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共16位皇帝,為什麼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用戶64598321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這大明朝啊,是咱大華夏這嘎達封建王朝最後一顆耀眼的明珠。說道這裡,估計有那些個不服氣的,要和俺提一鼻子滿清的事。

俺就一句話,你快拉倒吧,您別給俺提滿清這拉大腿的貨,天天的剃個陰陽頭,晃著一條大辮子。擱他統治的時候不是整啥文字獄,就是鎮壓反清復明的事,小二百年的統治歷史,他就沒有一天消停過,還想璀璨?整個就是一捶殘!他要是璀璨了,天下老百姓那有功夫和他玩反清復明。

您自己個瞅瞅,他那正兒八經的衙門口,裡邊當差的衙役,穿的和乞丐差不離,那制服瞅著就像七八十年沒有洗過似的,那模樣何值一磕磣,如果真好的話,會這樣嗎?還有那一百多年落後就要捱打的教訓,擱現在都心口疼!

哎!咱就是個話癆,一張開著嘴,就摟不住那火氣,算了,咱拉回話頭接著題主的問題聊。

大明朝您掰著手指頭數,從前到後一共有十六位皇帝,這沒跑!可為嘛他那皇陵叫明十三陵,不叫明十六陵呢?

這主要是這皇陵就埋了十三皇帝,有三不在這嘎達。那為嘛有三不在這裡邊呢?

這事說道根子上和皇位繼承製度有關係。那麼咱先聊一聊朱元璋的皇位繼承製。

皇位繼承製

這事,那就得問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

話說當年朱元璋建立了老朱家的大明朝,他這人雖然說是一個乞丐出生,但人家那也是個好學的主,文韜武略那也是槓槓的,要不他也建立不起來大明朝不是。

那史書從前往後的翻,就告訴他朱元璋一個理,這王朝建立起來之後,最要命的就是皇位繼承。因為每回皇位更替,權利交接的時候,一個搞不好這就要出現動盪,這種動盪整不好,那就要天下大亂的,這一亂這王朝離崩潰可就不遠了。所以如何選皇帝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而千百年下來,老祖宗就總結了兩條皇位繼承的方法,第一條兄終弟及,簡單的說,這大哥死了,下一位就是弟弟,同一輩的人挨個排隊來。就這模式是商朝的模式,您也不能說他不好,但這麼來在王朝穩定的時候,容易出現宗室之間仇恨。

為嘛呢?你想啊,如果同一輩的人都走了,這皇位就輪到下一輩的人,那麼這下一輩是從哥哥的娃裡挑,還是從弟弟的娃裡挑,這就是個問題,這弄不好兩波人又得打起來,國家還談啥安穩呢?宗室就把宗室自己個給血洗了。

當然您也不能說這制度不好,他很適合亂世時候的傳承,為嘛呢?因為這天下亂,哥哥死了,這哥哥的兒子未必成年,你讓一個沒有成年的人去統治一個國家,這玩意最容易出現外姓篡權的事發生,弄不好整個宗室就得讓這外姓給屠個乾淨。讓弟弟這個成年人來繼承,這就會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

這第二種就是父死子繼,這是周代的模式,後世基本上都遵循這一制度。那麼這制度他又細分兩種情況,立長不立賢或者立賢不立長。

那麼立長不立賢他講究的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他古話就是饒,整一句舌頭都打結。簡單的說,繼承的時候,在嫡子當中挑,也就是正妻的娃裡邊挑,挑的時候挑嫡子中這年齡最大的,哪怕這是人幹啥啥不成的主,這皇位也是他的。如果這嫡長子提前走了,這就選嫡長子的兒子。如果他還沒有兒子,那麼就輪到嫡次子。所以這制度您年齡大,這不行,得先看你老媽的位分高不高,老媽的位分夠了才看這娃的年齡。

這辦法好處就夠穩妥,權利交接的時候,一大幫人也不用爭來搶去的,按照祖宗的規矩挑一個就齊活了,後邊大家該幹嘛就幹嘛。

那麼立賢不立長呢?這就簡單了,主動權就在皇帝自己個手裡,他瞅著一幫子大大小小的兒子,從中挑一個自己認為不錯的,不看啥母親,啥年齡的。

這辦法他有缺點,這幫兒子們為了表現好,那跟打了雞血似的相互之間下絆子,玩黑手的,整的兄弟不是兄弟,弄的個烏煙瘴氣。這要是在碰上當皇帝的以為自己能長命百歲,還沒有立下遺囑,抽冷子就掛了,這傢伙絕對會要命的,整不好就天下大亂。

朱元璋挑那個?

而朱元璋琢磨了大半輩子就決定採用,父死子繼中的立長不立賢的法子。所以當朱元璋預定的皇位繼承人朱標提前走了之後,就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給推了上去。

開頭朱元璋那些個小小子還蠢蠢欲動,一瞅這架勢都閉嘴了。朱元璋為了這孫子,也算是煞費苦心,老了老了提著屠刀把朝堂那些個能威脅到朱允炆帝位的主全乾掉了,把自己的兒子全踢出了南京城,為朱允炆鋪路。

可結果呢?這朱允炆不明白啥是最是無情帝王家的道理,生生的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被名稱祖朱棣給扳回一局。

朱棣就成為了大明朝第三個皇帝。

而朱棣瞅著大明最不安穩的就是北方,所以就把這都成遷到了北京城,這就有了:“君王社稷死,天子守國門”。那麼大明終其一生都履行了這個承諾。

所以啊朱棣這麼一搬遷,之前埋在南京的老頭子朱元璋就成了孤家寡人了,所以明十三陵中就沒有朱元璋。

再有當年朱棣掀翻朱允炆的時候,他就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體,所以這明十三陵中也沒有朱允炆。

剩下一個是誰

那麼還有一個呢?明代宗朱祁鈺,那他這事是咋回事呢?這和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有關。

當年明英宗也算是個勵精圖治的典範穩定西南疆域也是有一套的,但後來寵幸那王振。這貨整個就是個缺心眼的貨,拉著明英宗非要整那土木堡之變玩。

結果大傢伙也知道這明英宗被瓦剌給整跑了,當了俘虜。

這一傢伙弄的,國不可一日無君不是,這轉頭一瞅明英宗留下的兒子皇太子朱見深只有兩歲。那會大明局勢有點亂,讓一個兩歲的娃當政,這國家更加的亂,按照古話說這叫主少國疑。

這沒有辦法就把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給推了出來。

明代宗也算是一代英主,在當時瓦剌到處整事的情況下,任用賢臣擊退瓦剌,讓大明的江山轉危為安,把明英宗期間任用的奸險小人全擱大牢裡吃飯去了。

那瓦剌一瞅打是打不過大明瞭,想用明英宗從大明哪裡撈點好處。

“滾!愛放不放!好處沒有!打了俺,還想撈好處,想多了吧!”這就是明代宗的回答。

瓦剌傻眼了,這明英宗一下成了燙手的山芋,擱自己家裡邊還得養著,這就給送了回來。

一個明英宗,一個明代宗,一個是前任皇帝,一個是後任皇帝,這事可就掰扯不清了。明代宗這就把明英宗捧成了太上皇,關到了南宮裡,這一鎖就是七年。在這七年裡,這明英宗無時無刻不想回到皇位上去,所以和之前那些個過去的舊臣還是有聯繫的。

趕巧有一年,這明代宗生病了,這病可不輕,那麼明英宗就聯合之前的那些箇舊臣,曹吉祥和石亨玩了一出奪門之變,把皇位又拉到了屁股底下。一個月之後,明代宗就去世了。

在這裡,咱插一句嘴,這明英宗在這事上就是個蠢貨。明代宗是無子的,他明英宗只要再等一個月,那皇位順順利利的還是他的。

被那曹吉祥和石亨這麼一拉,得咧,表面上看是這曹吉祥和石亨幫了他的忙,其實是在害他,害他背上了一口大黑鍋,奪位的大黑鍋,這鍋可不好洗啊!

而從中得利的卻自有曹吉祥和石亨,呵呵呵!真傻!

好了咱接著聊,那麼明英宗恨透了明代宗,還斥責他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還搗毀了明代宗在天壽山修建的陵墓,按照王的身份潦草的埋到了玉泉山。這明代宗也就成為了大明遷都北京後唯一的一個沒有葬入十三陵的帝王。

話說,咱中國歷史上幹廢帝的人,那心他就不正,早早晚晚為了手中的權利和毛毛錢,整出事的,如果機會允許他們絕對會來第二次廢帝甚至直接當皇帝。

後來的明英宗因為非常的感謝曹吉祥和石亨,對這兩人那叫個寵愛,這都到了極點。這倆人狗仗人勢的,有人挑釁他們的權威,就聯合起來在朝堂上禍禍人,如果沒人挑釁,這倆人就互相下絆子,玩命的想要整死對方。

這事整多了,明英宗他也回過味來了,感覺這倆人不是個東西。這個時候,才有大臣出來告訴他,奪門之變的後果。這傢伙才把個明英宗給整明白了。後來這就不允許奏章中出現奪門二字,而且還把過去那因為奪門之變撈到好處的四千多人給革了職。

而那石亨呢?早早的就給自己整了一身莽龍衣,擱家裡邊天天的穿,不軌之心大傢伙應該已經瞅出來了吧,最後他還千方百計的把自家的大小子整到大同鎮守,就是為了撈取兵權,到時候來個裡應外合。結果注意他的人海了去了,他們還動手?拉倒吧,沒動手之間這就被掐住了脖子丟到了大牢裡。那石亨蹲大牢裡擔驚受怕的,活活的把自己個給嚇死了。

而曹吉祥也不敢示弱,拉攏藩將。最後走上了叛亂的道路,這要不是大臣用命拼死保護,這曹吉祥就攻入了 皇宮裡邊。就這事死了好幾個保護明英宗的大臣。

明英宗恨透了這曹吉祥,給他用了磔刑。啥是磔刑呢?就是割肉要離骨,用那斧子把四肢給砍斷了,然後再割喉。

這刑法擱過去,那是祭祀的時候分裂祭祀用的畜生用的,現在用到了曹吉祥的身上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明朝有16位皇帝: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朱高熾 朱瞻基 朱祁鎮 朱祁鈺 朱見深 朱佑樘 朱厚照 朱厚熜 朱載垕 朱翊鈞 朱常洛 朱由校 朱由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埋葬了明朝13個皇帝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為什麼只有13個皇帝的陵墓呢?那其他3個皇帝死後為什麼沒有進入十三陵呢?這3個皇帝是誰呢?

這三個皇帝是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他們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的原因各不相同。

1、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建都於南京。這是一個勵志皇帝,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氣的。朱元璋1398年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

朱元璋去世時明十三陵還沒有開始修建,那時候的北京還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當然不可能選擇埋葬於兒子的封地上。

還有一個原因是朱元璋在剛剛建立明朝之初,還有一些元朝的勢力在作祟,為了震懾他們朱元璋選擇了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在明朝都城紫金山附近,即現在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陵之首。

明孝陵從外觀看宏偉壯觀,陵內種植松樹十萬棵,養鹿千頭。代表了明朝初期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先後調用了10萬軍工,於永樂三年建成歷時25年。

中國建築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旭傑說:“明孝陵代表著明出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

明孝陵凝聚了明朝初期藝術家、政治家和建築大師們的才智,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

2、朱允炆

這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即建文帝,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在各個方面都表現非常好,是朱元璋最看好的皇帝接班人。

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沒能繼承皇位就去世了,這時候朱元璋選繼承人的時候沒有考慮次子朱棣 ,就是因為朱棣不是他和王皇后生的,而是選了只有16歲的朱允炆做皇太孫。

朱允炆繼位後強行削藩,這引起了朱棣為首的親王強烈不滿,朱棣常年征戰沙場戰功赫赫,原以為他的哥哥朱標死後,他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選。

有以上的兩個原因,朱棣對朱允炆懷恨在心,於是他在朱允炆說削藩的時候為了保全自身安全就造反了,這是一場叔侄大戰。

朱棣常年打仗,很有作戰經驗,而朱允炆不會用人又沒有經驗,於是這場戰爭的形勢很快壓倒性的向朱棣一方靠攏。

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時候,朱允炆點燃了皇宮,皇宮頓時被燒成一片火海,朱允炆在大火中失蹤,以後連他的屍體也未能找到,後來朱棣多方尋找均未果。

朱棣造反成功後為了加強自己的江山遷都到北京,才開始建造陵墓,所以即使找到朱允炆的屍體也不會葬入十三陵。

3、朱祁鈺

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鎮在23歲御駕親征時被俘虜,國不能一日無君,於是朱祁鈺繼承了皇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多久朱祁鎮被放回來了,回來後發現自己的皇位備戰只能認栽。但朱祁鈺為了防患於未然,把他的哥哥囚禁了七年。

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朱祁鈺不久便病倒了,朱祁鎮伺機奪取了皇位。朱祁鎮皇位被奪又被囚禁七年,奪取皇位成功後,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痛恨他的所作所為,就沒有按照皇帝的規格來安葬他,當然也就沒有葬入十三陵,而是被他的哥哥隨意的葬在了玉泉山附近的景泰陵,還給他封了個惡諡:戾。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歷史漫談君


明朝自建立伊始到崇禎皇帝共有16個帝王,可為什麼今天我們在北京只能看到 “明十三陵”,其它的三位皇帝的陵墓去哪了?

一、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元年,朱元璋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定都於南京。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自然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草根出身的他,到後來逆襲成為皇帝,過人之處自然是無需多言。首先是朱元璋南京稱帝之後,本就一直考慮遷都的問題,太子朱標曾經西安,洛陽,開封,北京等地考察,一直有遷都打算。後來太子朱標去世,緊接著一直到朱元璋去世時候,遷都都沒有落實下來,朱元璋在位之時並沒有遷都北京,所以駕崩之後也自然而然的葬到了南京,是為明孝陵。



二、明惠帝朱允炆

朱元璋傳位於皇太孫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建文登基之後,因為擔心藩王強盛,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在黃子澄和齊泰的建議下開始削藩。對於明朝首都來說有一個著名的分水嶺,那就是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後,朱棣成功奪取朱允炆的皇位,然後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如今的北京。所以南京只有一個開國皇帝朱元璋孤零零地葬在孝陵,當然二代皇帝朱允炆傳言說他或被燒死,或趁亂逃遁。他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謎。後來朱隸還派人幾次出海去尋找朱允炆的下落,都沒有結果。下落不明的建文帝自然也沒有陵墓了。



三、景泰帝朱祁玉

朱祁鎮本是郕王,後來當時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征討瓦刺,被瓦刺在土木堡打敗,明英宗成為瓦刺囚徒。明朝大臣們為了防止瓦刺拿明英宗威脅朝廷,於是擁立了朱祁鈺為景泰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一年之後朱祁鎮被放回去,朱祁鈺並不太歡迎這位太上皇,將朱祁鎮軟禁南宮長達七年。後來朱祁鈺病重,石亨徐有貞等人在深夜撞開南宮,將朱祁鎮一路送進換皇宮,坐上皇帝寶座,然後鳴鐘召集百官,百官也都默認了這個事實。史稱“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成功之後,朱祁鎮廢掉了朱祁鈺皇位,又把他貶為郕王。朱祁鈺經歷皇位八年遊之後又變成回到了原點。不久朱祁鈺病逝,被安葬在北平金山,並沒有葬在皇家十三陵中。

這就是為什麼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陵的原因!


旗艦茶盞


明朝建立於1368年,結束於1644年,一共歷經了16位皇帝,享國276年。那為什麼位於北京昌平的明朝皇陵,只有13座陵墓,其他3人的陵墓去哪裡了呢?

明朝帝陵實際上共有15座,因為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上。南京的著名景區明孝陵,就是安葬朱元璋的地方。另外景泰帝代宗朱祁鈺的陵墓在北京海淀玉泉山的金山口。明朝還有一位皇帝沒有陵墓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就立了皇長子朱標為太子。只是可惜,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在朱標去世後,做了兩個錯誤的決定。第一個決定就是越過了自己的兒子輩,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確立了儲君。朱元璋所做的第二個錯誤決定,就是分封藩王,並且還授予藩王兵權。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建文帝急於削藩,迫使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推翻了朱允炆,自己登上了帝位。朱棣攻取南京後,朱允炆下落不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駙馬都尉梅殷,繼續忠於朱允炆,併為朱允炆發喪,給朱允炆上諡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建文帝差點搶了萬曆帝的廟號“神宗”。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朱允炆廟號“惠宗”,以及諡號“讓皇帝”,都是南明弘光帝,在1644年為建文帝君臣平反時,追賜的。

朱棣為了確立自己繼位的正統性,對於梅殷的作為,根本不予認可,還派人刺殺了梅殷。同時,朱棣為了向天下宣佈朱允炆已死,對外宣稱以天子禮儀將朱允炆下葬。但實際上,朱棣根本就沒有給朱允炆建造陵墓。

因此,明朝16位皇帝中,唯一一位沒有陵墓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strong>

朱棣遷都北京後,在昌平的天壽山為自己建了明長陵,開創了北京明十三陵之首。

成祖朱棣葬於長陵,仁宗朱高熾葬於獻陵,宣宗朱瞻基葬於景陵,英宗朱祁鎮葬於裕陵。到明英宗時期,北京明十三陵已經有了4座皇陵。

原本,在英宗去世之前,還有一位皇帝,他就是代宗朱祁鈺。英宗因為宦官王振的蠱惑,揮軍北伐韃靼。土木堡一役,全軍覆沒,英宗被俘。朱祁鈺在於謙等大臣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1450年,英宗被韃靼放回。代宗將英宗囚禁在破敗的南宮。1457年,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奪回了皇位,並將代宗朱祁鈺廢為郕王。朱祁鈺不久後去世,被英宗以親王禮安葬在了玉泉山金山口的景泰陵。而代宗生前在昌平天壽山給自己所建的壽陵,被英宗所毀。

景泰陵本來是親王陵墓,那為什麼後來又成了皇陵了呢?這是英宗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乾的。英宗生前雖然不肯承認代宗的皇帝身份,但英宗為人並不殘忍,只是為了穩固帝位而已。所以,給代宗正名的事情,他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深。憲宗繼位後,重新承認了代宗朱祁鈺的身份,並將代宗的親王規格的陵墓,擴建為了皇陵,只是規模較小。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的景泰陵,就成了明孝陵之後,另外一座位於明十三陵之外的明朝帝陵。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在景泰陵前立了一座石碑,建了碑亭。同時,還煞費心機的破壞景泰陵的風水,在陵周圍還立起了8做轉木樁。

因為景泰陵在明十三陵之外,所以,清朝滅亡後,受到了嚴重破壞,很多地面建築已經不復存在了。

宣宗為朱祁鈺正名之後,明朝的後續帝王繼續在十三陵區建造皇陵。憲宗朱見深葬於茂陵,孝宗朱佑樘葬於泰陵,武宗朱厚照葬於康陵,世宗朱厚熜葬於永陵(嘉靖),穆宗朱載垕葬於昭陵,神宗朱翊鈞葬於定陵(萬曆),光宗朱常洛葬於慶陵,熹宗朱由校葬於德陵。明十三陵到熹宗這裡,又增加了8座皇陵,加上前面的4座,已經有了12座皇陵。

十三陵的最後一座皇陵,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的陵墓思陵也比較特殊。朱由檢的勤儉節約,是舉世公認的。袍子破了,由皇后動手縫一縫,繼續穿。崇禎厲行節約,在位十七年,也沒有提前給自己準備皇陵。崇禎死後,他和周皇后的遺體被李自成收斂,後來被一起安放入了崇禎田皇貴妃墓中。

清朝順治年間,清廷以帝禮改葬崇禎。南明曾先後給崇禎上廟號“思宗”、“毅宗”、“威宗”,清廷上廟號“懷宗”。後來,清廷去掉了“懷宗”的廟號,改用諡號“莊烈愍皇帝”,並使用南明“思宗”的廟號,將崇禎陵寢命名為思陵。思陵也是明朝皇陵中,最簡陋的一座。

綜合起來,明朝16位皇帝,除了北京十三陵的13座皇陵之外,還有南京的明孝陵,以及北京海淀玉泉山的景泰陵兩座皇陵,總共15座皇陵。明16帝中,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沒有陵墓。


奕天讀歷史


首先悅史君要糾正一下題幹,明朝歷史上一共有21位皇帝,而不是16位。不過,明十三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已經廣為人知,其中的奧秘,與明朝特殊的歷史發展有關,悅史君將對此進行詳細闡述。

明朝歷史上的21位皇帝分別是: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大明惠宗讓皇帝朱允炆

大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大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熾

大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

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鈺

大明憲宗純皇帝朱見深

大明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大明武宗毅皇帝朱厚照

大明世宗肅皇帝朱厚熜

大明穆宗莊皇帝朱載垕

大明神宗顯皇帝朱翊鈞

大明光宗貞皇帝朱常洛

大明熹宗悊皇帝朱由校

大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檢

大明悼皇帝朱慈烺

南明安宗簡皇帝朱由崧

南明紹宗襄皇帝朱聿鍵

南明紹武帝朱聿鐭

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

明十三陵中的皇陵和皇帝分別是:

長陵(大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獻陵(大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熾)

景陵(大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裕陵(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

茂陵(大明憲宗純皇帝朱見深)

泰陵(大明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康陵(大明武宗毅皇帝朱厚照)

永陵(大明世宗肅皇帝朱厚熜)

昭陵(大明穆宗莊皇帝朱載垕)

定陵(大明神宗顯皇帝朱翊鈞)

慶陵(大明光宗貞皇帝朱常洛)

德陵(大明熹宗悊皇帝朱由校)

思陵(大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檢)

兩相對比一下,大家應該可以發現,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大明惠宗讓皇帝朱允炆、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鈺、大明悼皇帝朱慈烺、南明安宗簡皇帝朱由崧、南明紹宗襄皇帝朱聿鍵、南明紹武帝朱聿鐭、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等8位皇帝的陵墓不在明十三陵中。

接下來,悅史君將對這8位皇帝的特殊情況,做逐一分析:

第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他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葬在明孝陵,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

當時明朝的京師在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自然就在南京了。

第二,大明惠宗讓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後世稱建文帝。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懿文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繼位為帝。

朱允炆致力於削藩,但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在最終落敗後下落不明。

朱允炆作為被推翻的皇帝,而且死期不定,自然就沒有皇陵一說了。

第三,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鈺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是明朝第七位皇帝。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

明朝景泰八年(1457年),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於西苑。

明英宗上諡號曰戾,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諡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稱明景帝、景泰帝。

由於朱祁鈺的皇位實際上被明英宗否定,他的陵墓是按照親王的儀式來定的,因此也是特例。

第四,大明悼皇帝朱慈烺

朱慈烺是明思宗朱由檢的長子,明朝崇禎三年(1630年)封為皇太子。

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封皇太子朱慈烺為宋王。

李自成敗退後,吳三桂奉朱慈烺還京,建年號義興,但朱慈烺在亂軍中失蹤。

弘光帝追諡為獻愍太子,魯王朱以海追諡為悼皇帝。

朱慈烺也是生死不明,自然也就不存在皇陵了。

第五,南明安宗簡皇帝朱由崧

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的庶長子,是明朝第十七位皇帝,南明首位君主。

明朝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福王朱常洵被殺兩年後,崇禎帝下詔令朱由崧襲封福王爵位。

明朝崇禎十七年,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崇禎帝殉國後,福王朱由崧被四鎮擁立於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權。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兵臨江南,朱由崧逃亡蕪湖,後押往北京,第二年被清軍處死。

朱由崧屬於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六,南明紹宗襄皇帝朱聿鍵

朱聿鍵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南明第二位皇帝。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稱帝,改元為隆武,後世稱之為隆武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入福建,隆武帝朱聿鍵在汀州被擄,絕食而亡。

朱聿鍵也屬於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七,南明紹武帝朱聿鐭

朱聿鐭是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八世孫,南明紹宗朱聿鍵之弟,南明第三位皇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朱聿鐭被大學士蘇觀生及廣東布政使顧元鏡等在廣州擁立為帝,年號紹武,史稱“紹武帝”。

同年臘月十五,清軍將領李成棟由福建攻入廣東,奪佔廣州,朱聿鐭去世。

朱聿鍵還是屬於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八,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

朱由榔是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桂端王朱常瀛之子,南明末代皇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朱由榔被擁立為帝,年號永曆,史稱永曆帝。

朱由榔倚仗大西軍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維持時間較長。

南明永曆十五年,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朱由榔逃到緬甸曼德勒,被緬王收留。後來吳三桂攻入緬甸,緬王將其獻與吳三桂。

南明永曆十六年,清朝順治十九年(1662年),朱由榔在昆明被吳三桂絞死,葬於貴州都勻高塘山永曆陵。

朱由榔是真的可憐,吳三桂憑此永世不得翻身。

(寫有趣的歷史,說不盡的傳奇,我是悅史君,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歷史這樣說


眾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稱為明十三陵。

那麼,明朝的哪個皇帝沒有被埋進十三陵當中呢?

通過明朝皇帝列表與十三陵皇帝比對,我們會發現,這三位沒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鈺。

答案就是這麼長,想要知其然的,到這裡就可以走了,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您還得往下看。

朱元璋的陵寢為什麼沒有葬在十三陵當中?

關於朱元璋的陵寢,涉及到明朝的首都問題,很多人認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其實這是不完全對的,明朝建立之後,最開始定都的地方是南京。

儘管朱元璋曾經有遷都的打算,曾經想遷到自己的老家鳳陽,一向節儉的朱元璋大肆修建宮殿和都城,但是鳳陽那個地方雖然有帝王氣,但是沒有帝王命,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在修建一半的時候,礙於種種阻力,執著的朱元璋不得不放棄了。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標前去各地考察,哪裡適合遷都,最終因為朱標突然去世而擱置。

朱元璋死後,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孝陵當中,因為準備的有點倉促,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還沒有建完,以至於朱元璋死後,一直到永樂三年才得以完工。

然而,永樂皇帝在靖難之役後,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後,出於各種各樣的考量,最終將朱元璋以來想要遷都的願望實現,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在明孝陵外,以後的皇帝基本都埋在了北京。

當然,開頭已經說了,除了朱元璋外,還有朱允炆、朱祁鈺沒有被埋入明十三陵,以下還要展開來說。

朱允炆沒有被埋入十三陵,除了下落成迷,明朝也不認他這個皇帝

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絕對夠傳奇,在位時間不長,爭議很大,關於朱允炆的史料即使是現在的史學家也沒有爭出個一二來。

朱允炆的傳奇在於他的這個皇位繼承,就跟我們正常人所理解的不一樣,明朝為了皇位傳承的時候更穩定一點,標榜嫡長子繼承製,咱也不知道朱元璋是咋想的,嫡長子朱標死後,就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

朱允炆要是一個嫡長孫咱也不說什麼了,關鍵朱允炆也只是嫡子,而非嫡長子,換句話說,朱元璋的嫡長子雖然死了,難道朱元璋的嫡子,還不如朱標的嫡子?

雖然,很多人試圖論證朱允炆即位的合理性,但是我就實話實說,在我的印象裡,幾百位的皇帝,像這樣的情況發生的幾乎是沒有,說朱元璋是參照了元朝時期的一個案例,也不是很有說服力,至少之後,再無這種案例。

如果這種繼承方式沒有問題的話,朱棣也不會死乞白賴的造反,明顯心中不服。

朱棣在靖難之役後,皇宮發生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不用安葬了,而朱棣更是直接不承認朱允炆的皇位合法性,將建文帝的年號,改為洪武年號的後續,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不用說埋入十三陵了,即使是這個皇帝,在整個明朝時期都是不被承認的,換句話說,承認朱允炆即位合法,就是朱棣即位不合法,那不是把朱棣給賣了嗎?

朱棣的年後是在南明弘光政權時不知出於何種目的給恢復的廟號,並且改廟號為惠宗。

明朝最慘頂缸俠,朱祁鈺的皇位到底有沒有合法性?

要是朱允炆是最傳奇的皇帝,朱祁鈺就是明朝最慘頂缸俠了。

頂缸的意思,並不是頭頂上頂著缸,而是頂替,代替,代人受過的意思。我說朱祁鈺是頂缸俠,那是因為,按照明朝嫡長子繼承製下的那個框框,作為明宣宗次子也不是嫡子的朱祁鈺是沒有任何機會繼承皇位的。

然而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是個腦殘,率領幾十萬大軍去親征,結果玩出一個土木堡之變,不但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了,明朝皇帝傻子多,朱祁鎮則是最突出的一個。

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打擊也是巨大的,好好的一個朝代,竟然被搞出這麼一出,你說朱祁鎮不是傻子是什麼?

緊接著瓦刺大軍就開始向北京進發,前腳滅了你幾十萬大軍,還俘虜了你們的皇帝,這氣勢得有多猛,北京的很多官員直接開始跑路,甚至提議遷都。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明朝幾百年才能出一個的能人于謙站出來要朱祁鈺繼承皇位,組織北京保衛戰,這個缸有多大,堪稱為國頂缸了。最可氣的是,朱祁鎮是有太子的,讓朱祁鈺繼承皇位,還要繼續立朱祁鎮的兒子為太子。

所以一開始朱祁鈺是拒絕的,在任何一個朝代,當皇帝都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唯獨明朝該死的嫡長子繼承製下,這個皇帝不好當。

迫於群臣的再三堅持,朱祁鈺才被迫當上了皇位,在位期間,表現還算尚可,不僅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尤其在政治上,改變了朱祁鎮執政以來的弊端,使得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結果,朱祁鎮又被敵人放了回來,這當上了皇帝,還能再讓回去嗎?國沒有二主,朱祁鎮和朱祁鈺就這麼耗著,雙方互相提防,結果朱祁鈺離奇得病,朱祁鎮又成功復辟。

朱祁鎮復位後,下詔朱祁鈺是"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但如此,還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朱祁鈺去世後,朱祁鎮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也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這就是為國頂缸的下場,我真的替朱祁鈺感到不值。

所以,沒有葬在十三陵中的皇帝,只有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這三位了。


史論縱橫


如果您去北京市旅遊,路過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時候,您會看到一個5A級風景區。這個有名的5A級風景區便是赫赫有名的明十三陵。明十三陵總面積大約為120平方千米,東面、西面、北面三面環山,中部為平原。明十三陵從明成祖時期開始修建,一直到崇禎皇帝為止,共有13位皇帝葬入,因名為十三陵。十三陵除了埋葬13位皇帝以外,還埋葬了23位皇后、2位太子、30多位妃子、2位太監。十三陵是明朝最大的皇家墓葬群。十三座皇陵依次為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於南京,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滅亡,大明共276年曆史。明朝共16位皇帝,明朝的第一任皇帝為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第二任為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第三任為明成祖永樂皇帝(明太宗)朱棣,第四任皇帝位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第五任為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第六任為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兩次當皇帝年號為正統和天順),第七任偉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第八任為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第九任為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第十任為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第十一任為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第十二任為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第十三皇帝為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第十四任為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洵,第十五任為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第十六任為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

通過上述論述,我們可以知道有三位皇帝沒有葬入明十三陵,分別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鈺。令人沒有想到的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竟然也進入明代十三陵。明朝滅亡之時,崇禎皇帝在煤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上吊自殺。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倒是沒有難為崇禎的屍體,把崇禎葬入田妃墓中。滿清入主中原之後,為了籠絡民心而且宣示自己的正統地位,下令重新以皇帝之禮改葬崇禎皇帝,而且命名為“思陵”。從這個角度來說,歷史算給了“君王死社稷”的崇禎皇帝應有的回報。那麼為什麼另外三個皇帝的陵墓不在明十三陵中。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把都城安置在南京。明太祖和明惠帝時期,南京才是明朝的都城。那麼朱元璋在選擇帝陵的時候,肯定不會選在遠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而是選擇南京附近。朱元璋把自己的陵墓選擇在現在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之陵墓。馬皇后去世之後葬入皇陵,因馬皇后的諡號為“孝慈高皇后”,明朝又奉行以孝治理天下,所以把皇陵命名為“孝陵”。明孝陵佔地面積多達170多萬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皇陵之一。

明太祖去世之後,由嫡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明惠帝。明惠帝在位期間為了抑制同姓諸侯王採用削藩政策。面對明惠帝的削藩政策,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終燕王造反成功,成功推翻了明惠帝。明惠帝在燕軍進入南京之際,放火焚燒宮殿。大火熄滅之後,明惠帝不知所蹤。從此明惠帝成為明成祖朱棣腦海中的噩夢,只要沒有得到明惠帝消息,明成祖就寢食難安。有人說明惠帝逃亡海外,明成祖便命令鄭和下西洋。一直到明成祖晚年,明成祖才放棄追尋明惠帝的消息。建文帝死在哪裡、埋在哪裡都不確定。有人傳言建文帝出家當了和尚,死後埋在了寺廟附近。明惠帝連皇陵都沒有,更不用說進入明代十三陵了。

明英宗時期,北方的蒙古瓦剌部強大起來。面對瓦剌大軍南下,明英宗決定御駕親征。結果明英宗在土木堡遭遇大敗,明軍全軍覆滅,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虜。瓦剌大軍直接打到北京城下,並且以明英宗相要挾。這時候明朝大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景帝或者明代宗。明代宗和于謙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使得明朝轉危為安。瓦剌為了離間明朝,放回了明英宗,被放回來的明英宗成了太上皇。景泰八年,徐有楨、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重新擁立明英宗復位。明英宗復辟之後,把明代宗降為郕王。明英宗復辟一個月之後,明代宗離奇去世。官方給的說法是因病而死,也有人傳言明代宗是中毒而死。相比較於明代宗,明英宗明顯差了點意思。明英宗給明代宗潑了不仁、不義、不孝、不悌等髒水,並且給朱祁鈺上了一個“戾”稱“郕戾王”。明代宗的歷史功績,絕對超過明英宗,這個“戾”絕對是髒水。除了追加惡諡以外,僅僅以親王之禮安葬了明代宗。明英宗也沒有把明代宗安葬在十三陵皇家陵墓區,只把明代宗安葬到北京西山。明代宗也就成為明朝遷都之後,唯一一個沒有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好在明英宗的兒子明憲宗不像老爸那樣忘恩負義,他在位期間恢復了明代宗的帝號。明憲宗還下令改明代宗的王陵為皇陵,也就是景泰陵。

由於種種原因,明朝皇陵分佈比較散,如果加上鳳陽的皇陵以及明惠帝的墳墓,明朝皇陵所在地更加分散。明十三陵則是明朝皇陵最集中的地方。


依稀說史


世界文化遺產明十三陵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陵區面積高達40平方公里,共埋葬了明朝開國276年16位君主中的13位皇帝及他們的皇后。可另外三位皇帝並不在十三陵裡面,他們分別是誰呢?




(位於南京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明孝陵”)

一: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埋在南京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直視南京為自己的龍興之地。洪武元年(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即現在的南京)登基稱帝建立明朝,當年秋天攻佔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此後又逐一消滅割據川渝的大夏國、雲南的元梁王等地方政權,最終完成天下一統。朱元璋以應天為都,也把應天作為自己的長埋之地。朱元璋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寢,隔年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孝陵(孝陵,有“以孝治天下”之意),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崩殂於應天府,遂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至永樂十一年(1413年)孝陵才徹底完工,前後耗時長達三十多年。




(靖難之役建文帝生死不明,無陵寢)

二:建文帝下落不明,無墓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21歲的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為建文帝。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染病去世,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繼位後,面對各地擁兵自重的藩王皇叔,接受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近臣的削藩建議。但建文帝在削藩過程中畏手畏腳,避重就輕,激起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的反抗。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8月在北平起兵,打著“傾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共歷時三年,建文四年(1403年)六月,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京師破城,建文帝下落不明不知所蹤,成為一大歷史懸案,因為始終找不到建文帝的人和屍體,所以他並沒有墓葬,連自己的陵寢都沒建。




(明代宗被降格為王,只以王禮安葬)

三:“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代宗被降格為王,只以王禮葬之

代宗朱祁鈺能當上皇帝完全是形勢所迫,他的哥哥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起兵50萬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大軍的包圍,幾乎是全軍覆滅,英宗自己也被瓦剌俘虜。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太后和兵部尚書于謙的支持下,朱祁鈺受命於危難之際繼承皇位,並組織了北京保衛戰趕走了瓦剌人。一年後,英宗被放歸,代宗將他幽禁在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在太監曹吉祥,將軍石亨等人的策劃下發動“奪門之變”,時代宗重病在床無力控制局面,英宗二次登基。代宗朱祁鈺很快就被害死,英宗廢其一切皇帝名號,降為王。代宗在天壽山所建之陵墓也被搗毀,只以王的身份把他安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建築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國布衣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西北的天壽山南麓,因此處葬有明朝十三位皇帝,因而被稱作明十三陵。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花費兩年時間才最終選定了這塊風水寶地。天壽山位於昌平區,原本就是一座黃土山,但是山前有一村子叫康家墳,西邊是一片橡子林,東邊是一條清水河。成祖朱棣認定此地的風水有利於朱家後代子孫的發展,於是選擇了此地。

但是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共有十六位皇帝,這說明有三位皇帝沒有葬在北京的明十三陵。第一位就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建國後選擇在南京定都,他死後也是葬在了南京的鐘山,史稱“明孝陵”。第二位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了,因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生死不明,因而至今也就沒有找到他的陵墓了。第三位則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代宗朱祁鈺。朱祁鈺本是兄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後被扶上皇位的,後來朱祁鎮回到北京,發動了“奪門之變”,朱祁鈺被處死。因朱祁鈺的皇位不被承認,所以以藩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


老照片


是的!明朝自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至1644年朱由檢自縊煤山,享國祚276年,共16帝。我們熟知的北京十三陵,確實只有十三位皇帝入葬,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改元洪武,百姓們愛稱他為㓋武爺,定都今天的南京。天下太平後,朱元璋開始考慮他的千年吉壤了。經過他親自考查,選中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於是,朱元璋於洪武九年,即1376年命工部等開始籌備動工,至1381年初具規模。1398年,朱元璋駕崩,便與皇后馬氏合葬於此,取名孝陵。



有趣的是,在孝陵附近,還有兩位孫姓人物也在此長眠,一位是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墓還恰巧正在孝陵神道旁邊,似為朱元璋守陵。據說,當初修孝陵神道時,有大臣建議將孫陵搬走。朱元璋聽後卻說:孫權也算條漢子,留他在大門口吧。於是,孝陵神道一反常規,修成一條罕見的左右盤旋的神道了。另一位是偉人孫中山。

可見,紫金山確是一塊萬年吉壤啊!


明朝第二位皇帝是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於朱元璋死後即位,改元建文,由於沒有諡號,史稱建文帝。建文元年,即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四後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

對於建文帝的死,有多種說法。或城破之日自盡,或被大火焚燒死,或出家後得以善終,說法不一。可是明中後期,各地卻出現了幾處建文帝之墳,讓人一頭霧水,難辯真偽。直到現在,考古人員在福建、江蘇等地還發現疑似建文帝之墓,只是無確鑿證據。
朱祁鈺,明朝第七位皇帝,宣宗次子,英宗弟。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即1449年,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不幸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同年,朱祁鈺被于謙等擁立為帝,改元景泰,史稱景泰帝。景泰八年,英宗在石亨、曹吉祥等擁力下復位,貶祁鈺為郕王。同年,祁鈺死,以親王禮葬北京西金山,稱景泰陵。



公元1424年,朱棣死於他的第五次漠北之徵途中,葬北京北天壽山主峰下,為十三陵首陵。至於為什麼選中這兒為皇陵,中間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呢。

永樂五年,即1407年,朱棣便命人在北京附近選擇陵址。最初選擇的是口外屠家營,地理位置優越,很適合做陵地。但報告遞到朱棣手裡後,朱棣大怒!原來,朱、豬同音,屠家營原為殺豬宰羊而命名,朱氏到了這裡,只能被宰殺。後來又選了昌平西南的狼兒峪,豬邊有狼更危險!又換到京西潭柘寺,可地方狹窄,子孫後代的空間太小。又西郊燕家臺,可燕家與“晏駕”諧音,犯忌。最後,於1409年才選好現在的陵區,可謂費盡心思。


朱棣陵名曰長陵,是十三陵主陵,主神道直達長陵。其後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按昭穆次序擇陵。於是,就形成了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寶貴文化遺產——十三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