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橋雜技:鄉村小院裡的傳承與堅守

新華社石家莊11月7日電題:吳橋雜技:鄉村小院裡的傳承與堅守

新華社記者馮維健、王民

在河北省吳橋縣鐵城鎮張松村雜技小院,60多歲的雜技老藝人何書勝正帶領著十幾個徒弟收看電視轉播,老人家不時望望院子裡堆放的雜技道具,和記者說起當年師父帶領自己去石家莊觀看雜技節的場景。

“吳橋是著名的雜技之鄉,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經過了32年,早已成了吳橋的名片。”何書勝說,“可雜技節從沒在吳橋辦過,我作為吳橋人希望它能‘回家’,今天這個夢想終於實現了。”

何書勝是雜技節的“鐵桿粉絲”,也是眼前這座雜技小院的“院長”。何家世代表演雜技,到他孫子這輩已經是第八代了。據何書勝介紹,他從四五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學習走鋼絲、騎獨輪車,20多歲時開始組班子帶徒弟,和弟弟、妹妹一起租馬戲大棚表演雜技。1983年,何書勝創辦了屬於自己的雜技團,在全國各地進行演出。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民間雜技團逐漸走下坡路。招徒弟難,演出也難,而且民間團體大多是家族式的技藝傳授,教學、管理和節目創新都很難有所突破。”何書勝說,再難也要堅持,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不能丟。

之後的十幾年裡,何書勝每到一處都會去請教當地有名的雜技演員,把他們的演出錄像要過來反覆琢磨,想方設法用新元素“包裝”傳統技藝。在他看來,創新也是一種堅守。

幾年前,何書勝和在舞蹈學院當老師的朋友一拍即合,想到用舞蹈來增強雜技觀賞性的辦法。他們將悅耳的《泉水響叮噹》和流行的舞蹈元素巧妙融合到傳統的“十樣雜耍”中,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從那之後,來何書勝的雜技小院聯絡演出的人逐漸多了起來。

“雜技不僅是一門藝術,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傳承。”在何書勝看來,雜技是吳橋的文化瑰寶,老藝人是吳橋雜技的魂,年輕人則是雜技藝術的未來,雜技的傳承不單單是技藝的傳承,更是雜技精神和文化根脈的延續。

何書勝在發展雜技小院的同時,時刻關注著當地雜技老演員的晚年生活,他說:“老先生把手藝傳給我們,我們就得對他們負責,讓他們放心。”

在何書勝看來,雜技團不僅僅是一個演出團體,更像自己和徒弟們的“家”。他的徒弟中有很多都是家庭困難的孩子,有的還是孤兒。幾十年裡,他一邊給徒弟們傳授養家餬口的技藝,一邊言傳身教,教導他們做人。徒弟們到了適婚年齡,他還會熱心地幫忙張羅孩子們的婚事,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成功為三個徒弟舉辦了婚禮,儼然是一位好“父親”。

作為雜技團的團長,何書勝不擔心徒弟們“自立門戶”,還經常鼓勵學有所成的徒弟出去闖事業,成立自己的演出團隊,讓他們學會獨立經營管理。何書勝說:“我們終有老的時候,有一天演不動了怎麼辦?年輕人才是雜技傳承的希望。”

現如今,何書勝的雜技團演員超過了100人,常年承接全國各種演出任務,帶動著周邊村子的雜技事業也紅火了起來。十里八鄉的人們都知道這裡有個雜技小院,農閒的時候,只要一聽到鑼鼓聲,準會有人來到這裡,看何書勝的徒弟們表演魔術、獅子舞、氣功絕活。時間長了,有些心細的觀眾還能學到幾手小魔術,回家表演給孩子們看。

“我從小就在這個院子裡練習,不敢也不想改變這裡的一切,這既是傳承,也是對過去的紀念,我想讓更多人瞭解民間雜技演員的生活。”何書勝說。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