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狀元劉春霖:中日戰爭期間頂住壓力沒有投降,氣節令人佩服

20世紀初的大清朝,經過了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王朝內外交困,民怨沸騰,這艘大船百孔千瘡,搖搖欲墜。1901年1月,焦頭爛額的老佛爺慈禧太后,被迫宣佈要"取外國之長"以"補中國之短",實行變法新政。同年,張之洞、劉坤一聯名所上《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中也明確提出"擬請敕派王公大臣"分赴各國遊歷。其理由是,"親貴歸國,所任皆重要職事,所識皆在朝之達官,故其傳述啟發,尤為得力"。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以後,逐漸出現官員出洋遊歷尤其是赴日本考察的熱潮,對推動清末新政的進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由於日俄戰爭和民族危機加深的影響,要求立憲的輿論日益高漲,駐外公使和地方督撫也紛紛奏請仿效日本及歐美政治,實行君主立憲。清廷決定派王公大臣出洋,特派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等五大臣分赴歐美日本等東西洋各國考察憲政。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五大臣出國考察"。

五大臣出國考察回來後,遞上了考察報告,清廷御前會議原則上同意了立憲,這使得立憲的力量變得更加強大。

說到這份考察報告,其實並不是五大臣寫的,而是由一個叫楊度的湖南湘潭才子完成的。

晚清狀元劉春霖:中日戰爭期間頂住壓力沒有投降,氣節令人佩服

楊度,字晳子,在近代史上是個風雲人物,其文采與梁啟超不相上下。年輕時隨王闓運學帝王之學。最初出名的原因是他參加過科舉時代的經濟特科。

所謂經濟特科,是清末新政特設的科舉科目,旨在選拔"洞達中外時務"的新型人才,該科原在維新變法時期設立,後來由於變法流產,此科未及施行便被慈禧宣佈廢除。1901年9月,慈禧在從西安回到京城之後,知恥後勇,決定改革,實行"新政",其中有一條就是宣佈恢復先前被廢的經濟特科。1903年經慈禧太后親自下詔,由光緒皇帝親自主持在保和殿進行了第一次經濟特科進士的御前考試。各部、院長官和各省督撫、學政紛紛保薦自己看重的青年才俊參加考試。

梁士詒和楊度的保薦人是湖廣總督張之洞,而當年主考官也是此公,兩人很給張之洞長臉,在186名取27人的淘汰賽中,分列一等第一名和第二名,也就是科舉時代的最高榮耀,萬眾矚目的狀元和榜眼。

孰料天有不測風雲,張之洞有一政敵名叫瞿鴻機,見狀元榜眼均是主考官張之洞保薦的人,十分不快,於是便暗中使了個絆子。

晚清狀元劉春霖:中日戰爭期間頂住壓力沒有投降,氣節令人佩服

科舉年代,政府對考試舉子的重視程度比現在高考要高得多。朝廷的最高掌權者都要過問一下進士的來歷,尤其是前三名。

慈禧老太太照例要打聽一下狀元的來歷,結果軍機大臣瞿鴻機順嘴胡謅,他抓住了慈禧反感維新派的心理,竟然說出:"這個第一名梁士詒是梁啟超的兄弟,孫文(孫中山)的同縣人,又和康祖詒(康有為)的名字末一字相同,梁頭而康尾,定非善良之輩。"這真是順嘴跑火車,梁士詒怎麼和梁啟超扯到一塊去了?

大概朝廷被廣東人折騰怕了,聞粵色變,慈禧一聽,勃然大怒,不問青紅皂白,取消了這次考試。

最倒黴的是榜眼楊度,因早年思想活躍,熱心新學進過時務學堂,並且他與梁啟超等人有師生之誼的舊賬被順帶翻了出來,這下可惹惱了慈禧,結果除名之外更遭通緝!這就是樹大招風呢,不出名可以平平安安,弄了個榜眼,出名了,惹禍上身。

楊度逃往日本。你說這冤不冤啊。

這樣的事不止一次,當時還有個名叫王國舉的考試主持官員,他十分留意"吉慶之兆"。考核派出各省鄉試的主考、副主考。那一年批放到雲貴兩廣的主考副主考八人,他們的名字是:李哲明、劉彭年、張星吉、吳慶坻、達壽、景方昶、錢能訓、駱成驤,將此名字各取一字連綴起來,就成了"明年吉慶,壽景能成",真乃大吉大利!

晚清狀元劉春霖:中日戰爭期間頂住壓力沒有投降,氣節令人佩服

縱使這樣小心拍馬,考試後仍然出了意外。1904年的大考,有個湖南舉子譚延闓中了會元。科舉制度中各省舉人到京會考,稱為會試,會試第一名為會元。會試後進行殿試,殿試第一名稱狀元。因為譚延闓不僅文章好,且字亦極為漂亮,所以極有可能被點為狀元。據說,慈禧老佛爺下筆圈其名字時,發現譚延闓既是湖南人且又姓譚,忽然想起那位令她最為痛恨的湖南籍"亂臣賊子"譚嗣同,湖南?姓譚?不可不可!這下譚延闓的狀元就泡湯了。於是就改點了劉春霖為狀元。理由呢,一是劉春霖書法漂亮,二是當年天下大旱,春霖之名甚為吉利。譚延闓被降為二甲第三十五名進士。就這樣,中國科舉制度的最後一個狀元誕生了——劉春霖。

劉春霖(1872—1944),字潤琴,號石雲。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如今他的雕像還矗立在當年直隸總督署所在地保定東關公園內。劉春霖善書法,尤以小楷為著,深得世人推崇。時有"大楷學顏(顏真卿),小楷學劉(劉春霖)"之譽。出版有《大唐三藏聖教序》、《蘭亭序》等小楷字帖多部;大字法帖亦有出版。劉春霖狀元及第後,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深造。光緒33年(1907年)回國,歷任諮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法政學校提調、北洋師範學校監督等職。

晚清狀元劉春霖:中日戰爭期間頂住壓力沒有投降,氣節令人佩服

辛亥革命後一度隱居家中,繼而出任袁世凱大總統府內史,從事些文字應酬;1917年12月,任中央農事試驗場場長。在徐世昌、曹錕當大總統期間,被授予總統府秘書幫辦兼代秘書廳廳長。後又任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直隸自治籌備處處長等。曾兩次代表總統徐世昌到山東曲阜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並因此名噪一時。

1928年因不滿時政憤然辭官,在上海、北京以詩書自娛。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人拉攏他出任"滿洲國教育部長"、"北平市市長"等偽職,他保持晚節,堅辭不就。為此日偽當局將其歷年收藏的書畫珍寶洗劫一空。1944年因心臟病突發與世長辭,時年72歲。其墓地在河北保定市。

那個被慈禧太后劃掉的譚延闓,後來成了國民黨的要員。

譚延闓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1930年9月22日,病逝於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