《顾氏宗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温江三甲罗家村,往来孔道,有娑波桥者,圯不治,独力任修,请于大府,改为坡仙桥。”

坡仙即苏轼。苏轼,因为其号东坡居士,自号玉堂仙,仰慕者称其为“坡仙”。“娑波桥”后改名为“苏波桥”,亦称之为“苏坡桥”,又俗称“莎坡桥”。在《成都通览》中也为这段过往正名曰:“苏坡桥即莎坡桥。”

在口误版本是这样的。原来苏坡桥一带长满了莎(suo)草(成都人管这种草叫香附子),当时桥的两侧都是长满了莎草的土坡,所以桥得名为“莎坡桥”。由于成都人的口音问题,在清代文献中既可以见到“莎坡桥”的写法,也能看到“苏坡桥”的说法。

“三六九,赶苏坡”,老成都人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图片源自网络)

根据口误版本的描述,苏坡东其实和这座桥并没有关联。只是后人有感于对苏东坡的崇敬,诗书中就编撰了很多苏东坡与该桥关系的故事。民国时期的《温江县志》中记载道:“苏坡桥场在治东三十五里东太平乡,以苏东坡尝游其地故名。”《温江县志》中还记载了文人叹咏苏坡桥的诗:“客去亭何在,桥空水长流。可怜歌咏地,犹带宋时秋。”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老成都人管苏坡桥叫娑(suo)坡桥。日子是自己过的,无论苏坡桥叫什么名字都只是一个称呼。苏坡桥由来的三个版本谁真谁假就留给老茶客们作为谈资吧。

“三六九,赶苏坡”,老成都人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贰 苏坡桥的过往

苏坡桥这一片区是资格老成都人的地盘。

资格有好老?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古蜀人的金沙文明时代。在苏坡桥不远处的金沙村就曾出土过大量的古蜀人留下的珍贵文物,包括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金器,玉器,铜器,石器等等。其中更有很多特定仪式使用的礼器,据此可以推断苏坡桥一带曾是古蜀人活动片区,资格“老成都人”的地盘。

资格“第二老”的就是汉代在此烧窑的老成都人。那时候苏坡桥一带烧窑远近闻名。以前城西通过苏坡桥的道路就被称为“黑窑街”、““西窑”的说法,现在四川行政学院附近还有一个“西窑村“。1996年的时候,苏坡乡西窑村就曾挖掘出24座东汉、蜀汉时期的墓葬。墓葬出土了大量陶罐、陶仓、陶俑等陶质器物。这些陶质器物很有可能就产于本地。

“三六九,赶苏坡”,老成都人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图片源自网络)

时间来到汉唐,那时候成都已经成为了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大量的丝绸、蜀锦、、瓷器等从成都往西进入邛崃、经过雅康,滇缅等地,转入印度和东南亚、西亚。那时候若要西出成都,苏坡桥便是必经之路。

宋元至明朝,苏坡桥一带仍然是繁华地带。上世纪80年代,苏坡乡周边的农田里就挖掘出大量的宋代砖墓。曾任蜀州通判的诗人陆游就在此留有“客报城西有园卖,老夫白首欲忘归”的诗句。

到了清初,清政府在此设置了军防关卡。清乾隆书画家董邦达绘制的温江县山水形胜图中就标注有“苏波桥塘”。清朝中期,苏坡一地设场,当时人称“苏坡桥场“。在清末傅崇榘撰写的《成都通览》中,就将苏坡桥场列为成都县所辖乡场的首场。

“三六九,赶苏坡”,老成都人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清乾隆书画家董邦达绘制的温江县山水形胜图,图片源自网络

因为苏坡桥的出名,此地还有一系列“东坡系“建筑物。东坡读书台、东坡像、东坡公园、东坡图书馆等等,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清中期由乡绅出资,在原玉皇楼址处修建的“东坡亭”。东坡亭曾是老成都人嘴里的“成都十景“之一,人称“书圣遗踪东坡亭”。

值得一说的是,曾经的老“成都十景“分别为:辛亥保路纪念碑、鸟语花香百花潭、佛教丛林昭觉寺、诗圣故园浣花园、道家仙景青羊宫、进香还愿文殊院、蜀汉古墓武侯祠、书圣遗踪东坡亭、薛涛名胜望江楼、走下皇城游煤山。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这”老十景“或衰败或重修,已经被成都新十景所替代,也不晓得还有好多老成都人记得这些景点。

“三六九,赶苏坡”,老成都人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叁 苏坡街道的烟火气

苏坡桥的日与夜是充满了烟火气的。

在资料里你能看到“和平饭店”曾是苏坡桥档次最高的饭店,也是苏坡桥唯一一家有名字的饭店,当时它的单锅小炒、凉祥白肉、小笼蒸牛肉远近闻名。

在资料里你能知道苏坡桥曾经有三大茶铺,每逢三六九的场期“大有庆”茶铺内有“围鼓”演出,逢年过节还有专门的戏班子来表演,河边茶铺更时常传出川剧的演唱声。

“三六九,赶苏坡”,老成都人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图片源自网络)

纸上得来终觉浅,当你脚踏实地走在苏坡农贸市场的时候,你能感受到浓浓地烟火气。

随着城镇化改造的进程,苏坡乡东西长街及其临街建筑物早已被拆除,现在只能从一段破旧的围墙想象老街过往的模样。

幸好苏坡农贸市场仍是成都西边近郊最大的农贸市场。每天市场一开市,熙熙攘攘的孃孃穿来穿去,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自起彼伏,便宜又丰富的菜品让人眼花缭乱。甚至好多住在城里的人都会专程跑到这里来买菜。除了菜市场,城里不多见的铁匠铺、中药铺、鞋店布店等让人像是回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成都,两块钱一杯的茶水,十块钱一卷的叶子烟,老茶客的悬龙门阵,时间就在苏坡桥停住了。

“三六九,赶苏坡”,老成都人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图片源自网络)

“三六九赶苏坡桥”,曾是老成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每个月逢三六九号,苏坡农贸市场附近的道路就会默许小商小贩聚集,远郊的农民和贩子带着自家农产品摆摊,以前早些年间这里甚至还有点杀活鸡活鸭。赶场时间一过,街道瞬间就会变得空荡荡,仿佛方才喧闹的市场是凭空出现一般。

“三六九,赶苏坡”,老成都人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件小事

(图片源自网络)

现在成都周围的田地逐渐消失,泥泞小街成了水泥大路,低矮的平房变高楼大厦,城郊乡场也成了都市闹区,曾经的“苏坡场”和“苏坡乡”也就成为了老成都人嘴里的故事。

【成都回忆往期精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