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把烟花玩到了极致,火器传入西方后我们还是只热衷于烧烟花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提到烟花与火药,我们首先会想起“花炮祖师”李畋,西方人则会想到“炸药始祖”诺贝尔。

烟花火药直接与“花炮”关联到一起,是因为火药这种发明对中国人来说首先是用来“玩”的,而作为“火器”,那只是火药的副产品而已。

火药源于追求“长生不老”的炼丹术副产品,其诞生纯属偶然

宋朝人把烟花玩到了极致,火器传入西方后我们还是只热衷于烧烟花

不过对于“炸药”,恐怕就没有人会联想到“玩”的方面去了,这就是中西方人对火药的基本思维差异,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民族特性。

诚然,火药与炸药虽属不同产物,那只是相对科学角度而言;对普通百姓来说,一样是可以“燃烧爆炸”的粉末,它们并无概念上的大分别。

我们都知道,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诞生过程源于炼丹术中不断的“组合尝试再尝试”,并无具体的科学法则可言。在炼丹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某种粉末的组合可以“起火”,于是将这些组合成份与比例记了下来,这才形成了“火药”。

由于人们对于其中的化学原理一直都不得其解,可以说,“火药”完全就是一种偶然性的发明。

炼丹炼出了无法“长生不老”的火药,炼丹家们自然对其配方不感兴趣,于是很快就流传至民间并转到军事应用上去了。

唐初时候,火药首次被应用到战场上,到两宋时期,火药武器就获得了巨大发展,宋神宗时期还成立了“军器监”总管火药武器的制造,

“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规模着实不小。

“花炮祖师”李畋推动了火药在民间烟花炮竹上的应用,跟战争全然无关

宋朝人把烟花玩到了极致,火器传入西方后我们还是只热衷于烧烟花

不过,民间对火药武器的兴趣并不大,毕竟战争跟他们没有直接关系。相传唐贞观年间,有位叫李畋的武术教习,因其父在山上狩猎染了风寒(其实是瘴气),李畋听闻“燃竹”可以“驱邪除瘴”,于是用在竹子上钻了小孔填入火药,再以松油密封后将其引爆。

“燃竹”散发出的硝烟气味果然具有“除瘴”奇效,李畋的父亲很快痊愈了。一时间,乡邻纷纷效仿,除“驱邪除瘴”外还用到了婚丧喜庆上,这就是最早的“鞭炮”。由于竹制“鞭炮”携带不便,李畋继续使用纸皮等材料对其改良,为此还多次搞到浑身炸伤,屋子也被焚毁。

经李畋终其一生的努力改进,“鞭炮”终于成了今天的纸筒模样,并由单一的”燃爆”产品衍生出丰富的“射爆”式产品,即今日的烟花礼炮。

后人又在李畋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从此我国的烟花炮竹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并在宋朝时发展到了巅峰,李畋正因此被奉为了“中国花炮祖师”。

与烟花炮竹相对应,我国的火药武器只是相关技术的“衍生物”

宋朝人把烟花玩到了极致,火器传入西方后我们还是只热衷于烧烟花

其实,宋朝时火药武器的发展一直都与烟花炮竹的生产相互并行,从技术上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除了发展火药武器外,宋代朝廷对民间的烟花炮竹生产也非常支持,每逢大型军队检阅活动及重大庆典,宋朝都会“大放烟花”:“烟火起于岩窦,火炬焕于半空”,正是宋朝烟花盛典的历史写照。

自北宋时期起,人们所燃放的烟花就已“声色兼具、形图并茂”。就是说,宋朝的烟花已能够绽放出多彩璀璨的视觉效果,并可在烟花中“嵌入”人物形象及各种图文元素了。

金庸还特意在《神雕侠侣》“杨过给郭襄庆生”的桥段里重彩描描画了一段烟花燃放的浪漫过程,其实小说里关于烟花的描述也并非文学夸张,因为宋朝人早就将烟花玩到了极致的水准。

明清时期,烟花甚至还可以用于”烟火戏“,以烟花绽放出的一个个人物形象去描述一个戏剧故事,连当代人都只能无奈说”臣妾做不到“了!

火器的“副产品”地位及火药的成因,决定了它们难有足够的发展推动力

宋朝人把烟花玩到了极致,火器传入西方后我们还是只热衷于烧烟花

从烟花的发展历程看,宋朝以后的火药武器发展却明显落后于烟花发展的步伐。明清时期的“烟火戏”显然已属“登峰造极”的烟火技术,而火药武器却一直发展缓慢,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

于是史学家们开始对这现象产生了兴趣:到底是什么原因,令西方的火药武器“后来者居上”了呢?

要细究这事,还得回到我国的火药诞生过程上。前面说了,我国的火药发明是一种“偶然性”现象,人们对其化学组成是没有概念的,每一次改进,都必须依赖长期反复的试验,“误打误撞”成份居多。

因缺乏科学体系的支撑,宋朝之后的火器发展,能演变的就只能是火器的外部结构,其中关键的火药成份却一直难有巨大提升。火器对火药的提纯要求也远高于烟花炮竹,这导致了早期的火药武器效率低下,炸伤自己人的几率甚至高于战争中伤敌的比例。

欧洲人在长年冷兵器征战中获得的火药技术,对他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朝人把烟花玩到了极致,火器传入西方后我们还是只热衷于烧烟花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宋朝从规模上大力发展了火药武器,但它们并未能给战争带来质的演变。不过,南宋末年蒙古帝国西征的时候,所携带的大量来自宋朝的火药武器还是让欧洲人见识到了”中国喷火龙“的厉害,于是中国火药就成了西方各国普遍觊觎的目标。

公元1258年,蒙古帝国灭阿拉伯建立了“伊利汗国”,配备火器长期驻扎当地的蒙古军队就间接成了火药配方传入欧洲的“中枢枢纽”——当然是通过间谍方式获取的。

在此之前,欧洲人若想直接从中土获得火药情报就太难了,虽然民间和军方都掌握有火药技术,但外国人基本都难有机会将配方带出中国(电影《长城》的故事背景正是基于此)。

元朝建立后,元政府却一反宋朝对火药的严格管制,不但从阿拉伯及欧洲人里招募士兵,还向欧洲出口火药武器,从此,”中国喷火龙“对欧洲人就不再是神奇的秘密了!

如果火器是我国烟花炮竹的“衍生物”,那么“文艺复兴”中的科学启蒙正是欧洲火器技术的衍生物

宋朝人把烟花玩到了极致,火器传入西方后我们还是只热衷于烧烟花

掌握火药技术后的欧洲人如获至宝,他们并没有象中国那样只醉心于”盛放的烟花“,而是孜孜不倦地思考”如何通过火药保护自己的城堡和领地“。

欧洲的近代化革命在火药、火枪的推动下如火如荼发展了起来,衍生出的“文艺复兴”(14-16世纪)又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

到十八世纪中叶诺贝尔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的时候,欧洲的化学知识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了。与我国的火药发明过程正相反,硝化甘油炸药的诞生完全就是科学技术推动下的必然结果,毫无“误打误撞”的运气成份。

唯一与我国李畋相似的是,诺贝尔在研发炸药的过程中同样是坎坷不断,连自己的亲弟弟也惨死在他的研究意外当中。

基于“文艺复兴”的欧洲科学技术发展,为全球的现代化进程拉开了序幕

宋朝人把烟花玩到了极致,火器传入西方后我们还是只热衷于烧烟花

如果说,中国火药为欧洲的“近代化”奠定了军事基础,诺贝尔的硝化甘油炸药则为现代化的军事武器开启了大门。

表面上看,这两种“火药”之间并无直接关联,但没有火枪的应用,就不会有欧洲的“文艺复兴”;没有合适的科研土壤,也就不存在诺贝尔的诸多发明了,这也是“蝴蝶效应”的一种。

尽管我国的火枪技术在明朝初期曾获得过一次突破性的发展(事实上我国的冷热兵器交替期正是元末明初,由朱元璋的义军首次大规模使用),不过由于明朝后期的腐败和不思进取,我国的“近代化武器”不但没有获得过持续发展,反而在清初时期一落千丈。

直到西方列强利用火器敲开了满清的大门,清政府这才重拾老祖宗的东西,不过为时已晚了。

中国人:打打杀杀没意思,还是安享太平、年年岁岁看看“烟花盛放”来得更实际

宋朝人把烟花玩到了极致,火器传入西方后我们还是只热衷于烧烟花

自宋到明清期间,我国的火药武器虽发展缓慢,但用于庆典和玩乐的烟花却从没停滞过发展,大概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太热衷这样的“传统活动”了吧!

至于武器开发,政府不热衷,民间自然也无从参与,究其根底,还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本质上就不好战(蒙古帝国例外),自然也就没有欧洲人“如获至宝”的那种动力了。

火药烟花用在“寓教于乐”、用于歌颂帝王统治的“娱乐升平”,这也是几千年封建教化带来的温和民族特性。

我们无法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评述中西方对火药的这种迥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有无先进的火药武器,历史上的我国还是更愿安于“烟花盛放”的太平日子,因为这才意味着真正的“生活”!很快就到元宵节了,你的花灯与烟花准备好了吗?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