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龜山應聳起漢水文化之峰

武漢龜山應聳起漢水文化之峰

漢陽公園

最近武漢又起熱議,網友留言為龜山知名度不及蛇山而鳴不平,認為文化和景觀資源豐富的龜山,開發卻不夠,並提出多條建議。園林部門也作出了“信息量很大”的回覆。

龜山一直是冷落的,武漢很多市民甚至一輩子沒有上過龜山。原因何在,一般的說法是上面“沒什麼東西”。

解放前夕龜山已是濯濯童山,一片亂墳崗。後來經園林工人歷年綠化才有現在的模樣。它作為全國特大城市中少有的森林綠化率很高的自然山體,正是因為“開發不夠”,沒有像武昌洪山那樣被建築物侵佔。

龜山一定要開發嗎?問題是怎麼開發。有關方面一直是想開發龜山、讓它熱鬧起來的。如在紅色公墓增修向警予烈士墓,把位於閱馬場的黃興銅像遷來,在東西兩頭建計謀殿和赤壁大戰畫館,這些都沒有改變它冷落的現狀,反而遭來破壞自然山體的非議,認為是敗筆。

武漢龜山應聳起漢水文化之峰

武漢龜山公園

根據園林局的回覆,我們知道,政府將推行幾大舉措改變龜山現狀,讓它美起來、熱起來,這無疑是好事。但是,我認為還要抓住根本,從文化創意上整體考量龜山的開發。

“龜蛇鎖大江”是江城武漢的文峰,兩山地域有異,文化承擔不同,各有側重,有“武龜山”、“文蛇山”之說。從傳統文化上看,龜山有大禹嘆奇、屈原望郢等傳說,還有桃花夫人洞、蝴蝶泉等遺蹟,文化內容不可謂不豐富。但是,用現代觀點來看,我們對龜山寶貴的文化資源還認識不足、挖掘不深,不妨以“漢水文化之峰”的定位來重新打造它。

“江淮河漢”,漢水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是中國唯一不向東流的大河,溝通了黃河和長江,中華最大民族——漢族因“漢”命名。三千里漢水,流經陝鄂,到武漢形成“江漢朝宗”的壯景。沿岸積澱了豐富的文化,用輝煌燦爛、博大精深來形容斷不為過。漢口乃至武漢的形成和興旺,是漢水經濟文化發展的頂峰。

武漢龜山應聳起漢水文化之峰

龜山畫館

武漢有很多博物館,園博園有一座長江文明館,這是對的,但是長江不專屬於武漢,而漢水文化的集大成者非武漢莫屬,打造漢水文化,方能不負武漢作為中國中心城市的地位

漢陽三角洲是漢水的最後一段,龜山是大自然的神來之筆。長期以來,我們沒有充分認識到它的文化地理優勢。龜山的文化旅遊功能一直未能彰顯,其原因還是主題創意的迷失。

龜山三國城的打造失敗後,筆者就提出過利用閒置的計謀殿營建水文化博物館的建議。現在重新思考,更要主打漢水文化牌。

武漢龜山應聳起漢水文化之峰

漢陽江邊

如何實施?首先從橋上做文章。

武漢的稱為橋都,長江漢水上大橋很多,但沒有一道專門的人行景觀橋,有的橋設計有步道也不準行人通行。這存在很大的缺憾,使得人們少了休閒之處,無從更好地觀賞漢水和長江、領略江城之美。園林局方面規劃,龜山“共五處觀景平臺,均可供市民遊客觀賞江景”,很好,但對漢水有所忽略,在漢口與漢陽之間亟待有一道人行景觀橋,這是對漢水的致敬,也是龜山開發的關鍵舉措。

以前,龜山上建索道,接近這個創意。現在園林規劃中有“江漢景觀步行通廊”,就得總結三特索道失敗的教訓,站在漢水文化的高度謀篇佈局,全方位激活龜山資源。試想,人們通過這條人行景觀橋,悠然其上,從容感受漢水的魅力;亦可轉乘電梯上龜山之巔,進入“漢水文化博物館”,高屋建瓴,對漢水文化作時空的穿越。若此,龜山交通受阻的問題迎刃而解,整個就活了,它的休閒旅遊價值將大大提升。

利用人造設施彰顯城市魅力完善景觀創意的範例不少。馬來西亞古晉沙撈越河上的大橋,是一座造型別致的人行觀賞橋,連接兩岸,讓整座城市活力四射。橋上有觀景平臺,終日不斷地流連著市民和來自世界的觀光客,俯視或遠瞰大河奔流及兩岸風景。還有云頂的超長電梯、藍卡威“天空之橋( Sky Bridge)”的索道,都成就了景區的成功。這些很值得我們武漢市借鑑。

一旦定位龜山為漢水文化之峰,全盤皆活。龜山上的赤壁畫館、魯肅墓、禰衡墓和附近的洗馬長街等都將形成主題文化系列景觀,結束過去的無序開發,開創龜山新的歷史。

武漢龜山應聳起漢水文化之峰

長按二維碼,關注不懂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