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陵墓:歷經600年地宮未被盜,專家稱當年朱元璋身邊有高人


【明孝陵航拍】明孝陵,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墓,它坐落於六朝古都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地宮歷經600多年依舊保存完好的帝王陵。

【入口處三路拱橋】明孝陵始建於洪武十四年,至永樂三年才建成,明廷先後調用軍工10萬人,歷時達25年。由於馬皇后諡號死後“孝慈高皇后”,外加朱元璋主張以孝治天下,故名“孝陵”。陵墓建成後,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都被風水牆圍了進去,陵區裡還植樹十萬多棵,養鹿一千餘頭。

【文武方門】文武方門是明孝陵陵寢區的第一道門,如今是1998年重建的結果。原為5個門洞,3大2小,中間3個為拱形門洞,兩邊2個為長方形門洞,廡殿頂上蓋黃色琉璃瓦。大門為硃紅色,上有橫九排、豎九排共計八十一枚門釘象徵著皇帝御用。


【華表】明孝陵的華表呈六稜柱形,位於神道的中間,用於分割石獸像和石人像,高約6.6米,上面雕刻雲龍紋。明孝陵在明朝是老百姓的禁區,這裡有超過5000名守陵士兵。明朝滅亡,清朝統治者為籠絡漢人,也對明孝陵進行了有效保護。然而,晚清時期社會動盪,明孝陵年久失修,加上民國時期南京戰火紛飛,地面上的建築毀壞殆盡。

【神道石象生】明孝陵的主體建築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明孝陵神道與其他皇陵筆直神道不同,它是地形山勢建造為蜿蜒曲折的佈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節點處通過安放石像生來控制空間,神道由東向西北延伸,全長長約800米,兩邊佈滿了石刻,前半段立石獸6種12對,後半段立石翁仲8軀,文臣武將各4.。

【“治隆唐宋” 碑】這四個字是康熙下江南時拜謁明孝陵所題,他一方面通過這四個字表達對朱元璋的尊敬,“康熙拜謁的時候行三跪九叩之禮,從山門磕頭一直要到陵墓下,無比虔誠和崇敬”;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此來籠絡漢人民心。


【欞星門】明孝陵至今600多年時間,地宮依舊保存完好。除了明孝陵靠近南京城,盜墓者盜掘行動不易展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1998年南京市組織了專家對明孝陵探測,專家採用最先進的物探測量技術,揭開了一個重大秘密。這個秘密就是明孝陵墓道入口呈現彎曲,“墓道並沒有位於明樓中軸線上,而是偏向了一側,呈現彎曲。”專家表示,當年朱元璋身邊一定有高人指點他這樣修建墓道。

【明孝陵方城和明樓】除了墓道特別設計外,明孝陵地宮開鑿在堅硬山體的內部,當時工匠橫向開鑿山體。這意味著如果沒有找到墓道入口,盜墓者很難進入,而且一旦大面積盜掘又很容易被城內民眾發現。種種機緣之下,使得明孝陵地宮歷經600多年風風雨雨,依舊保存完好。

【“此山明太祖之墓”】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被稱“寶城”,其實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四周由條石砌成的石壁,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

【站在方城上遠眺】明孝陵作為明朝皇陵之首,無論是陵區建築,還是石刻藝術,都代表著明朝工匠們的最高水準。另外,明孝陵直接影響明清兩代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因此,有專家評價明孝陵是“明清皇家第一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