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于氏——英雄烈士于渊:热血忠魂 浩气长存

忠勇于氏——英雄烈士于渊:热血忠魂 浩气长存

于渊

于渊(1895-1949),名光藻,号邦齐,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于家坝(今四川省遂宁市广兴镇于家坝村)人,性豪爽,富有反抗精神。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生在佃农家里。只读过一年私塾,未满十岁,父亲便去世了,幼小的于渊与母亲过着十分清苦辛劳的生活。稍长,在农闲时外出做短工,常在本乡的涪江当纤夫,藉以养家糊口。1914年,因遭乡绅凌辱,忍无可忍,愤而还击,后被迫外逃投军,以勇武善战闻名,由士兵逐级晋升到师长,为川军中著名爱国将领之一。

北伐战争开始,于渊拥护国共合作,并在杨闇公、吴玉章等人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1926年8月,朱德到杨森部开展工作,其间二人交往密切,于渊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万县发生震惊中外的“九五惨案”。面对英舰的激烈炮火,于渊果断指挥士兵奋起反击,在头部和小腿受伤流血的情况下仍不退却,张澜誉其为“民国以来,敢于抗击帝国主义的第一位中国军官”。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杨森追随蒋介石叛变革命,借故解除了于渊的军职。

1928年,于渊受党的委托,参与策划和组织了川军第二十军驻江津的第一师士兵起义,因“左”倾路线的影响,起义未能成功,使军内的地下党员受到严重威胁,他又顶风冒险,前往斡旋,机智灵活地保护了一批共产党员脱险。

1929年,经张澜介绍,于渊投奔川军刘湘部。在此期间,先后任旅长、师长、四川省会警察局长、战区游击司令等职。

1930年,于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8月至1935年初,于渊利用四川省会警察局长的身份,把自己的家作为共产党人秘密活动的场所,掩护了不少共产党骨干和进步人士,并安插了部分共产党人进警察局工作,直接掌握警察权力。

1935年,于渊任川军第六路军第二旅旅长,奉调前线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借口调整部署、转移阵地,成功掩护红军过境。

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渊回国返川,和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人车耀先等人一起,秘密从事党的工作。

1942年,经张澜介绍,于渊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他一方面利用自己在川康军政界的影响开展工作,一方面在家乡射洪发展民盟组织。

1944年,于渊被选为改组后的中国民主同盟四川支部执委。

1945年底,于渊回家省亲时,带回盟内文件、刊物、表册等,发展了一批同志加入民盟,创建了射洪县内民盟组织。

1947年6月1日深夜,国民党特务机关在成都进行大逮捕时,于渊不幸被捕,并被囚禁在成都政治犯集中营。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刑逼供与威逼利诱,于渊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在最为愤怒的时候,这个硬汉军人抓起桌上的茶碗劈头向特务掷去,并大喝:“你有什么资格审讯我?”1949年12月7日深夜,于渊与同狱的30余位革命战友英勇就义于成都十二桥,时年56岁。

1949年12月20日,在民盟中央四中全会扩大会议上,于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因中央当时尚不知道他已牺牲)。

成都解放后,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于1950年1月19日为于渊等十二桥殉难者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公祭典礼。

1951年3月5日,经川西行政公署批准授予于渊革命烈士称号,当日,射洪县在金华镇亦召开了有5000余人参加的“于渊烈士追悼大会”。同时,还在遂宁市射洪县金华山腰的苍松翠柏林间,建立了“于渊烈士衣冠冢”。

忠勇于氏——英雄烈士于渊:热血忠魂 浩气长存

于渊烈士墓

于渊烈士墓1984年重建,位于金华镇金华山西坡,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台基用条石层层垒砌,呈长方形,长6.5米,宽3米,高1.1米,前有垂带式踏步5级。冢呈长方形,四周用条石围砌,中间泥土填实,宽2.1,深5,高1.8米。冢前嵌条形石碑1通,半圆形碑首,碑文楷书“于渊烈士墓”,碑宽1.1米,高1.2米。

(于洋整理自《成都文史资料选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