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別把“教育公平”減了

秋天,多個省份出了新一波教育“減負”新規定,而部分家長,沒有太多”輕鬆“與欣喜,反而出現新一波焦慮。

例如刷屏的《南京家長已瘋》一文稱,現在不許補課、不許考試、不許公佈分數,甚至突擊檢查學生書包是否有卷子、課外輔導教材、作業本等“違禁物品”,對此該文反問:“難道高考會因為看你快樂而特招你?”

減負,別把“教育公平”減了

爆文《南京家長已瘋》截圖

浙江擬出臺的“小學生9點後不做作業”、“所有學科不得組織期中考試”等33條規定,也引起了家長類似的反彈,“減負就是讓我家娃變成學渣”、“學校不管只有我自己管”的議論,令浙江當地教育部門迅速發出聲明“並非最終方案”、“不是一刀切”。

各省出臺的規定,依據都是教育部去年年底頒佈的《中小學生減負措施》(減負三十條)。無疑,“減負規定”展現的,是一幅美好的、快樂學習的願景圖。尤其是我國中小學生書包太重、作業太多、超過一半都是“近視眼”的現狀下,“減負”,是符合時代潮流和未來趨勢的,家長的焦慮,也含有誤解、誇張的成分。

但,家長和孩子們面對的,的確是另一種現實——優質教育資源稀缺,跟好老師學習、考上好學校的成本居高不下,富裕家庭、中產家庭、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能夠選擇的教育服務差距越來越大,“寒門難出貴子”現象突出,“階層固化”在下一代身上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家庭的願景,不過是“花較低成本、享受均等的良好教育”,以期未來有更好的發展機會,甚至實現階層躍升。

減負,別把“教育公平”減了

2018年全國985高校錄取率排行

應該說,這是指向教育公平的合理訴求。

本質上,既然高考是選拔考試,中小學教育本身被賦予的實用主義或者說功利色彩,就揮之不去。

當中小學不公佈分數、排名,家長就開始暗中打聽排名,“影子學校”(即培訓機構)就開始重點做學生成績排名、加上全方位分析,“讓你看得見孩子的進步”,努力拉大與公立學校的距離;

當中小學縮短上課時間,家長就想把”空出來的時間“補足,要麼報輔導班,要麼乾脆轉學到私立學校,畢竟下午三四點鐘接孩子太難,自己赤膊上陣當”家教“太不現實。

總之,有了這種可能:雖然減負所規定的都是數字指標,易於驗收——比如在校上課時長、是否存在期中考試、是否公佈了學生成績排名等等,但實際上,孩子們並沒有真正減掉不必要的負擔。

由於公立學校執行減負相對比私立學校更加嚴格,家長們更可能恐慌性地投入到可以強化“應試能力”的輔導班中去。“校內負擔降、校外負擔升”,家長的經濟負擔也會更重,教育公平也更難實現。

減負,如果目標是減掉不必要的課業負擔,那就是合理而且迫切需要的。社會最不希望看到的,則是經過各方面的新一輪博弈,最後減掉了教育公平、增加了教育成本——減負工作需要在明確數字指標之餘,配套相關措施,真正提升公立中小學校競爭力和覆蓋面,這是正道。系統性地提升我國基礎教育的普惠性與公平性,或許才是回應民間呼聲的最好方式。

(文中表述僅代表作者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