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孩子爭執,要插手嗎?

來源:星陪伴(xinghuivip)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兩個孩子爭執,要插手嗎?

歡迎來到《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我是靳濰,一起探討怎樣培養出優秀孩子。我不敢說自己是super mommy,但是能自豪的誇耀,我的兩個孩子都非常優秀,他們都在8歲時選入加拿大天才培養計劃。很多父母都向我請教育兒經,因為我有作為媽媽最接地氣的,直接來源於生活的教育經驗。我的分享內容比較豐富,涉及到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比如學業、性格、品德、課外活動還有親子關係等等。只要是我深有感觸的,我都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探討。畢竟養兒育女就是點點滴滴日常生活的積累。

接下來的分享我會從真實故事出發,這些切身經歷寫成了我和孩子的成長日記。我會寫成心得,一些心得是我很得意的,可以作為參考;一些是我錯失過非常後悔的,可以作為提醒。通過這種方式,我會毫無保留的跟你分享、交流、進步。此外我也會談到跨國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教育經驗,如果你打算送孩子出國留學,我想你也能有所收穫,讓我和你一起為我們孩子的成長加油!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兩個孩子爭執,要插手嗎?

聽了之前的內容,“小麥粒”和“小咕哩”的形象應該很生動,躍然紙上,爸爸媽媽們都印象深刻、尤其是我經常提到兩個孩子有很多可愛的互動,他們之間的鼓勵和促進對彼此而言都非常重要。

大家或許會說:“哇,你真幸運,兩個孩子這麼乖,他們一定不會吵架吧。”

或者還有爸爸媽媽會問:“這麼乖的孩子爭吵時是什麼樣呢?吵架會傷害他們之間的感情嗎?”

答案是肯定的。雖然“小麥粒”和“小咕哩”總體來說很懂事、講道理,但他們也經常大聲吵架,彼此耿耿於懷,不過動手的情況還從來沒有過。

爆發在兄弟姐妹之間的“戰爭”那是再正常不過的,幾乎可以形容為一種“自然現象”。那麼爭執過後,會留下情感傷痕嗎?我覺得這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和介入。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話題就是,怎樣應對兩個孩子之間的爭執,什麼時候介入?介入到哪種程度?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在衝突中學到積極地合作,懂得妥協,而不是負面地傷害彼此。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兩個孩子爭執,要插手嗎?

兩個孩子,他們之間的故事一定會有兩面。他們的相處肯定有陽光灑滿,也會陰雲密佈、偶爾還有閃電雷鳴。

兄弟姐妹,也就是英文的sibling,s-i-b-l-i-n-g, 他們會有花樣百出的互動方式,根據這個單詞,我把每個字母拿出來,大概總結出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

在好的一面,S是share,也就是相互分享,I是inspire, 是相互啟發,B是best friend,彼此是最好的朋友,L是love, 他們有愛,I是interact,他們之間會互動,N是need,他們彼此需要,最後的G是growth, 他們一起見證成長。

在不好的一面呢,S是squabble,他們會吵嘴,I是irritate,他們會有摩擦,B是blame,他們互相責備,L是loud, 經常製造噪音,I是ignore,互不理睬,N是nosy, 喜歡打聽對方的私事,最後的G是grab,那就是動手爭搶。

故事的兩面看上去截然不同,爸爸媽媽媽肯定都想,如果都是陽光灑滿該多好啊,但不愉快的時刻往往有更深刻的教育意義,家長們如果抓住機會,利用孩子的衝突。給出正面的教育,他們會在自己的錯誤和對方的錯誤中,學會解決衝突,懂得退讓妥協,更重要的是,學會原諒。

我認為,兄弟姐妹之間的爭吵就像一場“友誼賽”,讓他們實踐,走一遍衝突的發生、本質和結果,那麼他們在學校和社會中遇到跟其他人的爭執,就不是“友誼賽”而是“正式比賽”了,這時在“友誼賽”裡獲得的經驗能在“正式比賽”中發揮優勢。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兩個孩子爭執,要插手嗎?

所以不要對孩子之間的爭吵抱著深惡痛絕、零容忍的態度,只要一發生爭吵馬上就一聲令下,停 。這個根本談不上是教育,只能說是利用父母的權威發號施令罷了,無助於減少爭執,解決衝突。

我和我姐姐,從小几乎不敢公開在父母面前爭執 ,因為只要我們開始拌嘴,馬上會感覺到父母的不悅,家庭氣氛瞬間陰沉沉,我們爭論的聲音也就越來越小。但如果沒有其他人,只有我和姐姐兩個,我們就經常吵,大聲吵。投入地吵,不過吵完感情還是很好。

“麥粒”和“咕哩”肯定有爭執 ,也會讓我抓狂,不過每當聽到他們有不愉快發生,我首先要求自己不發火,靜觀其變。這個靜觀其變的過程其實就是要判斷是否要介入。

我會豎起耳朵、仔細聽他們在爭什麼,為什麼吵。這個時候我一般用三個標準來判斷是否介入。

第一,不能有惡意喊名字,就是用激烈的語調直呼其名。我們平常叫孩子,都是寶寶、貝貝,生氣的時候就會喊“張某某、王某某我警告你哦。”如果“麥粒”和“咕哩”之間出現這種情況,我就會馬上讓他們停止,因為已經失去了基本的個人尊重。

第二,不能使用威脅性的極端語言。孩子跟大人一樣,生氣的時候也會口不擇言,如果我聽到“我恨你”、“我討厭你”、“滾開”等類似的話,我就會馬上喊停,極端言語會像利刃一樣傷害孩子們之間的情感。

第三,吵架的音量在可接受範圍內,沒有怒吼。我認為在大吼大叫的時候,你已經失去理智。四歲以後的孩子已經有基本理智,不應該怒吼,失去理智表明衝突的性質已經從爭執變成了發洩,這個是我絕對不允許的。

只要以上三種情況不出現,“麥粒”和“咕哩”發生言語衝突時我一般會讓他們爭一段時間。如果爭執是一個彼此說服、講出自己想法的過程,也就是更靠近辯論,那我覺得沒問題。如果爭執變成了相互推卸、相互詆譭,胡攪蠻纏,我就會叫停 ,顯然這沒有任何建設性。

網上有一種說法,說鋼琴家李斯特的作品不是人手能彈的,應該是八爪魚才能彈,形容大師的曲子難度太高。

兩個孩子一天在一起練琴,哥哥說:“說李斯特的曲子只有八爪魚才能彈,根本就不對。”

妹妹”說:“為什麼不對呀。”

哥哥說:“八爪魚只有八個爪子,可是我們人的兩個手總共有10個指頭,難道不是10個比八個更厲害嗎?”

妹妹說:“這只是一種比喻啊。”

哥哥說:“這個比喻很傻,如果我是李斯特,會覺得被冒犯了。”

妹妹說:“可惜你不是李斯特,而且永遠也不可能。”

哥哥說“那我也只是一種比喻啊。”

妹妹“咕哩”說:“八爪魚除了八個爪子,還有兩個很長的鬚鬚啊,那加起來不就是10個了?”

哥哥說:“傻瓜,有觸鬚的是魷魚,不是八爪魚。”

妹妹說:“你才是傻瓜,一點想象力也沒有。”

然後哥哥和妹妹傻瓜來,傻瓜去又來來回回好幾次,最後覺得沒有意思,分開了。

這段爭論的結局很不友好,但我一直堅持沒有介入,除了“傻瓜”外,他們是在辯論,表明自己的觀點,辯論對建立邏輯思維很重要。從他們的辯論可以看到“麥粒”的觀點更具科學性,而“咕哩”的觀點更有文學性。至於“傻瓜”,這個詞在我的接受範圍內,但我不允許他們說“白痴”。

有一次“小咕哩”拿了一件自己小時候的衣服,要給貓穿上。

“麥粒”看見了就說:“不要這麼做,貓貓不願身上有任何東西,貓跟狗不一樣,你不能強迫貓貓。”

妹妹說:“你怎麼知道,你又不是貓。”

哥哥說:“你在折磨貓貓。”

妹妹說了:“折磨是個沉重的詞。”

哥哥又接著說:“你不僅在折磨它,我覺得你還很殘忍。”

妹妹已經開始有哭腔了說:“殘忍是個更沉重的詞。”

可哥哥還在繼續說:“你不光殘忍,我還覺得你鐵石心腸。”

聽到這個,我馬上阻止了,並讓哥哥跟妹妹道歉,顯然哥哥開始不講道理,對妹妹進行言語攻擊。

“小麥粒”有個缺點,好像要炫耀自己的詞彙量,他會用不斷升級的詞彙指責妹妹,顯得很尖刻。我告訴他每個詞彙都有特定的屬性,就好像每種武器有不同的殺傷性。亂用詞彙就是不負責任地亂用武器,但這個缺點“麥粒”還不能完全克服。

有時候,爭吵持續進行,的確會不可收拾。兩個人吵到最後變成毫無意義的重複,那麼就是堅決喊停的時候了。

比如哥哥說,這是你的錯。

妹妹說,這是你的錯。

如果不阻止,兩個人可以把這5個字來來回回說5分鐘,他們有無限精力,但我們不需要花時間去聽。機械性地反覆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不是以理服人,而是用耍賴的手段。

還有的時候,爭執變成了算舊賬,從現在的事情聯想到以前,相互揭短,這個也是我不能接受的。我告訴他們,爭論可以,但是必須就事論事。以前發生的事情已經翻篇,如果總是提起過去的錯誤,那彼此心中的錯誤就會永遠累計下去,原諒也就沒有意義了。

孩子們發生衝突的時候也會主動要求媽媽評理,這時一定要注意,要讓兩個孩子都說話,也就是要全面瞭解情況。不能一個孩子哭得厲害就主觀偏心。我家的情況是因為“小咕哩”是小女兒,比較嬌氣,哥哥卻不怎麼哭,經常兩個孩子爭吵時我就認為哥哥一定要讓妹妹。對“麥粒”會比較嚴厲,或者不給他解釋的機會,每每如此“麥粒”就特別委屈。後來我改變了想法,哥哥不一定要讓妹妹,“小咕哩”眼淚多,並不代表哥哥心裡就不比她更委屈。

還有一種爭執是一個孩子找媽媽告狀,揭露另一個孩子正在做壞事。比如妹妹私下告訴我,哥哥正在偷偷用電腦。這時,我不願斥責正在用電腦的哥哥,反而會教育告狀的妹妹,我最不願意看到妹妹和哥哥站在對立面上。妹妹主動告狀或許帶有好意,但我從不鼓勵,長此以往妹妹也就不告狀了。

總之,孩子爭執不是絕對的壞事,很多情況下他們自己會偃旗息鼓,家長們無需過於執著非要介入,反而我們更需要冷靜處理,並忍受噪音。衝突可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語言能力、社交和心理承受力,我分享的介入標準和體會希望能讓爸爸媽媽們有所借鑑。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吧,朋友們,再見。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