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各乡镇地名缘起趣谈!李畋镇、浦口镇、王仙镇、枫林镇……你了解多少?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一定程度上是本地历史地理面貌、风土人情的缩写。

醴陵,地处罗霄山脉东麓,建制沿革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的楚国黔中郡,现行政区划下辖19个乡镇、4个街道,其命名缘起既与当地自然景观相契合,又与其人文历史密不可分,细细探究起来,也算是饶有趣味,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这些地名的由来里触摸到醴陵的前世今生。

以名人命名

李畋镇是由原富里镇和南桥镇合并而成。李畋是中国花炮祖师。

醴陵各乡镇地名缘起趣谈!李畋镇、浦口镇、王仙镇、枫林镇……你了解多少?

醴陵仙山公园内的李畋先师殿

富里亦然,相传明初此地仅有傅、李两大家族,故名傅李。后有易、潘、何、陈等姓迁居于此,才以同音字改为富里。解放后乡、社、镇均以此命名。

南桥稍有不同,其地本名官寮乡,1952年因忌“官僚”之音,遂改名南桥,在这里,显然“南桥”二字是由“兰溪桥”转音而来。该镇原有一小溪因水流清澈,溪间遍生兰草而称兰溪,兰溪上架一民桥,就叫兰溪桥。湖南口音“兰”、“南”不分,为了书写方便,当地人将兰溪桥改为南桥。

另一处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则是左权镇,为纪念抗日英雄左权将军而设,由原新阳乡和仙霞镇合并而成。

新阳因有新阳桥而得名。清康熙年间,该乡有一小溪,因溪流狭窄,不通舟楫,水运困难,乡人就集资开挖一条新河,名新开河。后乡贤李纯在河上建桥,桥在他所在村的南面,命名为新阳桥,并称新开河为新阳河。

仙霞之得名是因为“相传境内岭上有寺庙24所,岭下有宏大的观音庙(现有迹可考),常有云霞护岭,故名仙霞岭”。解放后乡、社、镇均以仙霞命名。仙霞境内,并无高山峻岭,多是低矮的山头,但仙霞岭确高耸可观,据乡贤称常有“云霞护岭”。

以人名命名的乡镇还有均楚镇,境内唐家垅有桥,系清嘉庆六年(1801年),当地乡绅唐徵楚捐款修建,以人名桥,称徵楚桥。醴陵乡音,“徵”“均”音近,乡人便称之为均楚桥,均楚也因之得名。遗憾的是,关于唐徵楚其人其事,已湮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再不可考。

另还有孙家湾镇,境有孙家湾村,旧多孙姓家族聚居,因姓而成村名,继而为镇名。

以河流交汇处和商运码头命名

浦口镇由原王坊镇北部的7个村、居委会和浦口镇组成,因“地处小溪与澄潭江汇合处,故称‘浦口’”,“小河入江处叫浦口”,浦口镇的得名,完全符合这种条件。

王坊之得名则是因为“境内一村原王姓聚居,故名王家坊,简称王坊”,解放后,乡、社、镇均以此命名。

以商运码头命名的则是船湾镇,由原船湾乡和清水江乡合并而成。船湾本是该乡的一个大的村镇,其地地处铁水上游,河水流经市集,原为谷米码头,来往船只常在此停泊,醴陵方言中,又称停船为湾船,故有“船湾”之谓。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乡以船湾村为中心,成为远近闻名的服装生产基地,其产品远销东南亚,显示了该乡经商的历史传承性。

清水江之由来则得名于铁水支流清水江,因水色清澈而得名,乡、社则以江为名。

以神仙传说命名

王仙镇由原王坊镇南部的5个村和王仙镇组成。据《湖南通志(卷十四)》,“王仙山,一名大山,又名王乔山,世传王乔炼丹于此。”又相传王乔在三狮洞炼丹成仙,解放后乡、社、镇均以王仙命名。

醴陵各乡镇地名缘起趣谈!李畋镇、浦口镇、王仙镇、枫林镇……你了解多少?

王仙的三狮洞至今还在

王乔为道仙,王乔即王子乔,为有名仙人,古诗十九首中有“仙人王子乔”句。三狮洞至今还在。洞面向东北敞口,洞可容数百人。在洞口旁另有一小洞,可通入洞中阴河,其洞中空间可容上千人。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乡民开发此洞时,还发现近阴河的洞穴中有石桌石凳,可见先人曾在此活动过,是否是王乔隐居此洞炼丹,也无确证。

以著名景点命名

明月镇由原贺家桥镇和大障镇合并而成,得名来源于境内的醴陵第一高峰明月山,此山颇有名,《醴陵县志》载其“峰峦高耸,圆梵如月,故名”。

贺家桥则是以桥为名,相传明朝贺姓在境内建一石桥,名为贺家桥,解放后乡、社、镇便以此命名了。再说大障,其“境西有全县最高峰明月山,前人称为县南大屏障,因名‘大障’。”其实,大障镇并不靠近明月山,倒是贺家桥镇就在明月山的山脚下,从镇驻地到明月山顶峰,直线距离不过三四公里,大障镇因明月山而命名,而贺家桥镇却没有,解释只有一个,大障镇是西南乡的乡村重镇,历史悠久,建镇的历史可比贺家桥镇要早得多。

以动植物命名

枫林镇是由原枫林乡和黄獭嘴镇合并而成。枫林因枫林市而得名,本为小集市,原多枫林,故称枫林市。遗憾的是,枫林早已砍伐无存,只有少数杂木仍存。黄獭嘴则因其境内“有一山形似黄獭,故名“,獭,是一种以捕鱼为食的小动物,毛皮黄色,俗称黄獭,当地人以山形取名,倒是相当形象。

与之类似的还有板杉镇,由板杉铺变迁而来,《醴陵县志》载,“其地多杉木林,店铺均以杉皮当瓦,木作板墙,故名板杉铺”。板杉铺位于醴陵至长沙的古驿道上,醴陵境内就有源门铺、板杉铺、东冲铺、清安铺等,各铺之间相距十华里,叫做“十里一铺”。

以物象命名

白兔潭镇,“东濒澄潭江(今河水改道),江中有潭,潭底有白石如兔,名曰白兔潭”。澄潭江为渌水上游的一段,原来从白兔潭镇东南方向流过,现河水改道后,澄潭江离该镇约有1公里。可惜的是,“白石如兔”的自然物象已湮没无闻了,只剩下“白兔潭”的地名延传至今。

以物象命名的乡镇还有石亭镇,据民国版《醴陵县志·建置志》记,“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明制都坊为都境,列石亭之名“,又据清同治版《醴陵县志·文艺》录丁德阜《过石亭》诗,“半山棱似削,雄距石亭巅”,可知半山之顶,确有一座石亭子。现存的石亭子,是1979年修建的,立在石亭大桥的桥头,依稀可见当年石亭风韵。乡、社、镇均以此命名。

还有泗汾镇,亦以物象为名,铁水(亦称泗汾河)在其境内一分为四,因名四分,后人于字旁各加三点水,便成“泗汾”之名。现泗汾河因解放后的改造,已成一条河流,横贯该镇东北全境。

以佛寺、名胜命名

醴陵有小沩山,为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近有古洞天寺,是一个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佛教圣地。沩山镇之得名即因之而来,该镇原名东堡乡,相传古时有一年大旱,禾苗枯萎,境内独有一泉眼涌出泉水,近处禾苗得救。当地乡民在此处建一台,以保水源,石台似堡垒,又位于县城东郊,故名东堡。

醴陵各乡镇地名缘起趣谈!李畋镇、浦口镇、王仙镇、枫林镇……你了解多少?

沩山的古洞天寺,为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

另一个佛寺命名的是东富镇,境内有一佛寺叫东富寺,初建于1816年,原为南联高等小学校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毛泽东同志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在此住过3天,还在寺内召开过农运骨干会议和群众大会,并到附近村作调查。1961年将原八里坳公社改名为东富公社以为纪念,以后镇也以此命名。

以历史传说命名

官庄镇之得名源于一桩传说中的历史惨案。相传元末兵乱,境内一村庄曾遭血洗。明初,赣粤闽等地移民至此,见到人被杀光、屋被烧光之惨状,因称之为“光庄”。移民以后,人口日增,官绅辈出,始取近音字改称“官庄”,解放后乡、社均以此命名。如国民革命时期的政坛风云人物程潜及协助程潜在湖南和平起义的程星龄,都是官庄镇人。

嘉树镇得名也与一桩民间传说有关。相传百多年前,有一良医,因为人治病,奔走四方,未能及时为父治病,返家时,父已病故,他自觉不孝,葬父后,麻衣未脱,跳火焚身。为了悼念他,人们立庙于几棵大蜡树下,称此处为“蜡树下”,后人为赞颂他一心为人治病的忘我精神,又将蜡树改称为“嘉树”,以示纪念。解放后,乡、社均以此命名。

还有沈潭镇,境内有一石山,山下有一深潭,相传是龙神安居之所,有人曾特制石桌、石椅沉入潭中祀之,故名“沉潭”,后讳“沉”改为“沈”便以“沈潭”为名。

醴陵各乡镇地名缘起趣谈!李畋镇、浦口镇、王仙镇、枫林镇……你了解多少?

来源/株洲日报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闻热线:28681062

醴陵各乡镇地名缘起趣谈!李畋镇、浦口镇、王仙镇、枫林镇……你了解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